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庫峪城的衣食住行.為400月票加更(修)

  在白玉琦的要求下,老鐵僅僅只是伸長一根藤蔓,卻並不分出分枝。

  就這麼直直的一直往山下長去,但很快它卻向白玉琦傳達出一道需要營養的意念。

  白玉琦恍然,就和竹鼠被施加了【狂暴成長】會瘋狂進食一樣,植物被施加了【快速生長】同樣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

  連忙趕去庫峪城外的化糞池,用【移土術】控制著一道泥流涌了進去,充分攪拌混合之後變成一條臭烘烘的粑粑龍。

  在法術效果的影響下,一路跟著捂著鼻子的白玉琦回到了索道塔下,用【化石為泥】在老鐵的根系下融開一座地窖,將粑粑龍投入了進去,並引來一條水渠為老鐵提供水分。

  有了充沛的營養和水分,老鐵生長的速度越發狂暴了起來。

  在白玉琦不斷釋放的【快速生長】支持下,老鐵就這麼瘋狂的生長了大約半個月左右。

  終於成功的將自己的藤蔓,蔓延到了山下庫峪仙市所在的位置,中間用一座又一座的索道塔作為支撐節點連接起來。

  隨著老鐵將一根足有碗口粗的藤蔓,在看上去如同高塔電線塔一般的索道塔上纏緊繃直,再由白玉琦為它施加【金剛木】進行強化,一套從庫峪城通往山下的下行索道系統終於完工了。

  經過大量測試,單只滑索吊籃可以承載500公斤的重量,再多的話老鐵就會傳遞出不滿的意念。

  不過500公斤的運載量,對於一個位處深山交通不便的城市來說已經很幸福了,最起碼可以將庫峪城積壓的大量玉寶鹽幣和各種竹製產品,方便快捷的送出山去了。

  所以將一隻只用【金剛木】加固過的竹製滑輪裝置製作出來後。

  只需要掛在老鐵的藤蔓上輕輕一推,就能將山內的物資運送到山下。

  唯一有點不便的就是「老鐵索道」沒有卷揚機,所以滑索只有下行沒有上行。

  山下的東西想要運進山里來,還是得靠驢馬騾車走通天御道,才能送到庫峪城。

  不過總的來說,修通了平坦的高速山路,又架起了高空索道的庫峪城。

  已經比絕大多數城市的交通要方便的多了,也算是實現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

  還想要更加便捷快速的交通體系,那就只能等待白玉琦什麼時候,研究出了後世的什麼黑科技,或者又激活了什麼不科學的系統技能,才能進一步升級了。

  至此,庫峪城總算是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

  雖然「衣」僅僅只是從山外「進口」布帛絲綢,交由【霓裳門】又叫「織門」的織女們裁剪縫紉,還未實現原材料自產。

  但是因為白玉琦實在有些受不了,唐代穿戴起來十分繁瑣而且還沒有內內的服飾。

  乾脆借著楊趙氏為尉遲寶琳縫製馬仔褲、防磨絲襪的機會,將後世一些服裝設計山寨了過來。

  讓楊趙氏帶著一幫子流民婦女組建了【霓裳門】,專門負責為庫峪城各部門縫製制服。

  以至於庫峪城開始流行起各種後世風格的服飾來,在這大唐也算是一幅奇景了。

  被流民們稱之為「庫峪服」的服飾,主要是奔著方便實用去的。

  例如說為工匠們設計的「工服」,就以經髒耐磨的亞麻布加工而成,款式跟後世工廠的工作服如出一轍。

  上衣和褲子都縫製有大量的口袋,用來盛納各種隨身物品。

  還用竹製鈕扣取代了系起來麻煩的衣帶,穿戴起來不但簡單舒適,而且干起活來也方便利索。

  為孫老道率領的【醫聖門】設計的象徵性「醫袍」,就是典型的白大褂。

  而為【鼎俎門】設計的「廚服」,同樣是標誌性的白色廚師服、黑色圍裙以及高帽子。

  還有為【神農門】設計的「農服」,則是亞麻原色的土黃色勞作服。

  因為這些衣服都是統一免費發放的關係,所以僅追求實用性,白玉琦暫時還沒有給出時尚性的服飾設計。

  等到楊趙氏率領的【霓裳門】弟子們,用這批不怎麼追求手藝的工作服練好手之後。

  就可以開始考慮成立一家庫峪服裝廠,專門製造各種款式的成衣往外售賣了。

  為了方便織女們幹活,白玉琦甚至還不惜搞出了一件「織門仙器」縫紉機,也就是那種踩踏腳踏板就可以嗒嗒嗒快速縫製衣服的人力機器。

  等【霓裳門】走上正軌,培養出了大量的熟練工。

  白玉琦就打算跟大唐皇帝談一筆來料加工的買賣了,制式生產的馬靴、馬仔服、馬仔褲和防磨絲襪要不要了解一下?

  這是「衣」的部分,「食」和「住」不用細說。

  主要是「行」的部分,除了「要想富,先修路」之外。

  因為庫峪城的面積不小,而一些生產設施都被建設在了城外,流民們每天上工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所以除了四輪載貨馬車、三輪人力板車這樣的運輸工具之外。

  白玉琦還給【天工門】下達了一批竹製自行車的生產任務,打算給流民工們配上「共享單車」作為交通工具便於上工。

  而白玉琦的【工法匠術】傳授方式也十分簡單粗暴,直接拿竹子塑一個模型扔給他們自行拆卸組裝,自行研究去就是了。

  不過為了讓工匠們能夠更高效的工作,白玉琦除了將各種工具都設計了出來之外,還搞出了「人力車床」這種大殺器。

  也就是在車床旁邊加裝一輛或數輛自行車,讓人蹬著帶動鋸床、磨床、鑽台上的鋸片、砂輪、鑽頭轉動,雖然費勁了一些,可總比他們自己用手工加工來的方便許多。

  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的發展,鹽場、竹製品加工廠、成衣服裝廠、竹鼠養殖場,還有礦場、竹材砍伐隊、庫峪運輸隊等等部門,已經徹底將孫老道拐回來的三萬六千多名流民消化完畢。

  除了初期依靠鹽場的食鹽產出採購糧食物資,來支撐起了整個庫峪城的運轉之外,現在基本上流民們都可以依靠著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