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片黃葉飄落的時候,一萬多朝鮮火槍兵趕到了盛京城外。【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看著這座滿清都城一片蕭條的景象,金自點的心情格外壓抑。
「清與夏相比,頹勢已顯。我等還需要另謀出路才是。」
對於他的說法,副將不敢苟同。
「即便我等有心,光海君也沒有容人之量啊。」
這個說法,讓金自點神情更加鬱悶。
「下國之臣蒙陛下召喚,特率可用之軍陣前聽命。」
皇宮中,滿清的文武大臣雲集一堂,金自點也代表朝鮮方面出場。
「朝鮮國主忠心耿耿,朕心甚慰。此番南下,但有所得,其中三成可歸朝鮮所有。」
聽到能跟著喝湯,金自點等朝鮮人終於露出了笑臉。
安撫了朝鮮兵馬,黃台吉看著濟濟一堂的滿清文武,強自打起精神。
「外來之水,可以舒緩內急之火。能不能過好這個冬天,全靠諸位了。」
大殿之上,所有人紛紛跪倒,嘩啦啦的甲葉相撞之聲頗為壯觀。
「臣等必戮力死戰,滿載而歸。」
先前的朝鮮之戰,還有夏天的大旱,都讓滿清元氣大傷。
看著田地中顆粒無收,所有人都明白,接下來的這個冬天對滿清而言,將會是生死存亡的考驗。
危機關頭,即便不是黃台吉,換成另外一個人也只能採取一個辦法來緩解危機。
那就是南下叩關,劫掠大明。
誰叫大明最為富饒,偏偏又最為孱弱呢?
「睿親王,你為奉命大將軍,率領左翼軍;肅親王,你為揚武大將軍,統帥右翼軍。」
黃台吉的部署,和原來的歷史上區別不大,只是用豪格取代了已經死去的岳托。
這兩年的戰事當中,豪格的表現非常亮眼。
最高興的人,就是黃台吉了。
畢竟是自己的長子,屢立戰功,長進明顯,說明後繼有人。
這一次南下劫掠大明,黃台吉決定再給豪格累積戰功的機會。
除了滿清左、右翼五萬大軍之外,他還讓朝鮮方面派出一萬火槍兵。
另外漠南蒙古各部,也派出了四萬騎兵參戰。
朝鮮之戰中,蒙古各部的損失同樣不小,因此怨言四起。
黃台吉敏銳的察覺到了蒙古人的不滿。
這一次南下劫掠大明、彌補損失,他便將蒙古人也一同帶上了。
只要讓蒙古各部搶得盆滿缽滿,自然依舊會對滿清服服帖帖。
「皇上,河套被不知名的漢人所占,究竟該如何處置,還請示下。」
吳克善代表蒙古各部,說了異常情況。
對此黃台吉卻很有信心。
「漢人在草原上是站不住腳的。過了這個冬天,他們還不走的話,朕便幫你們奪回來。」
有了他的承諾,蒙古各部總算是安心了不少。
得知河套地區被漢人武裝所占,察哈爾部被消滅一空,蒙古各部全都風聲鶴唳、緊張萬分。
不過有滿清幫忙,收復河套看起來問題不大。
當務之急,還是要跟隨清軍南下,搶夠過冬的物資才最為重要。
八月二十三,多爾袞和豪格分別率領兩路大軍從盛京出發。
藉助涼爽的天氣,繞過大明的遼西防線,突然出現在了長城邊關之外。
這些年來,大明的長城防線被滿清屢次蹂躪,早已千瘡百孔,起不到任何的防護作用。
九月二十二,在內奸的配合之下,豪格突然發動襲擊。根本就不給明軍任何準備時間,僅僅只用了一個半時辰,就攻破了密雲的牆子嶺。
大明的軍隊,如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
其中一個集團,在山海關和遼西一帶同滿清對峙。
另一個集團原本在中原一帶清剿流寇,現在則被調到了夏國周邊地區圖謀不軌。
京師雖然是大明的都城,但周邊地區卻虛弱無比。
豪格破關之後,完全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清軍如同開了閘的洪水,迅速蔓延各地。
駐守在薊州的薊遼總督吳阿衡,只來得及給京師送去一封告急文書,就被清軍攻破了城池,他本人也死於清軍的刀下。
大明朝廷這邊正在苦心孤詣的籌謀著怎麼對付夏國,突然聽聞清軍破關,上上下下全都傻了眼。
「陛下,東虜來勢洶洶,所圖甚大,就連山海關亦遭遇攻擊。京師乃國本所在,更是不容有失。還請立刻下旨,讓各地出兵勤王護駕。」
楊嗣昌焦頭爛額。
此時此刻,已經顧不得去對付夏國了。
禍亂京畿、攻城略地的清軍,才是當下的大敵。
崇禎端坐於御座之上,滿腔憤滿幾乎化作血水從口中噴出。
他真想問問頭頂的蒼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它的兒子?
好不容易將流寇給壓制了下去,只要再努力一下,消滅夏國,便可讓中原恢復寧靜。到了那時,解決邊患之後,大明中興方才有望。
現在可好,流寇雖然偃旗息鼓,但夏國的威脅仍如梗在喉。滿清卻又突然打來,將朝廷好好的布置毀於一旦。
「立刻傳旨,讓盧象升率領宣府、大同、山西的兵馬勤王。高起潛率領遼東兵馬,堵截東虜後路。」
聽到他的安排,楊嗣昌只覺得頗為不妥。
「陛下,以微臣之見,當傳令洪兵憲率領兵馬即刻北上。如此三面夾攻,大破東虜,或許有望。」
盧象升和高起潛的兵馬雖然算作精銳,但洪承疇率領的三邊大軍就住紮在大名府、歸德府一帶。
只要北上,不說一定能夠消滅清軍,最起碼可以保住各地免受清軍的荼毒。
誰知這個萬全之策被崇禎聽在耳中,卻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洪承疇的兵馬,暫且不動。」
就在楊嗣昌迷惑不解、再想勸戒的時候,崇禎終於說出了他的擔憂。
「朕只怕夏賊趁虛而入。倘若到了那時,便真的要天崩地裂、乾坤倒轉了。」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他的說法,讓楊嗣昌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楊嗣昌總覺著,夏國並不會趁機出兵。
畢竟先前幾次清軍入寇的時候,夏國都沒有趁人之危,甚至還著實接納了不少淪為難民的百姓。
但這種想法他只能憋在心裡,根本不敢說出來。
面前的這位君王,猜忌之心可謂亘古之最。
要是被他懷疑自己不夠忠心,那可是腦袋要搬家的。
不管怎麼說,隨著清軍的入關,整個局勢開始飛速變化。
原本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的明、夏對峙,迅速演變為了大明的防禦作戰。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