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的名聲在朝野都是非常的不好,在朝廷而言,他也就是一個庸碌無為的人,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日沒有周延儒的力薦,他肯定不能入閣,但是他入閣以後卻是一腳把周延儒給踢了出去,自己坐上了首輔的位置。
這也就延續了萬曆後期以來一貫的政治作風,那就是首輔都是從次輔升上去的,也就意味著這次輔把首輔給擠走了才坐穩的。
所以歷任首輔他坐穩這位置以後,首先要做的,不是怎麼協助皇帝匡扶天下,而是首先要把自己身邊這一位次輔給收拾了,把它給幹掉了,否則的話很容易自己就出事,這也令大明高層的黨章爭更加的激烈。
而溫體仁他更是黨爭黨斗的高手,如果讓他處理軍國大事,他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東西來,也都平息不了朝廷各部的黨爭,但是如果論起玩弄陰謀詭計,他就是行家裡手,特別的在行,特別的出色。
自從他升任首輔以後,民間也都風不調,雨不順,不是大早就是大澇,就沒有好日子過,所以老百姓給它起了一個外號叫做發瘟首輔。
要知道像當年萬曆年間初期的那些首輔,他們都是朝中群臣之首,領導群臣,一呼百應,但是像是溫體仁他絕對沒有這種威風和氣魄,他的影響力僅限於內閣,即使到了朝廷,六部尚書、都察院、大理寺都能跟他對著幹。
這一次他提出了讓大夥募捐這一個方法,確實是目前可行的一種方法,但是當官的可就是把他給恨死了,你向誰伸手也不應該向大家當官的伸手,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還有令大家痛恨的就是,你在皇帝那裡出了這一條主意,花帽子你戴了,卻要大家拿出白花花的銀子,誰人不恨?
大明皇朝窮到了向大臣募捐的地步,如果沒有到了山窮水盡,皇帝不會這麼幹的,他倒是想攤派,可惜受到了山東方面強硬的反對,引發了劉賊之亂,連運河都被封鎖了,令朝廷的財政更加的困難。
可以想像的就是,朝廷這些年就是依靠攤派支撐的遼響和練響,如果沒有了攤派,都不知道從哪裡弄來這麼多軍餉填補這兩個巨大的窟窿。
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既然劉家強勢反對攤派,並且獲得了不錯的結果,相信其他省份的總督巡撫或者是地方豪強,也會有一樣學一樣,朝廷要在收攤派,這可就難了。
可以這麼說,劉家封鎖了運河,就令朝廷的財政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都一下子把他們逼到了牆角。
這樣子的局面,不是他們能夠支撐得下去的,所以只能夠想盡一切辦法。
現在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對山東用兵,滅了劉家,抄了劉家的錢,奪回運河,恢復漕運,這就可以解決眼前的危機。
但是朝廷有一個更迫切的危機,那就是本來準備好十多萬軍隊,準備大舉南下,找劉家的麻煩,但是他們準備好的這一支軍隊,卻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響,沒辦法讓他們出發。
有句話叫做皇帝不差餓兵,這指的是皇家體面,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體面不體面的問題了,而是你不可能讓人空著肚子,光著屁股去打仗吧?
士兵吃不飽就沒有力氣打仗,並且現在天氣越來越冷,都快要下雪了,士兵們還穿著單衣,他們也都必須足夠的棉衣和禦寒的東西,才可以讓這士兵出發,否則他們抵達山東以後,估計也都是下雪之時了,不用劉家軍出手,他們自己就完蛋了,就凍死餓死了。
所以溫體仁他這一種方法跟皇帝是不謀而合的。
崇禎皇帝他是一個實心眼的人,朝廷有困難的時候,他就一直撥發內帑裡面的錢來應急,但是朝廷就是沒有富裕的時候,最終他填坑填坑把自己也都搭進去了。
要知道當年的萬曆皇帝,可是十分的精明,他可是把內帑和國庫分的清楚的不得了,他自己派人去各地收稅,所得全部放進自己的腰包,至於國庫沒錢,那是你們的事,那是你們沒本事,國庫沒有錢,戶部尚書窮的發瘋,窮的上吊,窮的要死,那是你的事,不關我的事,你們自己搞好就行了,搞不好你就不要當這個官。
滿朝文武百官,罵皇帝刻薄,罵皇帝小氣,這又如何?錢在我手上?我不給你們,還能把我怎麼樣?反正萬曆皇帝他可是一個厲害角色,你們這些當官的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到了後面的崇禎皇帝,他倒好,看見朝廷沒錢,自己手上有,就馬上拿出來,結果這口子一開,就變成朝廷沒事就上內帑伸手,結果只得把內帑給拉下水來,大家一起沒錢。
到了今天沒錢了,崇禎皇帝他才知道什麼字叫做一文錢難死英雄。
他可是知道一點,今天如果湊不出糧響來,他就沒辦法使用這一支部隊南下攻打劉賊,如果不及時滅掉劉賊,其後果有多麼嚴重,大家也都清楚,也都明白。
到了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點,那就是建奴雖然已經退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對於首輔溫體仁想出了這樣的餿主意去搞錢,可是令大臣們恨死了,自古當官的,只有向百姓伸手,哪裡有向官紳伸手的,這不令官不聊生,沒法活了嗎?
