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勇,華夏軍的二號人物,也算是華夏軍的創始人之一,在軍中的威信,僅次於劉布。
雖然他不像劉布那樣名聞天下,所向無敵,但是其能力卻是相當的強,可以說大多數的將領,都出自於他的門下,對劉家也是忠心不二。
早在以前,劉家沒有起兵之前,他就算是劉家的護院頭子,私下的為劉遠橋訓練軍隊,這些在大明朝都已經是砍腦袋的活。
劉遠橋敢把他腦袋的活都交給他干,就可見他對劉忠勇的信任,在那個時候,就是劉布要掉一兵一卒,都必須得到劉遠橋的首肯。
當然在劉布兵以後,創立國防部以後,這就沒這方面的問題了,它可以調動所有的軍隊,而其他的人,對他這也是心悅誠服,不敢絲毫的有為。
這一次組織山東會戰,也是他們幾經討論的結果,選擇了濟南成為他們雙方的決戰主戰場,劉忠勇也都沒有任何拒絕,不折不扣的執行各項作戰命令。
現在大明跟華夏軍對比,除了兵力上占有優勢以外,其他方面的優勢,真心的不多。
而且自從華夏軍大規模的推行使用火器以後,這人數的優勢,都已經不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了。
華夏軍有的是對付敵人人海戰術的辦法,現在雙方都處於關鍵的時候,華夏軍在頂住了明軍第一波進攻以後,就是進行反攻的時候。
可以這麼說,他們在頂住了敵人對濟南的進攻,就是他們反攻的時候。
按照目前的態勢,華夏軍方就鐵定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但是大明敗不了,大明一定敗,估計就得亡國了,這也是崇禎皇帝都意識到極大的不妥,所以他許下了如此之高的賞格,不惜一切代價,組織軍隊前來決戰。
這是因為他也都知道,現在不打,估計以後都沒機會打了。
數十萬大軍開始源源不斷的開往濟南,這場面那是真正的鋪天蓋地,濟南就是齊魯第一重鎮,山東六府的絕對核心,官道和河道四通八達。
這也就意味著,朝廷的官軍可以使用官道,大規模的調動兵力。
敵人如此龐大的兵力,華夏軍也都明白除濟南府,剩下的其他府縣,是沒有能力抗拒敵人的入侵的,所以他們也都按照在東昌府的策略,這就是疏散大多數的小縣城,把兵力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城鎮之中,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濟南,劉遠橋也就在這裡。
濟南城的守軍,接近了十萬,劉忠勇帶來了兩萬人,劉遠橋帶來了五萬人,而本地人組成了幾萬的軍隊,兵力還是相當的雄厚的,這一次他們沒有出去野戰,選擇堅守城市,以逸代勞,也都最大的保證了他們火器輸出的威力。
他們現在也是看得明白清楚,之所以敢在這次大張旗鼓的來挑戰華夏軍,這是因為現在正處於雨季,在雨季中作戰,對火器部隊不利,對於華夏軍這種近乎全火器的部隊,更是最極大的不利。
所以明軍才會考量,趁此天機滅了華夏軍,如果等雨季過後,天氣放晴,道路凝固,就是華夏軍收拾他們的時候了。
不過就算是在雨季,就算是在華夏軍火器部隊發揮不出全部威力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也都沒有占盡便宜,沒有獲得他們想要中的一切東西。
所以他們才會鋌而走險,集中兵力,前來圍攻濟南府,雖然其他各府各戰場還在繼續的交戰,濟南府卻成為了山東之戰的關鍵,
為了打贏濟南府之戰,崇禎皇帝那是再次的抄了一批京城富商和官員的家,弄來了一大筆的銀子和糧食?,送往了前線軍隊,讓他們作為開發的費用。
而且九邊重鎮,能調遣的部隊,基本上都調遣了,除了關寧軍,為拱衛山海關以外,其他的,比如說宣府、大同、山西等地,基本上都調的差不多了,如果此時蒙古人來寇邊,估計朝廷也都無法抵擋,只能夠眼看敵人破關而入搶劫了。
只是這幾年,蒙古人就是像犯了抽一樣,他們跟建奴作對,結果被建奴收拾的差不多,也都變成沒有什麼實力,不敢去攻打大明了,也就是因為如此,朝廷才敢源源不斷的從九邊中站抽調精銳的邊軍,前去鎮壓流寇之亂、鎮壓劉家之亂,一是為了打贏他們的命運之戰,二:更是抽掉了主要的兵力,馳援山東戰場。
