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有事相求

  皇帝下令,召集大臣前來奏對,研究當前的局勢。

  許建強看見皇帝恢復了理智,他便問道:「關於朱公和張可為的事情,該如何處理?」

  皇帝剛才可是下了旨意,要把他們兩個問罪,削去功名,諸滅九族,這可是最嚴厲的處罰了,以前皇帝也用過這種辦法來處罰過大臣們,但是一般都不是被削去軍權,下獄待參的文職官員,像是當年的袁崇煥等人。

  但是這可不是朱燮元,他手上可是有十萬大軍在手,且他也是大明少有的比較強硬,比較強勢的官員。

  朱燮元為人剛硬,自有其一套法則,他可是不會聽朝中的大臣所左右的人,想當年奢崇明之亂,敵人肆虐四川,掠地無數,無論是朝廷還是皇帝,都下旨令他奪情,不要回家奔喪,但是這貨,就是不管,把身上的官服一扒,扔在地上,掉頭就走。

  而且在大明,這麼多官員之中,他也算是最有個性的人,洪承疇,楊嗣昌他們只是吹牛,朱燮元則是真正的有個性。

  有誰敢把華夏軍所有的俘虜都幹掉的,也只有朱燮元敢這麼幹?

  這是一個梟雄之才,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人物,如果說削他功名,誅他九族,他一旦造反,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崇禎皇帝也明白這一點,他倒是不是怕對方造反,這麼多人都造反了,多一個也不多,少一個也不少,大明的局勢只有更壞,沒有最壞。

  他唯一所愁的,朱燮元是大明現在少有的忠臣,皇帝是知朱燮元絕對忠的。

  這就是他殺盡了華夏軍的俘虜,他這麼幹就自絕後路,再也不可能跟華夏軍有任何的來往。

  不像別的官員和將領,跟華夏軍交手,都是你來我往,眉來眼去,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如果就連這樣的人都造反了,他身邊就再也沒有忠誠的人可言了。

  他之所以喊出這樣的報復措施,也是因為剛才實在是急怒攻心,他現在冷靜下來,反而不敢這麼想了。

  所以他就坡下驢,反問許建強一句:「卿意如何?」

  許建強道:「朱燮元作戰不力,喪師辱國,當降職罰俸,以示儆戒,夷陵之敗,全在於四川巡撫張有為,有勇無謀、輕敵大意,才造成了大軍的覆沒,並拖累了朱燮元,應該削去他一切的功名,以示懲罰。」

  許建強的做法就是朝廷標準的做法,那就是把所有的罪名,都推給戰敗的那一個人,都推給替死鬼。

  他這樣一說,也都符合皇帝的心意,要知道現在的皇帝也不好當,隨著劉家的造反,越來越多的人投向了華夏軍,他身邊可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對於這些大臣來說,為誰賣命不是賣命?為誰當官不是當官?現在大明當官不容易,還不如搖身一變,去華夏軍那裡當官算了。

  就是因為這些人,有這般的想法,令他們做事出工不出力,當華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打開城門,獻上城池,繼續當官,也毫無壓力。

  畢竟華夏軍也是大漢的一員,大漢民族的一員,不是異族,向他們投降也就是換個主子而已,為朱明當官,跟為華夏當官又有什麼分別?都是當官。

  因為這些人都有了這樣的想法,才會令投降成風,朱燮元杜絕了許多人往這邊方面的想法,他可真是大大的忠臣一個啊!

  他既是忠臣一個,也是為數不多繼續效忠於大明朝的人,這樣的人,皇帝怎怎會重罰,怎敢重罰?

  所以即使崇禎皇帝他有萬般的不滿,千般的不爽,最終還是決定先這麼幹了。

  許建強說道:「朱公大軍,退往河南,他們的糧食和軍餉將會成為大的難題。」

  十萬大軍無糧無餉,只怕在河南也難立足。

  崇禎皇帝說道:「許卿你有何辦法?」崇禎皇帝算是見識到了許建強的能耐。

  此人不學有術,讓他做文章,他做不了,但是讓他撈錢搞錢,卻很有辦法。

  現在的皇帝身邊,最不缺的就是會吹牛會做文章的人,卻沒有幾個會掙錢的人,所以許建強就變成他目前最為需要的那一個人了,至少許建強他所負責的事情之中,就從來沒有令他失望過。

  許建強說道:「微臣有一條妙計,就不知道皇上敢不敢用?」

  皇帝嘆息而道:「到了這種地步,你有什麼話,便說吧?不用藏著掖著。」

  許建強看見御書房裡面還有這麼多宮女太監,就看了他們幾眼,皇帝知道他是什麼意思,知道是怕人多耳雜,這便揮的揮手,讓其他的人都出去,整個御書房之中,只剩下王承恩,許建強和皇帝三人。

