第117章 李光地慌了(求訂閱!)
「皇上,此次海戰失禮,或許真如姚總督在奏摺中所描述的那樣,偽明船堅炮利,就像紅毛夷的夾板船和新式火炮,福建水師的確打不過,非戰之罪!」納蘭明珠稍稍為福建水師說話
納蘭明珠的一番說辭,得到了一些漢臣擁護,西洋戰船的厲害,早些年在明朝時便是見過,甚至像紅衣大炮,弗朗機炮也都是仿照西洋,而康熙似乎也有所緩解,不過這次的戰敗,總歸是要找一個人,來堵住悠悠眾口。
「皇上,如今重要的是下一步的防海計劃,不過對於施琅,此僚該殺,不殺不足以穩軍心!」施琅必須背大鍋,無論是索額圖還是納蘭明珠,都達成了共識。
眼見施琅要被定罪,利益相關的內閣大學士李光地不得不出來說話。
施琅一死,他家也沒了。
「皇上,此次戰敗非施琅一人之罪,施琅還留有作用,不如讓其戴罪立功,鞏固福建海防。」李光地趴在地上,懇求道。
這話索額圖聽了就不開心,大夥都沒提你那安溪湖頭李家族的事,你還想保住施琅,真是不識好歹。
「皇上,福建大敗,朝廷數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罪將施琅不殺,不足以堵住天下眾生悠悠之口。」
索額圖態度堅決,一定要將施琅明正典刑。
「皇上,求您再給施琅一次機會,偽明海匪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清賜死施琅提督,親者痛,仇者快!」
李光地聲嘶力竭,他的哀嚎讓康熙十分為難。
康熙與李光地關係十分親密。
李光地其人在康熙一朝尤為獲寵,他不僅獲得了「三賜御匾」的殊榮,還被康熙帝視為「朋友」,引為「知己」,成為最受信任的漢臣。
後來,李光地病逝時,康熙情難自已,十分悲痛地說:「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變無過於光地者」。
意思是說,天底下最了解李光地的,沒人比得過他康熙,而最了解他康熙的,數來數去也只有李光地。
「你可想好了,再給施琅一次機會,伱全家和湖頭李族再無保全可能!」康熙嚴厲說道。
意思就是,這次只要處死施琅,之前李光地的軍令狀,他康熙可以看在情面上,一筆劃掉。
但是你要是頭鐵,下次可就沒這好事了。
一聽此,李光地更來勁,再次趴在地上:「求皇上再給施提督一次機會,再有失敗,任憑皇上處置。」
此等局面,康熙左右為難,殺了就痛快,不殺也有道理。
良久,乾清宮中,傳來了康熙的聲音,為了大清全局考慮,施琅得殺!
「賜施琅毒酒,留全屍,索額圖,你負責聯繫紅毛夷和佛朗機人,與他們合作,大清要從西洋購置新式戰船,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康熙痛定思痛,顯然,這次大敗仗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經。
「另,萬正色暫任福建水師提督,兼陸路提督,重建水師由他負責。」
矮子裡挑高個,福建可用之人也只有他了。
康熙真的後悔之前沒聽他的話,說的真有道理。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施琅由內閣大學士李光地推舉,亦有過錯,念其勞苦功高,降為協辦大學士,罰三年俸祿。」康熙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李光地深受感動,保住家族了,頓時痛哭流涕,跪伏在地,連連磕頭。
如此好奴才,康熙怎麼會捨得殺掉他。
糊塗糊塗,奴才雖好,但太過孟浪,哪有拿全家性命幹事的!
李光地的事,就此翻篇,眾人見康熙不追究安溪湖頭李氏的事情,也沒人抓著不放,不然會得罪皇上的。
李光地的事兒還好說,現在大清上下苦惱的是,如此對待偽明海匪。
現在海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最強的福建水師覆滅以後,其他像廣東水師如小貓兩三隻,完全不頂用。
康熙左思右想,難辦!
難道只能議和?
其實歷史上吧,鄭經和大清來來回回也議和了很多次。
康熙十六年,大清的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福建沿海島嶼,退守夷州島,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明鄭「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對此,鄭經不予理睬。
反而在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攻陷海澄。
康熙十七年,大清將領賴塔給鄭經寫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夷州島,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夷州島,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夷州島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倭國。
如此豐厚的條件,鄭經仍堅持不議和。
結果連年征戰,實力耗盡,最後的被萬正色擊退,放棄沿海各據點。
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清貝子賴塔復致書鄭經,准照朝鮮事例,「不剃髮,不登岸,稱臣入貢,俾沿海生靈永息塗炭」。
這回明鄭早已彈盡糧絕,鄭經終於同意了,只是請求保留海澄一地為互市地。
結果福建總督姚啟聖不許,和議失敗。
雙方各種極限拉扯,如今很有可能重回談判桌。
「皇上,為今之計,只有重啟議和!」老成謀國的納蘭明珠建議道。
「豈能如此,區區海匪,不過彈丸之地,一眾跳樑小丑,我大清何懼!」索額圖強硬懟之。
「索額圖,你既然如此厲害,福建水師提督應由你來擔任。」納蘭明珠諷刺道。
兩人又開啟了新的爭端,你一句我一句,大清朝廷如同菜市場一樣。
只是這次,大部分人都贊同了議和的決議。
「明珠,談判之事由你全權負責。」康熙很無奈,現在大清的海岸線,隨時都會被閩海艦隊偷襲,只有議和才能減小損失。
康熙的想法是先假意談和,以爭取時間讓水師發育一段時間,即便犧牲一些條件也在所不惜。
「如果談和失敗,便再讓漢人往內遷五里地!」苦一苦百姓,總好過白白便宜那幫臭海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