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修橋

  身在長安的阿普寫信給羅用,說他們還要在長安城待上一段時間,待到長安城中今年這一茬紅薯成熟之後,才會擇日啟程,回往河西。

  羅用給他回信,對他說他們的族人在常樂縣生活得很好,這邊的事情有他照料,讓阿普不用操心。

  另外,羅用還讓他見一見阿枝,若是阿枝有意想來河西,那他們到時候啟程回河西的時候,便把阿枝也帶過來。

  衡致與阿枝二人年歲俱都不小了,早前衡致來常樂縣這邊找羅用的時候,也沒料到自己在這裡一待就是這般久。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似是還要在這裡待上幾年。唐院長對他們說過,聖人有意經略西域,將羅用放在這常樂縣,便是這個用意,一時應是不會讓他回京。

  衡致這個人就是個工作狂,一天一天地悶在作坊里幹活,他也不覺無趣。

  亦有那不錯的女子中意他的人品出身,常常尋了機會與他攀談,衡致非但不動心,還有一些不耐煩,總覺得自己是在這些無謂的交談之中虛度了光陰。

  就是這麼一個棒槌,對阿枝倒是喜歡得緊,羅用與他說這個事的時候,還一臉靦腆做那羞澀模樣。

  不過他也說了,阿枝若是願來那自然好,她若是不願來,便也不要勉強,畢竟這河西之地,比不得長安城繁華熱鬧,再加上路途遙遠,行路艱難。

  師徒二人剛剛說過這個話題沒幾日,高昌城那邊的郭孝恪便譴人過來,言是他們在鋪設從高昌到敦煌的那一條木軌道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請羅用這些弟子們相幫。

  他們遇到的那個難題,羅用早前便聽唐儉等人提起過,那地方有一條比較寬的峽谷,又比較深,填也填不平,繞也繞不過去,若是要在上面架橋,難度也很大。

  這一次郭孝恪的人找過來,羅用那幾名弟子便乘坐木軌馬車過去實地考察了一番,回來以後商議數日,畫了一堆草圖,又大致計算了一下成本,最後給郭孝恪做了一個報價單,讓他的手下帶回去。

  幾日後,身在高昌城的郭孝恪收到這份報價單,打開來一看,當時那眼睛便瞪得像銅鈴那般大!

  那棺材板兒這是存心要坑他呢吧!就那一小段路,需得花費這多錢帛?還有這最後一條,「紅薯三擔」是什麼鬼?瞅這字跡,莫不是唐儉那老匹夫自己加上去的?

  氣歸氣,這路該修還得修,誰叫他手底下的人自己搞不定呢。

  想想他這些年下來,自打當年跟隨當今聖人攻打東都洛陽之後,近來這些年,便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

