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實與虛

  為了這次論戰,張采將劉宗周在松江府的講學內容通讀了十次都不止。閱讀

  通過這樣的研究,張采自以為找到了針對的辦法。

  在張采看來,劉宗周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從以往的「心」「性」之學,轉而步入了求「理」的階段。

  是的,張采以為劉宗周所言的「求真」「務實」就是在求理。

  之所以會有這種偏差,其實也不能怪他。

  實在是這個時代的文人脫離不開儒家的範疇,任何思想在他們看來,都是儒家之下的學問。

  而實際上,劉宗周經過左夢庚的薰陶和認知的蛻變後,學問早已從務虛進入到了務實的階段。

  劉宗周提倡的「求真」「務實」就是真正的求真、務實,是對這個世界本質和現實的追索,遠非儒家那種虛無縹緲的空論。

  張采將劉宗周的「求真」「務實」當成了儒家的「理」的概念,帶來的一個誤差就是……

  他覺得他贏定了。

  一個還在求理的人,怎麼可能戰勝他這個求道的人呢?

  道,才是學問的根本啊!

  而理,不過是表象罷了。

  這個偏差,讓張采覺著,可以通過論道來完成層次上的碾壓,進而取得論戰的勝利。

  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今左夢庚陣營的學問,早已脫離了儒家的範疇。

  而對於所謂的道,劉宗周等人不但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認知更加的深刻。

  儒家空虛縹緲的道,碰到實質唯物的道,從一開始就摩擦出了激烈的火花。

  歸爾復提出「道」的理念,本已埋好後手,準備在左夢庚方入彀後一一使出,徹底奠定勝局。

  未曾想到,黃宗羲單刀直入。

  何為道?

  這個提問看起來平平無奇,可卻把一切亂花迷眼的裝飾都給衝破了,回歸到了「道」的本質上。

  幸好歸爾復也不是酒囊飯袋,反應極快。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幾乎是每一個儒生都知道的答案,但黃宗羲不滿足。

  「什麼是陰?什麼是陽?為何一陰一陽既謂道?」

  歸爾復冷汗下來了。

  別說是他,張采陣營的許多人都有些吃不住了。

  實在是黃宗羲提問的方式和角度太古怪了,進入了他們從未思索的領域。

  歸爾復腦筋急轉,勉勉強強道:「道乃天地萬物之始也。」

  許多人聽了,不禁點頭。因為許多人的學問里,對於「道」就是這麼解釋的。

  可黃宗羲的問題依舊犀利。

  「我在問你,道是什麼樣的?」

  歸爾復被逼問的方寸大亂,只能想到什麼說什麼。

  「道乃無形之狀,無物之象。」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的。

  黃宗羲眉角立起,斥道:「那你在說甚?」

  立時有不少人笑出聲,但仔細品味過後,卻又赫然發覺,黃宗羲的話竟頗有道理。

  你說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的,那你憑什麼在這裡說道?

  你說的「道」又是從哪兒來的?

  歸爾復騰騰騰連退幾步,頭腦一片紊亂,顯然已經敗下陣來。

  黃宗羲開場連番暴擊,讓本次論戰完全偏離了張采方一開始的預想。

  不再是「道」和「理」之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什麼是「道」的問題。

  顯然,不說清楚這個,張采方就沒有了立足的根本,其所有的質疑也都是一場空罷了。

  「道」是程朱理學發展到現階段的最核心理念,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能講明白這個課題的,少之又少。

  最起碼歸爾復不行,在座的幾位理學大佬也有點發憷。

  沒的辦法,張采只好出面。

  「黃兄乃白安公之後,念台公親傳,豈不知陰、陽之辨乎?世間萬物,相對相立,互成陰陽,便為道也。誠如冷與熱之別、動與靜之殊。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張采拿出了程朱理學最原始的理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是公認的程朱理學的奠基人,他的太極理論也成為了程朱理學中「道」與「理」的根源。

  是的,你沒看錯,太極是儒家的東西,根本不是道家的。

  不要一提及太極,就只想到功夫皇帝在樹林裡揉樹葉子成團。

  後世之所以會將太極認成是道家的東西,也和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融合有關係。

  張采的學問自然是紮實的,他給出的解釋,令許多人信服,但不包括黃宗羲。

  黃宗羲依舊延續了前面的風格,提問照舊鋒銳。

  「南郭先生請了,太極又是什麼?為何是太極生陰陽?」

  「這……」

  張采語塞,赫然發現,他也遭遇了歸爾復一樣的困境。

  往常士人論「道」與「理」,更多的是關注道與理的關係,在他們的心目中,「道」和「理」就是理所應當的。

  程朱理學的許多思想和觀點,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但是到了黃宗羲這裡,他進行了更加深邃的追究。

  所有人看來理所應當的「道」到底是什麼?

  你說「一陰一陽既為道,」那陰和陽又是什麼?

  說白了,黃宗羲秉持的是本質論。

  對於哲學理論當中的事物,必須要給出合情合理的存在解釋。

  總不能你說「道」是根本,然後「道」又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

  那這個「道」是真實存在的嗎?

  黃宗羲的幾個問題,可謂是徹底抓住了傳統儒家哲學思想的要害,也就是邏輯上的缺失。

  一般而言,哲學要想完整和完善,必須三要素齊備。

  論點、論據和論證。

  提出論點,然後用詳實、可靠的論據來進行論證,從而讓觀點站得住腳。

  傳統的儒家哲學思想,唯獨缺少了論據這個環節。

  因為儒家的「道」是建立在士人思考和幻想之上的,本來就脫離了實際,自然也就無法用看得見、聽得著、摸得到的方法來進行論證。

  這就是近現代以來,東方哲學落後於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邏輯性不足。

  有趣的是,後世用西方的哲學邏輯觀套入到東方哲學思想後,許多東西都解釋的通,而且變得更加精妙和深奧。

  就比如太極的陰陽轉換,以後世的哲學觀念來解釋的時候,不但非常正確,而且先進程度遠超同時代的思想,能夠做到和唯物主義思想觀高度統一。

  可這個時代的人並不能用西方哲學來解釋東方儒家思想,自然面對黃宗羲這樣犀利的提問啞口無言。

  黃宗羲能夠成長到這個高度,雖然和他自身勤奮的思考、學習有關,但最重要的源頭,還是左夢庚的提示。

  左夢庚雖然不是什麼思想大家,但是卻給黃宗羲帶來了西方的哲學理念。

  當劉宗周、黃宗羲等人完成了東西方的哲學交融後,所取得的進步是這個時代華夏傳統文人們所遠遠不能比及的。

  張采一上來就被黃宗羲逼到了牆角,冷汗涔涔,終於發覺今天並不簡單了。

  這還僅僅是黃宗羲,劉宗周還未出手呢。

  要是連黃宗羲都對付不了,今日的論戰豈不是有敗無勝?

  可是他能做的,也只是從故紙堆里尋答案。

  「朱子云: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張采勉強為陰陽做了一個解釋,氣也。

  這個觀點也不是他的,而是張載的。

  作為承襲邵雍的理學裡程碑人物,張載正式給理學引入了「氣」的概念。

  用理氣問題取代了宇宙生成論,從而消解了「無極、太極」作為一種「行上實體」生化萬物所面臨的問題。

  但這種套娃式的哲學觀,在黃宗羲這裡依舊不堪一擊。

  他只抓住核心問題不放。

  「氣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