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無奈退縮

  自從建奴崛起以後,大明就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對建奴畏懼萬分,他們經常就吹噓一句老話,那就叫做: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自從奴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國以後,建奴的勢力迅速的增長,早已經突破了萬人,他所建立的八旗,幾乎每一旗的實力都突破了萬人,這幾乎也都成為了明軍的噩夢,每一次跟建奴與明軍交戰,都是在氣勢上壓著明軍,追著對方來打。

  雙方打了這麼久的仗,也都算是有些了解了,那就是明軍除非是依託城市或者是重兵集團,否則他們是不敢輕易的去跟建奴交戰。

  在野外的交戰之中,明軍往往是被建奴壓著他打,除非依託他們的重兵集團,結成軍陣,才可以抵抗敵人。

  所以在建奴沖入塞內以後,大舉的搶劫大明北直隸地區,這些建奴都是以騎兵和輕裝步兵為主,他們來去如風,十分的快速,這讓明軍十分的為難。

  如果他們派兵去追的話,很容易讓敵人牽著鼻子走,建奴最擅長的就是牽著別人的鼻子走,在野外把你拖垮了,拖累了,才來一個猛回頭,給你突然的襲擊。

  明軍可是在他們的這一種戰術之下,吃盡了苦頭,許多的重兵集團和名臣良將都是折在了建奴這種戰術之下。

  同時建奴他對於明軍也都非常了解,知道他們去進攻明軍重兵組成的軍陣或者是嚴密把守的城市,很容易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傷亡,所以他們也都儘量的避免跟明軍的重兵集團決戰,也避免去攻打他們防守嚴密的城市,而是去攻打他薄弱的環節。

  比如說明軍的重兵集團他厲害是厲害了,但是它的運機動性卻是非常的慢,當你大軍趕到的時候,他們的騎兵早就撤了。

  你追趕還是不追趕,如果你不追趕的話,我又去攻打你別的城市,搶你的錢財,如果你敢追敢的話,一個巨型的重兵集團,想要移動,也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趕的話,甚至還會在移動的過程中露出破綻,自我崩潰。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建奴對付明軍那是如魚得水,十分的遊刃有餘。

  建奴這一次突入塞內以後,也都徹底的把大明朝廷的臉都打腫了,皇帝他也都忍無可忍,所以詔令幾大重兵集團,不惜一切的趕來北直隸,準備跟建奴決一死戰。

  比如說他們視為護國柱石的關寧鐵騎,這一次皇帝那是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們一定得趕來。

  還有隨著盧象升部和洪承疇部匯合,雙方在涿鹿一帶對峙,盧象升和洪承疇合兵一處以後,他們的人數突破了10萬,對付建奴也都有把握了。

  但是一直跟他們對峙的多爾袞也得到了皇太極率領援軍趕來支援,雙方的實力都在增長。

  很多人都認為,雙方完全有可能在涿鹿一帶進行一次決戰。

  這一次決戰可能就是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決戰。

  就連崇禎皇帝他這麼急躁的人,也知道形勢危急,反而沒有催促洪承疇他們主動的出擊,他怕的就是重蹈了當年長平之戰的覆轍,趙王為省糧全力摧逼,趙括冒險出擊,中了敵人的奸計,全軍覆滅。

  誰知道明軍急於跟建奴決戰,但是率領大軍趕來的皇太極沒有跟洪承疇的大軍決戰,而是主動的後退。

  皇太極主動的後退,不單是明軍不理解,就是建奴內部都有些人不理解,比如說多爾袞。

  皇太極說道:「現在明軍已經換了新的兵部尚書,此人一直在鼓吹的攘外必須安內的政策,打動了崇禎皇帝,他們認為要對付咱們,必須首先對付他們內部的人,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對付的是劉賊和流寇,劉賊也是咱們的敵人,既然明軍想跟他們打,就讓明軍出手好了。」

  多爾袞他喃喃自語說道:「攘外必須安內,如果讓明軍從容地收拾了他們內部的人,他們就可以團結一致,無後顧之憂的對付咱們了,咱們大金就危矣。」

  即使再他們狂妄和驕傲,不過大明畢竟是當今世上最強大的國家,對於他們而言,就相當於一個龐然大物,他們可以打敗這龐然大物無數次,他都敗得起,但是這龐然大物狠狠的給他來一次狠的,他們就頂不住了。

  皇太極道:「先讓明人自己打自己人,等他們雙方都打得差不多,死的差不多了,咱們再出手,讓他們未竟全功。「他一聲冷笑說道:」明人也都太無能了,一些流寇他們都剿了七八年,剿之不滅,難道比流寇更強的劉賊,他們就可以輕易的剿滅嗎?就讓他們自相殘殺得傷痕累累好了,我們從中撿便宜。「