  早前在長安城,就連那剛剛降唐沒幾年的阿史那都不願與他為伍,就連薛萬徹那棒槌都比他風光,這回好不容易爭得了這個安西都護來當,他也是立功心切。

  奈何突厥那幫孫子說了要打要打,偏偏又沒有打過來,害他坐在這高昌城裡左等右等,硬是沒仗可打。

  還好今年運氣不錯,攬了個送人去長安城獻糧種的活計,也算是在皇帝面前小小露了一回臉。

  不過皇帝之所以派他來河西,可不是為了弄糧食的,他要的是疆域的擴張,要的是西域的大片土地,郭孝恪心裡很清楚這一點。

  不過眼下橫豎就是無仗可打,西域那些小國好好的,他也不能突然帶著大軍就打過去,師出無名啊,現在他能做的,就是好好操練軍隊,好好搞基建了。

  這條木軌道肯定得修,中間那條大溝再燒錢,該填還得填,錢帛不夠,便拿些金器去抵,橫豎將來只要有了戰功,這些身外之物肯定還會再有。

  事實上這回郭孝恪還真是冤枉了羅用,這份報價單羅用雖也看過,但他並沒有在上面做過什麼手腳,實打實就是他的弟子們經過計算以後得出的一個合理報價。

  最後那個「紅薯三擔」,確實也是唐儉硬要加上去的,不關羅用什麼事啊,唐大夫哪裡又是肯吃虧的人,上回在高昌城的那點事兒他可都還記著呢。

  再說修橋這種事,要麼距離短,在上邊橫上幾根木頭便過去了,要麼高度小,在下面搭上支架,一截一截慢慢修過去便是。

  這回這個,可是在峽谷上修橋,寬度四丈有餘,深十餘丈。距離又遠,高度又大,憑空要修個大橋過去,哪有那麼容易。

  郭孝恪這個沒搞過工程的,還當羅用的那些弟子們有的是技術,這個難題擱他們這裡也就是小菜一碟呢。

  這人也很光棍,也不派個人跟羅用那些弟子們議個價,或者是先給個定金什麼的,直接就令人把修橋所需的錢帛金器全都給他們送了過來,銅鐵金銀加上絹帛,運來不少。

  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錢我已經給了,這個橋要是不能好好給我修出來,到時候你們自己看著辦。

  「嘖,要麼說瓦崗寨出身的都是土匪頭子呢。」唐大人手裡拿著一張寫著「紅薯三擔」的欠條,如此評價道。

  待到今年紅薯收穫的季節,他還得拿著這張欠條再跑一趟高昌城,尋那郭孝恪要紅薯去,那老小子到時候可別跟他耍賴才好。

  另一邊,郭孝恪令人將那些錢帛金銀送走之後,就瞪著眼睛坐在家裡等消息。

  隔幾日,他手底下有人來報,言是羅用那些弟子在那峽谷兩邊,各搭了一個棚子,像是馬上就要開始施工了。郭孝恪聽聞了,心中稍稍滿意,這行動速度還成。

  又幾日,底下又有人來報,言是羅用那些弟子運了數車手指頭那麼粗的精鐵條到工地上,那些精鐵條有長有短,短的不過數尺,長的約莫兩三丈。

  「不過就是修個橋,要恁多精鐵條作甚?」郭孝恪這個棒槌,到現在還以為羅用的那些弟子們可以依靠木材和石頭,凌空在這條峽谷上方搭座橋出來呢。

  又幾日,又有手下來報,言是羅用那些弟子從常樂縣運來一批水泥,看那水泥的顏色,與常樂縣原來生產的黃水泥不太一樣,瞅著倒像是長安城那邊生產的水泥,只是略微還是有些不同。

  這回郭孝恪在高昌城這邊也坐不住了,乘上木軌馬車,帶著一隊親兵便去了施工現場。

  他這一回算是去對了,親眼見證了後世的混凝土技術在當代橋樑建設中的初次使用,也是頭一次聽說了什麼叫做懸臂施工法。

  他是親眼看著那一根根精鐵條被擺放拼接成兩段長兩仗有餘寬一仗半的弧形,又通過懸崖兩端那兩個預先建好的塔狀物,拉上許多繩索,經過一整日工夫的努力,將這兩段弧形的精鐵結構拼接在一起,使其以一個拱形模樣固定在峽谷之上。

  最艱難的一步已經完成了,之後就是以這個拱形結構為支撐,在上面搭個支架,鋪個平直的鋼筋混凝土橋面過去便可。

  傍晚,眾人坐在峽谷一端的工棚里吃晚飯,一個個也都是有說有笑,環境雖然簡陋些,飯食卻很不錯,有肉有菜,亦有米麵糧食,就連那做飯的人,都是專門從常樂縣那邊帶來。

  衡致幾人吃完了晚飯,趁著天色還未黑透,便又湊到一起討論明日的工程去了,郭孝恪湊過去聽了聽,沒聽懂,於是乾脆又坐回火堆邊上,讓親兵再給他打一碗餺飥,捧在手裡呼哧呼哧吃了起來。

