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鄭成功的家書(第二更!求訂閱,求月票!)
擊潰海賊後明軍水師徑直朝長生島方向駛去。
這一路上暢通無阻,再無絲毫阻礙。
抵達長生島後,錢有忍立即以東道主的身份對明軍進行了熱情的接待。
他畢竟在這裡盤踞經營多年,根基極深。
許多於七跟何守義想不到的東西他都想到了。
譬如營房的建設,島上荒地的開墾,碼頭位置的選擇。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蘊含了許多道理。
若是不仔細考慮真未必能夠想的到。
於七跟何守義索性跟錢有忍取經,想要學習一下這方面的經驗。
錢有忍也很大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對此於七跟何守義很滿意。
想不到這次遼東之行最大的收貨竟然是遇到了錢有忍這個東江鎮後人。
錢有忍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擔得起好兄弟這個稱號。
整個長生島被錢有忍劃分成了幾個不同功能的區域,將士們各司其職不會有明顯的矛盾。
於七等人也可以安心思考一下下一步的計劃了。
…
…
塔山之戰後,鄭成功率領主力北上。
按照李定國的計劃,鄭成功主要負責拿下松山、杏山兩座重鎮。
這兩座城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臨海。
靠近大海就有多種可能性。
李定國讓鄭成功攻打這兩座城池也是希望可以發揮鄭成功的優勢。
「只可惜經兒不在身邊,不然也可以讓他好好看看如何攻打這種臨海城池。」
鄭成功心中多少覺得有些可惜。但細細一想他並不後悔。
提前讓鄭經進入禮部,也是讓他適應新角色和新身份。
畢竟鄭家不可能一輩子掌握軍權,總有一天要把權力交接出去。
到了那時怕是再適應就晚了。
坦誠來講當今天子對鄭家不薄。
要知道當年鄭成功的老爹鄭芝龍可是公然擁護永曆帝的死對頭隆武帝。
兩者之間甚至一度兵戈相向,關係十分緊張。
後來隆武帝被鄭芝龍賣了,鄭成功一怒之下單獨拉起一支軍隊抗清。
但即便如此當時的鄭成功也和永曆帝沒有任何的接觸。
直到後來發動南京之戰,鄭成功和張煌言在不被世人看好的情況下奇蹟般的拿下了南京城和其周遭地盤,永曆皇帝也在李定國和夔東諸將的擁護支持下拿下了重慶和湖廣。
鄭成功這才和永曆朝廷有了聯繫。
永曆皇帝念在鄭成功立下大功的份上,封他為忠王,和晉王李定國平起平坐。
但那時鄭成功還是覺得天子沒有真的把他看做是自己人,不過是在安撫他。
直到後來他在南京見到天子本人,他才真的折服了。
當今天子真的是英明神武,氣度不凡。
這絕對不是拍馬屁,而是有感而發。
那種上位者特有的氣質讓鄭成功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為之奉獻所有力量。
這便有了後來的鄭家軍北伐。
鄭成功水師在攻打山東的過程中發揮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拿下山東後鄭成功親自向天子上表報捷。
直到此時鄭成功忽然生出了一股懼意。
狡兔死,走狗烹。
這種事情在歷史長河中是屢見不鮮的。
鄭成功當然不認為當今天子的心胸比針鼻還小。
可是如果小心謹慎一些,確實應該主動的放棄權力。
非要等到天子杯酒釋兵權的那一刻就太晚了。
本來在光復京師之後鄭成功就想要乞骸骨。
可是鄭成功得知天子想要光復遼東之後心中的那團火又燃了起來。
畢竟那可是遼東啊。
如果有機會,鄭成功怎麼能不涉足。
要知道這可是留名青史的大好機會。
最終鄭成功決定在光復遼東之後再主動上表請求天子解除兵權。
但為了表明心意他還是要向天子有所表示的。
這就有了鄭經進入禮部的環節。
這相當於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信號。
任何人看了都能明白是鄭成功在示好天子。
畢竟如果鄭成功真的有野心的話不可能把長子鄭經安排在朝中任職。
要知道這就相當於給了朝廷一個人質,被皇帝拿捏的死死的。
鄭成功這麼做就是告訴朝廷他沒有謀反之心,也對那把龍椅沒有任何興趣。
所以這次征討遼東清軍,鄭成功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他只要漂漂亮亮的打兩場勝仗,就可以安心等待李定國大軍匯合了。
…
…
京師,皇城,禮部衙門。
鄭經正在衙門裡坐堂,突然一名衙役將一份家書送到了他的面前。
家書是從遼東寄來的,自然是他父親鄭成功的手筆。
鄭經十分激動,立刻拆開來看。
鄭成功在信中簡單的說明了遼東的戰況,隨即表示鄭經可以放心。一切都很順利,不用他掛念自己。
就在鄭經以為父親的信就要結束的時候,鄭成功話鋒陡然一轉,表示鄭經要主動跟天子走動走動,暗示希望可以長留在禮部。
禮部是清貴衙門,這點鄭經是知道的。
鄭經也清楚有不少內閣成員就是從禮部走出去的。
要想更進一步乃至於宰執天下,在禮部做官是一條捷徑。
但他很清楚父親讓他長留禮部並不僅僅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
知父莫若子,鄭成功的心思鄭經最是清楚。
父親這是希望可以藉此消除天子的疑慮啊。
畢竟沒有一個皇帝希望權臣功高蓋主。
若論永曆朝廷的權臣,非李定國和鄭成功莫屬。
李定國好歹有著救駕之功。
鄭成功可是沒有這方面的底氣。
以至於如果朝廷真的動刀子,那第一刀也是砍向鄭家的。
鄭成功肯定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發生,所以必須先向朝廷表明心意。
這樣皇帝就會覺得鄭家懂事,把恩寵都施加在鄭經的身上。
鄭成功等於是用兵權換鄭經的前途。
將來鄭經甚至有可能成為宰輔!
這也是當年鄭成功的心愿。
無奈大廈將傾,鄭成功只得投筆從戎。
如今大明中興,鄭經完全有機會接過父親的衣缽從政。
這些東西鄭成功在信中沒有提到分毫,但鄭經卻是全部能夠參悟出,這就是父子間的默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