而且朝廷向大家募捐,這本來就不好,大家都是為朝廷打工的,憑什麼朝廷沒錢了,還得我們出?
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大明當官的俸祿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各部的尚書,其一年的銀子也不過是兩三千兩而已,捐出來又能怎麼樣?
大家都明白,在大明這官可是不好當,如果你不捐了,別人會說你刻薄小氣,視國家的生死安危於不顧,如果你捐了,別人就會問你,銀子哪裡來的?是不是貪污來的?偷來搶來的?要知道你一年的俸祿,就那麼一丁點,還要一家老小吃喝,柴米油鹽樣樣都要錢,哪裡來了這麼多銀子,別人一問還真不好說。
所以溫體仁他這麼一搞,真正的觸犯了眾怒了,不過既然能為官,都是人精,他們馬上就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你溫體仁能夠提出這樣一個主意,大家就看你溫體仁你能捐多少?
所以大家紛紛的就先等著,看溫體仁怎麼捐,然後其他人再做決定。
其實溫體仁提出這主意的時候,他還有點得意洋洋地,算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把臉,為皇帝解決了難題,皇帝還讚美了他幾句,但是轉眼大傢伙就把皮球踢回去給他,讓他來處理這問題,這可就令他難做了。
讓他向朝廷文武百官募捐,這等於向大家要錢,他可是知道,這幫當官的把錢看得多麼的重,簡直就是要他的命根子,這可是把它放在火上烤。
而且這幫當官的,也都不是好惹的,他們馬上就反擊,讓你溫體仁帶頭,先看你捐多少再說。
你還別說,溫體仁他還真的是忠心愛國的,因為大明倒了,他這首輔也都沒地方去,只怕會被砍頭,所以他也希望大明好,像這樣的事就是捐個十萬八萬也都不是問題,溫體仁注重的是權力,銀子是其次,只要坐在首輔之位,要撈銀子就是容易不了的事情。
但是他也為此事犯難,為什麼?還是那一句老語,大明朝的官員其俸祿是很低的,即使貴為首輔,朝廷發給他的銀兩也就是個兩三千兩,放在普通人家,就是一筆巨款,但是放在首輔之家,養著這麼多人,根本就不夠用,幸虧有各種冰敬、碳敬、常例,還有貪污受賄,這才穩住了局面。
如果他溫體仁捐少了,別人肯定會說,是你挑起的,又作為朝中的首輔,你居然敢捐這麼少的錢,臉還要不要?
但是如果這銀子捐多了,同樣會有問題,那就是大家就會指責,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給事中都會彈劾他,你的錢是怎麼來的?你一年就那麼一點俸祿,還能捐這麼多錢,這是貪污來的?這是偷來搶來的嗎?
所以溫體仁他也都為難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倒是有點後悔提出了這樣一條主意,是討好了皇帝,但是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惹來了眾怒,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是這活攤到了他身上,他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這該如何是好?他跟他的幕友們做了商量,幕友給他出了一條好主意,那就是他溫體仁作為朝中的首府,朝廷有難,他不可能不管,這一次募捐又是他自己引起的,他肯定得捐,不捐的話可能會引起公憤。
但是捐多捐少就成為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了,他的幕友就建議:「閣老你大可以捐一年的俸祿,這樣子說出去各方面都有了交代,皇帝那裡有了交代,大臣那裡也有了交代,面面俱到。」
溫體仁一聽,這主意還真不錯,他就捐三千兩銀子出去,這就是他一年的俸祿,他可以跟別人說,我為了朝廷,一年的俸祿都不要了,算是忠心愛國了,這錢是怎麼來的?我省吃儉用省出來的?用來養老的拿出來幫助朝廷解決難題了。
即使是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言官問起來,他都可以這麼說了,也都有了交代了,真是面面俱到。
所以溫體仁他就在朝廷上組織了募捐,主要是為了捐一筆錢糧給城外的軍隊,讓他們作為開發費,出征山東。
溫體仁他也都率先的捐款,一捐就是一年的俸祿,算是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