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如何的賞賜劉布,大家都發言不積極了,因為他們對於劉家的好感是有限的,他們並不願意重賞劉家,只願意他出力而已,在朝廷的眼裡,現在的劉家還是需要打壓,而不是扶持。
但是令他們尷尬的是,如果現在的劉家他們都不加以扶持,以後就沒有人肯為朝廷賣命。
他們這幫人在猶豫了和私聊了半天,只同意給劉布一個後軍都督同知的頭銜,再也不肯給他以其他的實際上的權利了,這一點與皇帝都是不謀而合的,要知道再給劉家權力,就不符合他們打壓劉家的想法了。
對於劉佳他們是深以為憂的就是,這家族實在是太強大了,只能去除其爪牙,才能令朝廷放心的使用,現在他的爪牙沒有去掉,反而更加鋒利,令朝廷一邊欣慰的同時,又隱隱的擔憂,怕他們是來日的大禍。
結果就變成了一樣坑爹的事情,劉家的劉布立下了驚天的大功,這可以說是自從崇禎元年以後,朝廷在遼東方向取得的最大的戰績,最好的戰功,但是朝廷卻沒有任何的獎賞。
至於賞金賞銀方面,他們是拿不出來,就是真的沒錢拿不出來,他們倒是可以給劉布以頭銜與官職,但是又怕劉布趁機做大,所以又不敢給,這就造成了如此坑爹的局面,劉布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只是獲得了一個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的頭銜,他手下的諸位將官也都紛紛地獲得了一些空的頭銜,要錢要糧要各種裝備那是沒有。
幸虧劉布他壓根都沒有想過要朝廷的封賞,如果他是想這一方面的話,會被氣死,會氣到率領士兵譁變為止。
關於這一點,劉布他是看得很準的,他就是認為朝廷之中對他們是心懷忌憚,是不會對他們放心的,不會縱容他們成長的,但是又需要他們去對付建奴,所以只能採取這樣坑死人的模式。
劉布他幸虧不靠朝廷,如果他靠朝廷的話,估計都會令他手下的將領紛紛都離他而去,說真的,像劉布這樣子的統兵大將,如果順利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朝廷都沒有絲毫的封賞,手下的眾將就應該知道朝廷對他是不滿,是不爽了,就應該知道跟著他是沒有的混了,不可能升官發財了,就沒有人跟他混,都會紛紛的離他而去。
但是劉布他不同,他有整個劉家和登萊鎮作為後盾,更有他從孵銀子一役中弄來的海量銀子,他現在提前就可以進行封賞了,朝廷不進行封賞,他就自己進行了封賞。
比如說他自己任命自己為行軍元帥,把自己的官職提到了朝廷總督和巡撫一級,他可不想朝廷隨便派一個總督和巡撫來,就大自己一頭,接管自己的兵權,另外他也給手下的諸位將領都封了應有的官職,讓他們要官職的有官職,要金銀的有金銀,都獲得了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樣士兵們才會為他賣命。
比如說劉布他手下光是總兵一級的都已經有七個人了,他分別把劉忠勇、肖寧、劉康、布日固德、毛順利、周輝、劉羽六人分封總兵,鎮守一方,手掌重兵,鎮守一方,也都賞賜了不同程度的金銀和美女。
劉家軍的金銀主要就是在孵銀子一役中從江南奪過來的,現在他們是真正的不差錢,想咋花就咋花,就像朝廷一樣修幾條寧錦防線也都修得出來,而且還沒有壓力,至於美女那就是他們攻陷了遼南三衛以後,控制了這麼多地盤,從建奴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建奴俘虜,他們就把這些建奴的俘虜都賞賜給了他的功臣,作為他們的戰利品。
雖然劉布他並不喜歡這種做法,但是他必須要這麼做,才能夠讓士兵們保持著足夠的士氣和為他們劉家賣命,否則被朝廷如此的打壓,只怕手下們都會離他而去了,轉投朝廷或者轉投其他的山頭了。
另外還有,既然朝廷如此的忌諱劉家,依靠劉家,就讓劉家變成了另外一個遼西將門,劉布就不得不把遼西將門推出來擋刀了。
遼西將門主要指的就是這一群寧錦防線的將領們。
寧錦防線是為抵禦建奴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一百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是寧錦防線,長約一百公里,自寧遠經松山、錦州,抵大凌河。
當年建奴在打下了遼陽和瀋陽衛以後,挾其大勝之威,一舉攻下了廣寧,大明在關外的主力部隊團滅,整個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在這緊急的關頭,朝廷任命了帝師孫承親為薊遼督師,負責寧錦線。