  現在建奴也都恨極了劉家軍,都把他們稱之為劉賊。

  皇太極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他十分喜歡收集明人的情報,而明人也都在這方面吃盡了苦頭,但是卻沒有絲毫收斂之意。

  明人每一次重大的決戰,他們都會事先進行廟算,所謂的廟算,就是朝廷策劃好戰略以後,地方的總督和巡撫就必須按照這廟算來執行,否則即使你是打勝仗都是有錯,如果打敗仗的那就是不聽朝廷命令,誅滅九族的下場。

  更坑的就是朝廷根本就沒有什麼保密意識,他們做了廟算以後,還會大肆的宣揚,交給幾大部門來討論,甚至有些還會寫在塘報紙上,讓朝野議論紛紛,所以皇太極他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知道明軍的戰略。

  既然知道明軍是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就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好了,他們後金在後面撿便宜。

  盧象升他是進士出身,又武藝高強,是大明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物,許多人認為他十分的悍勇,事實上他確實是十分的勇猛,作為一個文官,他能夠親自的帶隊衝鋒陷陣。

  但是他並不是一個魯莽之人,幾次跟建奴交手,有贏有負,這也令他摸清了建奴的實力,如果是跟建奴小股部隊野外作戰機動作戰的話,他們不是對方的對手,但是如果他們結成巨大的軍陣,利用人數的優勢和裝備的優勢,還是有機會打垮敵人。

  作為一名將領,最應該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優勢,敵人的缺點,經過幾天的交戰,他算是了解了敵人的缺點,所以在經過幾天的對峙和準備以後,特別是洪承疇大軍的加入,他們就準備跟建奴在涿鹿一帶進行一次決戰。

  而且整個明軍高層也都看出了一點,明白了一點,那就是建奴的人少,如果跟他們拼消耗戰的話,大明比較划算。

  所以他們就精心的策劃了一次決戰,就是準備在涿鹿這裡跟建奴來一次決戰。

  只要擊潰了建奴的主力以後,他們就是不退也得退,不逃也得逃了。

  如果他們不逃,就把他們都留在塞內,把他們一舉殲滅好了,在這裡把建奴殲滅,他們占有主場的優勢,如果他們一路追殺,追殺到塞外,千里之地,雙方的追逐爭戰,明軍未必就有優勢。

  誰知道他們竭盡全力組織了一次大決戰,建奴卻不跟他們玩,在雙方準備決戰之時,建奴居然主動的後撤了。

  他們不單止主動後撤,還把他們占領的涿都讓了出來,這就令洪承疇和盧象升都為之扼腕。

  但就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敵人的優勢,如果來一次決戰的話,對明軍有利,但是建奴就是如此的狡猾,不跟你進行消耗性的大決戰,而是跟你玩運動戰和野外作戰。

  不依託巨大的軍陣和裝備優勢,明軍在跟建奴打,根本就沒有優勢可言。

  看著敵人後撤,盧象升倒是想追殺敵人,他部下的眾將也都大為振奮,以為敵人是被他們嚇退的,紛紛的請令,要求追殺敵人。

  但是他看見建奴大軍雖然是拔營而退,但是他們卻是退而不亂,十分的井然有序,如果貿然派兵去衝鋒的話,只怕是中了敵人的埋伏。

  就連洪承疇麾下十分能打的祖寬和猛如虎這等猛將,都看出了其中的問題,盧象升更是一眼看破了,自然他就不敢追殺對方。

  明軍的優勢還是那一句話,是重兵集團,只有跟敵人進行重兵集團的決戰,才有優勢,如果是小股部隊的交戰或者是野戰,他們的優勢不大。

  所以明軍沒有辦法,只能夠繼續的向前推進。

  因為這裡是戰區了,也是雙方戰鬥廝殺的地方,算是最危險的戰場了,他們在國內其他地方的時候,行軍推進十分快,一日百里,速度驚人。

  但是現在他們重兵集團的推進,又要保持陣型,隨時的跟敵人進行決戰,速度不免就慢了,一日推行不過是十多里而已。

  皇太極就是看出了明軍的優劣,才會陪他們慢慢玩,而不是一味逞血氣之勇,跟明軍進行總決戰,要知道打消耗戰的話,明軍有好大的優勢,他們的兵力隨時可以補充,因為明軍別的不多,就是人多,而他們建奴則是不同,他們的人員彌補十分的困難。

  比如說遼南之戰,他們損失了這麼多人口,這就一直彌補不回來,雖然他們這次攻入了塞內,掠奪走了十八萬人口,但是這十八萬人口,只是給他們作為生產工具和消耗品的,並不能作為他們軍隊中的士兵,為他們補充兵員。

  也就是因為如此,皇太極他才會在多次的戰鬥和戰場上都一致的強調,那就是能夠不打消耗戰就不打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