https://
大明朝抽掉了主要的兵力,集中殺往了山東戰場,也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威力,比如說朝廷官軍一直是在終南山一帶收拾李自成的殘餘的!結果隨著不斷抽調兵力,也都讓他們圍捕的力量大大的減輕。
這讓李自成率領幾千人,從包圍圈中逃了出去,重新逃回了陝西,他在離開終南山的時候,不過只是有幾千兵馬,但是當他回到陝西以後,有幾萬軍隊聲勢,又開始作妖起來了。
不過現在的流寇,已經不是大明朝的頭名敵人,大明朝頭號要對付的敵人,就是山東的劉家,他們認為只要滅掉了劉家,其他的都是水到渠成的,至於流寇,疥癬之疾。
前幾任流寇的首領,都死在了朝廷手上,他們的總頭子高迎祥,更是被朝廷公開的凌遲處死,所以朝廷也都把他們看低了,認為這些人也就是餓的吃不飽,才造反的農民,要對付這些人,並不困難,這又讓李自成重新的拉起了他的隊伍,聲勢又壯了起來。
大明朝的策略,那就是三路大軍,齊頭並進,合圍濟南,爭取一舉拿下了濟南,以一戰畢全功。
對於大明來說,打贏了山東之戰,就可以穩定他們北方的局勢,至少可以爭取一個南北對峙的結果,如果能夠在濟南城拿下了劉遠橋,就可以滅掉劉家,爭取一統天下。
所以出發之前,朝廷可是許下重賞,首破濟南府者,賞金萬兩,殺劉遠橋者封王,這樣子的賞格,可是非常的高,非常的驚人,可是令這幾路參與圍攻的部隊,士氣都相當的高。
當然這受到刺激的,主要就是洪承疇和楊嗣昌的部隊,至於朱燮元的部隊,士氣本來就相當的高,他們因為有錢,軍隊的軍餉準時發放,又通過在戰爭中進行了劫掠,獲得了不少的東西,所以論起士氣,他們是三路大軍之中,最好的。
而朱燮元這次氣勢洶洶的,由兗州府方向,撲向了濟南方向,也不是衝著朝廷賞的東西去的,而是真的恨極了劉家,恨極了劉遠橋,幹掉了劉遠橋,那就平定天下之亂了。
朱元以忠臣良將而自居,對於劉遠橋這一種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那時恨得咬牙切齒,他就在想,如果不是劉遠橋興兵造反,大明何至於今天,兵戈四起,生靈塗炭,死了這麼多人,就是為了自己的一絲私望,他倒是想,攻破濟南之日,生擒劉遠橋,把他的心挖出來,且看看他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
當然他這樣子想,既是因為國讎也是家恨,如果說華夏軍滅了朱燮元十族,他都不生氣不痛恨,估計也都沒有人會相信,他那是真正的恨,恨到了牙齒都要咬碎的地步,誅滅十族,這是何等慘烈的報復,估計他的家鄉中的親朋好友都死光,死絕了。
朱燮元一心想著輔助明主,匡扶天下,造福桑梓,結果卻令自己的家鄉的親朋好友,都因自己而遭殃,這一點令他非常愧疚不已,他在給這些人上香的時候,痛哭流涕,再三道歉,等平定劉賊之亂,殺光了亂臣賊子以後,他再自殺謝罪,親自到地府,向這些親朋好友去道歉去。
山東戰場,因為明軍這一次戰略性的調動,而變得再次的緊張起來,這一次算是雙方的總決戰了,無論雙方是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其實華夏軍也是有意引對方深入濟南來打這裡的,因為這樣子一來,就可以給其他各府減輕了好大的壓力,而明軍孤軍深入,會給他的糧草和後勤供應帶來更大的壓力,這一支部隊抵達了這裡,估計也都是疲憊不堪了。
如果華夏軍好運氣,能在這裡一舉的擊潰了敵人,其他的幾路,估計也就是望風而逃,所以在知道對方將要圍攻濟南以後,他們就開始緊急的疏散幾個府城的百姓,將他們遷往了府城,然後全力以赴的加強城池方面的防務。
對於守城,劉宗勇還是有豐富的經驗的,濟南城也算是他們的老巢之一,經營的滴水不漏,早在朝廷準備進入濟南的時候,就派出了大量的奸細,這些細作可以在混亂的時候,趁機奪取城門,製造更大的混亂。
但是這些奸細在奪城門的時候,往往都是輕易的就被華夏軍的情報局給發現了,揪出來當眾的處決,沒有發揮作用,但是即將到來的濟南之戰,將是一場硬戰,這就是所有人都明白的,就稱之為國運之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