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0章 南方帝國

  第1750章 南方帝國

  卡爾斯魯厄帝國,迷地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大帝國。

  十三年前,帝國驟然改制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是等著看笑話的。

  即便在改制的初期,新生的帝國迸發出無比的激情,彷佛要統一整個迷地。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樣的激情無法持續。帝國終究會自食其果。這只是一個帝國最後的閃光。

  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主弱而臣強,皇帝終究會成為各個諸侯的目標。最終,帝國會陷入無止境的內鬥、分裂與叛亂之中。或許,帝國之名將不付存在。

  得益的將會是周邊國家。尤其是以一沙漠區隔比鄰,虎視眈眈了一輩子的海德爾帝國。

  所有人都等著看的笑話,十三年過去了,並沒有看到。卡爾斯魯厄帝國更沒有陷入內耗,反而是對外給予軍事壓力的同時,內部來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改頭換面。

  原本有機會趁著帝國內部變革的亂局,外部勢力介入,並上下其手的好時機,就這麼在等待中失去。

  那些原本向外侵略的軍事壓力,現在看起來也像極了是虛晃一招,令所有人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這一套轉移焦點,看懂的人無不讚嘆。

  但迷地大陸上,大多數執政之貴族領主,沒多少人真正懂了卡爾斯魯厄帝國發生什麼。

  唯一知道的是,這個本就相當強大的帝國,似乎是擰成一股繩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最明顯的一點,過去因為各地領主百般阻撓,寧願過著國中之國的生活,也不願大肆發展的交通基礎建設;如今大家都像是在搶時間一樣各種造橋鋪路,恨不得把自己的領地打造成一個交通樞紐。

  要知道交通便利,就意味著別人領軍來攻打也會相當方便。所以在以封建制為主的迷地社會,大家都寧可賺錢慢點,也不想讓自己變得好打一點,各地的道路也就是以爛的居多。

  所謂的封建,跟大一統的專制,可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要是因為制度的落後,就將其混為一談。作為穿越者,很容易就會被錯誤的觀念所誤導,最終誤判時局,下場不言而喻。

  後者就像老家自始皇帝之後的古鐘國。縱使一些偏遠地方,仍以鄉中耆老管理、裁決地方事務。這也是為了彌補官員的不足,才有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小型自治體。

  一旦天朝使者來臨,不服號令,諸如徵稅、勞役等,甚至起而反抗,那被砍了都沒人同情的。因為君臣關係是不可動搖的,也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

  但假如是封建制,君與臣的關係更像是地方小角頭上繳貢金給老大。這筆錢是保護費,當老大的自然有義務罩著小弟。要是沒盡到該盡的義務,那小弟反了,別人也無從批評起。

  要是自恃為上位貴族,時常跑到別人的地盤指手畫腳,那被砍了也不能怨誰。畢竟那是』別人的地盤』。

  當然,在封建制度下的君與臣,還會有其他因素作為紐帶,加深兩者間的關係。譬如血緣、婚姻等等。但貴族們毫無疑問是大大小小的』諸侯』。

  縱使是老家到了現代,歐美區域的城堡法也延續了這樣的精神。

  而諸侯這樣的一個名詞,自老家的春秋戰國之後,可是鮮少出現於歷史上。這也能證明兩者間的體制有所不同。

  既然各個諸侯自成一』國』,那麼諸侯之間的紛爭與平日的齷齪、提防,就是阻撓這些封建制國家發展的最大因素。

  經濟跟威脅何者為重?為了利益,可以賣吊死自己的繩子,這是商人。為了權力,縱使財政上蒙受些微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這是貴族老爺。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取捨。

  縱使是那些強勢帝國、王國,也不過是開了幾條主要幹道,就是很了不起的豐功偉業了。有誰會像今天的卡爾斯魯厄帝國一樣,試圖打造一個蜘蛛網狀的交通網絡,真正的變為一體。

  主導這一切變革的,便是帝國憲法議會。尤其是下議會議員的強勁鋒頭,讓上議會的傳統貴族老爺們,不得不選擇依附與合作。上下關係儼然有顛倒過來的趨勢。

  共和制、議會制的政治體制,在迷地歷史上並不算新奇。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大多是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強勢的寡頭領導人,所以大家不得不用這種和稀泥的方式來處理政務。

  這可不是什麼體制先進,就他媽是山中無老虎,猴群稱大王的混亂局面。一旦有人有能力出面收拾這殘局,那麼一個皇帝或國王就又誕生了。整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而在這種混亂的共和、議會統治中,對付政敵那可都是下死手,不留情的,各種暗殺、埋伏層出不窮。正是有著如此多的歷練,能夠脫穎而出的寡頭,一個個都不是什麼簡單的人物。

  說起來,這也挺像是收集了一瓮的毒蟲在養蠱一樣。得要用這樣的方式,才能夠令一個腐朽的國度發展第二次、第三次新生命。

  但是卡爾斯魯厄帝國就完全不一樣。他們有涇渭分明的兩大派系,彼此攻訐、鬥爭著。而劃分兩大派系界線的旗幟,居然是已經失去一切執政權力的皇帝!