  王承恩就是崇禎皇帝最為信任一個人,如果王承恩都不可信任了,他身邊也都沒有可用之人了。

  說一句實在的話,他對王承恩的信任遠在許建強之上,這是幾十年的交情,不是別人輕易可以相比的。

  許建強這邊把自己的辦法說了出來。

  崇禎皇帝聽了以後,十分生氣,他道:「你這是要將朕置於不仁不義之地,以後有何面目,見各位皇室宗親。」

  許建強道:「說到規程,臣也沒有辦法,就是臣能想到的唯一的辦法,如果不用這一招,就沒有辦法為朱公的大軍弄來足夠的糧響,他們距離崩潰也就是幾天的事情。」

  崇禎皇帝臉色蒼白,說道:「如果真這樣做了,天下的宗親,會人人痛恨於朕,朕亦無顏去見神宗皇帝矣!」

  許建強說道:「請皇上三思,但是微臣要說明白一點,那就是勝利者不受指責,失敗者不在乎指責。」

  皇帝聽了這一句話,他沉默了一下,終究還是下定不了決心,他說道:「且容朕琢磨琢磨。」

  許建強看見皇帝沒有什麼話說,他這便退下。

  王承恩送許建強出來,他說道:「許兄你這般的干,不怕成為千夫所指嗎?」

  許建強說道:「某能有今天的風光,全靠皇恩,依大明而活,如果大明不在了,也就一無所有了,所以為了扶保大明,願意做出任何的事情。」

  王承恩說道:「這道理每個人都明白,但是願意這麼做的,卻沒有幾個,滿朝文武諸公,哪個不是精明人,但是事到臨頭,又有幾個願意為皇帝效犬馬之勞。」

  許建強也知道這一點,原本他對朝廷中的各位大臣,是充滿了敬意的,但是當他與這些人打上了交道以後,才知道這些人是表面上的聖人,實際上的小人,就連許建強都鄙視這種人,不想跟這些人為伍。

  許建強剛剛才出了御書房,還沒有走出宮殿,就有小太監急急的過來,他說道:「許公公,皇后娘娘召見。」

  許建強一聽說皇后娘娘召見,他不敢有絲毫的拖延,馬上就做了一個請帶路的手勢,向王承恩一揖,跟著小太監前往了坤寧宮。

  許建強他算是朝廷權力極大的人物,也在太監之中算是僅次於王承恩的一位人物了,但是他這一位太監,就跟別的太監有所不同。

  別的太監都是以侍伺皇帝拍皇帝和皇后的馬屁為主,所以他們大多住在宮中,也有很多的人脈,很多的徒子徒孫。

  只有許建強,他的勢力一直就在宮外,一直就在皇宮之外發展,在宮中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徒子徒孫,連住處都沒有。

  許建強除了他人是太監以外,其他的,就沒有一處地方像是太監。

  許建強當上了宮內的二號人物,但是居然還沒有來過坤寧宮,還是在小太監的帶路之下,才來到了坤寧宮。

  皇后就是大明皇朝僅次於皇帝的二號人物,雖然她不管朝政,但是其地位和身份卻是極高,文武百官看見了都必須跪拜行禮,許建強也不例外,跪了下來磕了三個響頭,然後說道:「不知後娘娘召見,所謂何事?」

  周皇后她很少召見外臣,即使是太監,她都很少召見,除了坤寧宮裡面的人,基本上沒有叫過其他人來,此刻叫許建強來,也是因為有事,首先她對許建強誇獎了幾句,讚揚他為皇帝辦了不少的實事,算是為皇帝分憂。

  她說道:「如果朝中諸公,都能像許提都這般,皇帝就不會如此的煩惱了?」

  許建強不知道皇后給他戴這麼多的高帽子,所為何事,但是他還是謙虛的說道:「微臣深受皇恩,只是做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周皇后對於許建強的態度非常滿意,她點了點頭,說道:「深受皇恩的可不止許提督一人,朝中文武大官這麼多,哪個不是深受皇恩,但是在大明有難之時,又有幾人願意捨命相隨,全力以赴出力?」

  皇后即使是住在深宮之中,但是也算是明白,其實有許多的大臣是首鼠兩端,是見風使舵之徒,這些人在關鍵時候,未必就可信,但是皇帝卻是極其的信任這些人。

  許建強不敢居功,說道:「皇后娘娘多慮了,現在大朝廷雖有困難,只是暫時的,區區劉賊,疥癬之疾,終會削平,劉賊一去,天下太平矣!」

  周皇后說道:「本宮也不是一個喜歡拐彎抹角的人,今天召集許提督來,實在是有一件事相求?」

  許建強連忙說道:「皇后娘娘但有吩咐,微臣莫敢不從,萬萬不敢提一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