  羅用的這些個弟子,聽聞他們的出身俱都不高,這一個個的倒是挺會過日子,出來幹活也不肯餓著自己,瞅著伙食做得,看著雖然簡單,滋味卻很不錯,他府里的那些個廚娘做得都沒有這個好。

  「你也是常樂縣的?」老郭一邊吃餺飥,一邊跟旁邊一個工人說話。

  「我是敦煌人。」那中年漢子有些憨厚地沖他笑了笑。郭孝恪也不是頭一天到他們這裡了,挺大一個官,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挺侷促,這兩日習慣了便也還好。

  「你一個敦煌人,怎的會跟著他們這些常樂縣的出來幹活?」郭都護問他。

  「我那兩日剛好去常樂縣去尋活做,聽聞他們正要僱人來這邊架橋,工錢給的高,就是這活不好干,苦的很,還危險,當地很多人不敢來,我當時便去問了問,他們看我身板結實,也不似那膽小的,便收下了。」那漢子吃完一碗餺飥,挨到鍋邊又打了一碗。

  「像你今日掛在籃子上那活計,能得多少錢。」郭都護隨口又問了一句。

  「!」那漢子這時候嘴裡正含著一口餺飥,不及說話,便伸出兩個手指頭比了比。

  「二十文?」這給得是不是有點少?

  「二百。」那漢子咽下口中的餺飥,一臉得意地說道。平日裡倒是也沒有這般多,就是今日這個活計比較危險,才給得更多,不過平日裡也不少就是了。

  「那還成。」郭都護言道。二百文,倒是比他想像的略多幾分。

  「這般驚險,你竟不懼怕?」

  「嘿嘿,也沒甚大不了,身上不是還系了繩索麼,來來回回都不知檢查過多少次了,出不了什麼岔子。」

  今日他們這些人為了將那兩段弧形精鐵結構連在一起,花了許多力氣,還要專門派個人坐在籃子裡,順著兩端那兩個塔台上牽著的一根繩索,滑到峽谷中間的位置,去做校正和最後的固定工作。

  峽谷之中風大,一個人坐在籃子裡,憑空吊著,嚇都能把人嚇死,膽子不夠大的絕對不敢上,今日前後上去好幾個人,都不行,先後都下來了,就最後這個撐住了,一直在上面待到今天的工程結束。

  「那你這回這個活計,倒是能掙一些。」郭都護說道。

  「在這裡做一個月,至少能掙一貫。」說到這工錢,那敦煌漢子笑得那叫一個見牙不見眼。

  他這一說,旁邊幾個漢子也都跟著高興了起來,早前他們來這裡幹活之前,就聽說這邊的工錢給的多,真正來了這邊以後,才發現實際的工價要比他們以為的還要更多一些。

  這些人裡頭有常樂的有敦煌的有晉昌的,還有胡人,從前做什麼的都有,這回他們做這個修橋的活計掙到了錢,往後也都有繼續做這一行的打算。

  在這樣的荒郊野外施工,確實也是很苦的,尤其是在這樣炎熱的夏季,白天的時候烈日曬著,戈壁灘上熱烘烘一片,就跟把人丟在火爐裡面烤著一般,一身汗一身泥的,連個洗澡水都沒有,就是這樣頂著一身酸臭,日復一日地幹活。

  夜晚的時候又冷得幾乎都能把人凍死,戈壁灘上的風呼呼地刮著,有時候聽著又像是狼嚎,又像是那成群結隊而來的賊人,白日裡勞累了一天,夜裡也不得安睡。

  然而這樣辛苦的勞動,危險的施工,在每月能掙一貫錢的回報面前,似乎也就不算什麼了。

  每天傍晚下工後這些人坐在一起吃飯,一說起這個工錢的事情,大伙兒的心情俱都是得意滿足,慶幸自己尋著了一份好活計。

  待他們幹完了這個活計,發了工錢回家去,家人不知要高興成什麼樣,這麼多的錢,不知能買多少吃食。

  那些個糕餅點心的,又有甚好吝惜,只要是妻兒想吃,儘管拿了錢去買來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