  保皇派高舉著皇帝的大旗,力主維持一切傳統,在保守中前進。憲法派則主張人民透過選舉出來的議員,在憲法的基礎上自決一切政務,甚至激進地認為皇帝之位可以廢棄。

  保皇派與憲法派的各自極端立場和意見,將整個帝國所有人的捲入其中。

  非黑即白,非彼即此,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因為總能找到與自己意見一致的盟友。而為了讓自己的意見可以被接受,相同意見的盟友不得不抱團,展現出團結的力量。

  像這種狀況,整個帝國應該會變成一個大辯論場,無論什麼地方都在爭執不休才對。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

  原因在於,某位很有天賦的好學生,理解了老師所傳授的精華,並且悟出了更深一層的道理。最終到達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更高境界。

  以為那位女帝的盟友,就是保皇派的所有議員們,不停地跟憲法派的議員明爭暗鬥嗎。

  表面上看起來如此。但實際上,不管保皇派或憲法派,都有相當分量的成員是屬於女帝的勢力。

  他們只是利用這種相對的立場,將整個帝國的人納入掌握之中。然後將要推行的政務交給合適的人去推動而已。

  激進的改革,讓憲法派的人主導;溫和的方案,則由保皇派的人掌控。

  儘管所有意見都是基於民眾的需求而產生。可是真正決定朝什麼方向前進,依舊是由少數人做決定。跟過去不一樣的是,這裡還需要演出一場大戲,讓事情』合理』發展。

  通常民眾與底層官員還會認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所以在推動政務方面,那是不遺餘力呀。

  假如有人不明白這種兩面手法的玩法,那隻證明了這個人距離真正的核心還很遙遠,連知道的資格都沒有。悲哀。

  造成這種局勢的原因很多。歸根究柢,就在於皇帝的名聲是朝著正面的方向茁壯著。

  女帝最初會登基上位,雖然是倚靠著功勳獲得眾人認可,但其實多多少少也是被捧出來的。一方面也是因為其他皇位繼承者相繼自爆,不再被眾人認可。

  而在女帝執政之後,實際上被權臣架空的時期,施政要是成功,那就是眾臣同心戮力所獲得的成果。要是失敗,那就是皇帝昏庸,判斷錯誤所導致。

  簡單地說,就是將女帝架空的權臣們,有意識地打擊皇家名聲。就算不朝著弒君篡位的方向發展,也要砍斷女帝的手腳,讓她失去施政的能力,只能倚靠他們這些大臣。

  當女帝決定交出權力,重臣們無不如虎狼一般,搶而分食。生怕比別人慢上一步,少咬一塊肉。

  這樣的積極性也是推動憲法可以如此順利的一大因素。畢竟作為交易的一部份,想要皇帝手中放出來的權力,就同意憲法的推行。

  當皇帝成為虛位元首,一面帝國的旗幟,執政的權力全部落到貴族與貴族領地里所選舉出來的議員手上,後者才赫然發現,最好用的背鍋俠沒了!

  自此,施政的好壞,都會如實地反應到他們身上。再想用皇帝失德的說法來推卸責任,已經不會有人相信了。

  改革雖然大方向是好的,但在細節上卻不見得都是好事。有從中獲得利益的人,也必然會有吃虧的人。這些人的怨氣,就會朝著施政者身上集中。

  少了背鍋俠可以擋槍,再強大的貴族老爺都得直面民怨。自然而然就會有不同立場主張的人獲得支持,從而在定期的選舉中成為執政的一方。

  甚至在這樣的背景下,又會有所謂的遺老懷念起過去皇帝掌權的時代,回想著那個時代的好。如此的心情再進一步,就是支持皇室,以及認同那些同樣支持皇室的議員。

  ……人賤莫過於此。

  前任總是最美,青梅不敵天降,就是因為距離產生美。

  而恪守法律,不願破壞憲政制度,重新掌權的皇室又在人民心中獲得了更多的認可。這面旗幟也就益發閃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