孫承宗遼東經略四年,以練兵、修城為己任,步步為營,漸漸推進,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天啟五年,袁崇煥又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寧遠、錦州的意義在於控制住了幾百里土地,使建奴不能用這些地來生產糧食,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大明朝的經濟軍事負擔,但同樣也大大縮小了建奴的勢力範圍,減少了其糧食產量同時又有力牽制住了建奴,使其無法從容地對朝鮮、毛文龍部以及蒙古諸部下手。
其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壞的一面,壞的一面就是袁崇煥花了巨資先後兩次修築錦州,把錦州修成一條鄭國渠似的巨坑,擅殺毛文龍導致了建奴沒有牽制,如此一來,寧錦防線便失去作用,建奴於祟禎二年已巳年,繞道蒙古。大規模入塞,對方靈活應用,就讓這一條讓大明朝耗費了無數的金銀修處的防線變成了一條沒有用的防線。
劉布就把他稱之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至於別人在想,什麼叫馬其諾防線,劉布他也只是笑笑而已,沒有進一步的進行解釋。
但是毫不令人懷疑的就是,朝廷在這裡修復了這一條防線以後,確實是令朝廷本來就緊張的經費支出,更加的緊張了,但是其又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建奴知道如果進攻這一系列防線的話,會令他們頭破血流,那他就寧願走遠路,繞過了它,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而且就當年的建奴而言,當年的寧錦防線修出來的同時也就是他們另有要事處理。
所守之城,即為信地,專責其成。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信守不渝,死生與共。」的關寧錦防線,嚴密封鎖了建奴對於關內戰略物資的掠奪,讓建奴一度陷入缺糧的困境。
剛剛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為打破這一僵局,趁著朝鮮國政局混亂的當口,毅然決定對朝鮮發動軍事行動,並取得了絕對性勝利。
皇太極之所以能夠在老奴駕崩以後,成為建奴的第二任國主,並不是老奴的刻意安排,而是在三大貝勒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絕對支持下才險勝登上汗位的!當然,三大貝勒對於皇太極的支持也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為了繼續延續老奴時期的四大貝勒參議國政的政治制度。
所以皇太極即位之初,為了穩定政局,穩固汗權,不得不施行三大貝勒共同面南而坐、共理國政的政治制度。
但野心勃勃的皇太極一心想要實現汗權集中,消除三大貝勒對於自身權威的挑戰和影響,所以他決定利用軍事行動的機會查看三大貝勒對於自己的忠心,或者通過軍事行動來藉機剪除敵對勢力。
另外,因為皇太極繼承汗位的特殊性,他對建奴的掌握並不穩固,而且在關寧錦防線的封鎖下,建奴內部已經出現了不穩定、不和諧的情形。所以,皇太極也急需要一場大型戰爭來增加政權內部的凝聚力和團結向心力,出於自身實力的考慮,皇太極只得向戰火對準實力較弱的朝鮮國和蒙古諸部。
在寧錦防線建立的時候,確實是擋住了建奴的兵鋒,但同時也都讓建奴他騰出手來做一些他們以前沒有空做的事情,比如說收服蒙古,比如說收拾朝鮮,在寧錦方向屹立不倒的這十幾年,也意味著大明放棄了關外的戰略主動,任由建奴在關外的大地上縱橫馳聘,稱霸一方,打服了朝鮮。打服了蒙古,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霸主。
而新任的建奴奴大汗皇太極也利用這段時間鞏固了內外的權力,使得自己大權在握,變得空前的強大,所以如果從這方面來說,寧錦防線他所做的並沒有表面吹噓的那麼大,而且它卻耗空了大明國庫的銀兩,它所需要的支出,接近了九邊的七成,這可是讓其他的地方經費短缺,其他地方經費短缺,就讓其他的地方士兵們吃不飽,經常譁變,沒心思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