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充滿了二氧化碳的火星大氣層降落到火星地表後,方舟聯邦太空艦隊的戰士們開始對火星地表進行探索。
雖然科學界普遍認為火星上是沒有外星文明的,但是戰士們全程依舊十分緊張,手中的武器上膛,隨時準備戰鬥。
誰也不知道,在這顆星球黃褐色的天空下,是否會藏著令人恐懼的外星生物。
在地球的一些科幻電影中,類似異形的外星生物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人類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文明的痕跡,並不代表這顆星球上就一定沒有文明。
畢竟,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高山,平原,峽谷等地貌在火星地表上均有分布。
剛才在飛船上,戰士們可以看到火星的南北半球地形有著明顯的差距。
火星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被熔岩填平的平原,而南方遍地都是被隕石撞擊後形成的古老高地。
在兩種不同的地理形態交界處,有著非常明顯的斜坡風格。
除此之外,火星上遍布火山地形,分布在各大峽谷附近。
這些巨大的火山有些還在不斷噴發岩漿,厚重的火山灰幾乎要將整天天空遮蓋。
這些滾燙炙熱的岩漿從橢圓形的火山口緩緩流向地面看,形成火紅色的猶如地獄之河一般的奇異景象。
看到這顆星球上如此之多正在不斷噴發的火山,人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這顆星球的大氣中充滿了二氧化碳。
不過,在火星的南北極均有以乾冰形態存在的巨大冰冠,這一點和地球的地理環境倒是十分類似。
也難怪科學家們都認為火星是人類最有可能將其改造成第二個宜居星球的外星殖民地。
方舟聯邦太空艦隊當然不會選擇火星上那些充滿危險的地區降落,人們在火星上適合建立城市的平原上著陸,隨後開始檢測四周的地形,礦物,水源等。
當然,戰士們也有可能會遇到外星生物,畢竟火星上有水源,重力,大氣等生命成長必備的自然要素。
甚至,在火星上還有象徵著生命曾經存在過的一種物質——甲烷。
雖然NASA當初根據火星車傳回的數據,最終只測量出了0.18±0.67ppbv的甲烷含量,相對於1.3的ppbv上限還是很大差距的。
但至少這種物質能夠證明火星上曾經是存在生命的。
更有甚者,火星上已經進化出了文明,只不過後者是微觀文明或者是以別的形式存在的,也未可知。
方舟聯邦戰士們根據繁星分配給各自的作戰指令,在火星地表建造基地,展開巡邏,繪製地圖等。
在機器人和太空機甲的幫助下,人們工作效率之快,令人咋舌。
不到一小時,一座可以容納兩萬多地球居民的多功能火星基地就建造好了。
雖然目前地球上並沒有那麼多人類,葉辰暫時也沒有將大量方舟聯邦居民遷移到火星的計劃,但是先將火星改造成人類的第二個外星殖民地,意義重大。
人類未來終將是要走出地球,前往外星殖民地。
如何將一些不太適應人類生存的星球改造成適應人類生存的星球,是一門科學,也是人類科學家們要想辦法解決的。
畢竟在太空中,像地球這種生命搖籃的星球還是很罕見的,根據人類科學家的觀測,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宜居星球比鄰星b都有4.22光年。
也就是說,按照人類目前最先進的航空技術,前往這顆星球也需要4.22年才能到達。
更何況,一路上還會有其他變故,殖民艦隊能否平安到達那麼遠的地方,還是一個未知數呢。
火星上第一個屬於人類的基地建立完成後,方舟聯邦太空艦隊火星軍事行動最高負責人阿瑟夫上校立即通過量子通訊頻道與白軍建立視頻通訊。
「白將軍,根據您的指示,我們的戰士已經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個基地,請您檢閱!」
阿瑟夫上校說完,將量子通訊器的攝像頭對準了火星上的基地。
通過阿瑟夫傳回的畫面,白軍坐在月球上的臨時太空作戰指揮中心,饒有興致地看著人類建造的第一個火星基地。
此刻,白軍可以通過阿瑟夫太空作戰服面罩上的攝像頭一覽無遺地看到整個火星基地的全貌。
在火星基地上,覆蓋著一層穹頂,用來將基地和火星表面惡劣的自然環境隔離開。
在如水晶般透明的穹頂之下,是人們搭建的各種建築。
人們因地制宜,使用火星的土壤製作了堅硬如水泥的外星建築材料當作地基。
地基上的建築材料基本都是通過大型3D印表機製造,並且拼接而成的,主打的就是一個模塊化和高效率。
材料搭建好了之後,方舟聯邦的戰士們使用機械手臂和高達十來米的機器人們一同勞動,建造基地。
當基地建造好了之後,人們又使用融化後的合金澆築在基地的外牆上,讓它能更好地保護這座基地。
因此,白軍看到的基地,已經成為了一座和方舟聯邦基地十分類似的銅牆鐵壁。
阿瑟夫介紹說,這座基地可以抵抗大部分火星地表的自然災害,但是隕石撞擊這種情況,也只有人類在隕石抵達火星大氣層上空的時候將其引爆。
「嗯,人類科技目前還沒有發展到出現能夠抵抗隕石撞擊的建築,這個你不用作過多解釋。」
白軍自然也知道隕石撞擊的致命性,隨後對阿瑟夫淡淡地說道。
「火星基地內部的基建是否完善,居住環境是否舒適,水和氧氣供應如何,食物能源是否充足?」
看到火星基地的大致外觀後,白軍還是比較滿意的,隨後他又對阿瑟夫問道。
「報告將軍,火星基地內部設備設施齊全,設計師考慮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這就帶您去看看。」
阿瑟夫說完,打開太空作戰服的跳躍減震系統,從高塔上一躍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