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地方凋零

  遼東鎮在大明的歷史上,始終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它孤懸關外,他又是明軍最後一個光復的省級地方。

  大明帝國開國的時候,因為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所以對於遠在關外的遼東,是處於長鞭莫及,難以控制的地步,所以才會把它交給當時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來管。

  像遼東鎮的舉子,他們要參加科舉的時候,都是南下去山東濟南參加考試的,但是因為後來前往濟南實在太遠了,才渡海南下,前往登州,在登州的考試院進行考試,可見雙方的關係是極其的密切的,在許多人員裡面和定位裡面,遼鎮就相當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下面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一開始的遼東鎮是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的,但是後來因為山東地方也不小,要管的地方太多,而遼鎮的地方也太大了,根本不適合由山東來管,所以才會把遼鎮獨立出去,成立了布政使司和都司。

  自從建奴迅速崛起了以後,攻占了整個遼鎮,大量的遼民流離失所,走投無路,要麼是投靠了建奴,苟且偷生,要麼就是偷偷渡海南下,進入了東三府,但是這些進入東三府的遼民他們衣食無著,只能夠通過行討或者是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為生,這引起了當地百姓鄉紳極大的不滿,對遼民充滿了歧視之意,東三府這裡對遼民的歧視都達到了極點,認為是他們的無力,才會導致了地方的崩潰,遼鎮地方的崩潰同時,也拖累了東三府。

  當年孔有德等出兵抵禦建奴,途中發動吳橋兵變,率領軍隊回到山東攻打登州,孔有德初欲求撫,孫元化主撫(人家在造反,他認為是鬧響),命耿仲明去城外教場負責安撫,他們打算將城外教場居住的遼兵家眷移入城內,以便步兵居住,但登州士紳出於對遼民的歧視,拒絕遼民入城,據說還搜戮城中遼兵。於是耿仲明勃然大怒,糾集了很多遼東的同鄉作為孔有德的內應,於翌年正月初三獻城,孔有德部遂迅速攻陷了重鎮登州。

  可以說吳橋病變的發生,都與山東百姓歧視遼民有關,這也算是遼民與山東地方勢力的一種衝突,參與孔有德等兵變的主力,還是這些南下逃過來的遼民為主,他們在山東也都站不住腳跟,活不下去,唯有鋌而走險。

  他們在遼東就是國破家亡,被建奴趕到了走投無路,無地方可去了,他們不甘心做建奴的奴隸,只能夠冒險南下,但是即使他冒著生命危險,越過了渤海,逃到了東三府,他們也都混不上好日子,當地的百姓極其討厭他們,極其的排斥他們,連活下去都是十分困難,吳橋兵變也稱得上是本地對於遼民的極端壓榨的一種反抗,最終變成了席捲整個東三府的大暴亂。

  經過吳橋兵變以後,東三府被打爛了,這些遼民也都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雙方算是矛盾暫時被壓下來了,新任的巡撫劉遠橋在治理東三府的時候,可是採取了兼收並蓄,平衡各方利益的做法,迅速的穩定了局勢,對於遼民他也都給予了極大的尊重,因為經過了戰亂以後,東三府大量人口人員的死亡,他們急需要大量人口的填充,這才保證了暫時的平衡。

  劉家軍他們今天能夠迅速的強大,軍隊中擁有大量老兵,就是因為他們輕易的可以招到大量受過軍事訓練的人手,這些也都是以遼民為主。

  劉遠橋他一開始就胸懷天下,並沒有因為本地人而岐視外地人,他知道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須有兼收並蓄的胸懷,這樣才能夠招募到天下英雄為他效力,所以在劉家軍之中,他們是反對地域歧視的,主張的是唯才是舉,而且劉家軍他們盤子夠大,產生的蛋糕也足夠多,也算是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所以他們才能夠獲得遼民的支持,這也是他們膽敢北上攻下遼南的底氣,如果是別人來遼南,未必就可以守得住,但是他們因為有這樣的底氣才敢攻進去。

  遼鎮一開始是被大明朝廷定義為軍鎮,為邊防重鎮的,但是經過200多年的治理,逐步的走向了和平與穩定,許多人已經開始要求在這裡設置官府,設置流官了,但是又發生了建奴崛起,打亂了大明朝廷的計劃,所以現在遼鎮這裡基本上都是實行的是衛所政策,一般都是軍民為主,既是兵也是民,所謂的軍隊也都是由一個個家庭,一個個家族組成,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就出征從軍,平時無事的時候就屯田耕地,自給自足。

  這在後世有點像是生產建設兵團,劉布他們在控制了這裡地方以後,也有這樣子的打算,因為在遼東,他們即使占領了這一片地方,也都不可能放馬南山,解甲歸田的地步,而是要面對建奴這一強大的敵人,他們必須時刻的保持強大的武力,人手也是他們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當然他們對於軍隊之中的真正的建奴,他們是不會放過的,抓住了直接就單獨的扣押,而對於那些普通的建奴士兵(漢兵),如果會說漢語是漢民的話,就把他們集中的關押,等待他們的大帥劉布的處理。

  落馬坡一戰,劉家軍擊潰了孔有德和耿仲明的三萬大軍,生擒了孔有德,耿仲明則下落不明,這一戰算是奠定了他們收復金州和復州的基礎,也就相當於他們攻占了遼南四衛中的三衛,建奴在遼南地區的主力算是被他們肅清了,攻占另外兩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劉忠勇他在這裡控制了這裡以後,迅速地派兵前去金州和復州,希望能夠一舉奪取下來,因為孔有德和耿仲明在撤離兩州的時候,只是留下了少量的兵力繼承防守,現在在他們主力被擊潰的情況下,劉家軍收復這裡,也都是水到渠成之勢,估計鬧不了什麼波瀾。

  劉布是在劉家軍擊潰了孔有德和耿仲明部隊的三個時辰之後趕到了這裡的,他看到了滿軍營裡面扣押的建奴,他們繳獲的武器裝備堆成了幾座小山,這令他十分的高興,劉布他有高興的理由,他們這麼快就擊潰了孔有德和耿仲明的部隊,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迎戰南下的建奴主力,要知道他們現在所面對的這些還算是烏合之眾,等到皇太極率領著他們精銳的建州八旗南下的時候,才是真正大戰將起的時候。

  建奴現在已經遷都遼陽了,自稱後金。

  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建奴剛定都遼陽,僅僅過了四年,天啟四年,老奴正式定都瀋陽,又稱盛京。

  要知道,當時的瀋陽中衛城,面積還沒都司城遼陽一半大,後者還是在原遼陽城東太子河畔新建的遼陽城,可見老奴當時真是急死了。這麼著急地遷都,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離開遼陽,二是為什麼選擇了瀋陽衛。

  遼陽作為當時遼鎮最大的大城市,就是建奴心目中的大城,可是定都遼陽後,由於剃髮政策,把原住漢人互遷地域防止造反,以及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導致各地遼民激烈反抗。

  建奴占領遼陽僅兩個月,就發現有人向建奴駐城的各井投下毒藥。周邊多地遼民,聚眾抵抗建奴軍隊,離開漢人眾多的遼陽,前往人口相對較少的瀋陽,對建奴安全來說比較有保障。

  老努從起兵開始,最先是在費阿拉城,費阿拉是滿語,在漢語中意思是'老城,老努在費阿拉城自立為王,之後組建軍隊,並制定了初具規模的禮儀。經過苦心經營十六年,一直在進行著統一女真諸部的戰爭,勢力逐漸壯大。

  萬曆三十一年,老努放棄費阿拉城,攜帶家眷遷至赫圖阿拉,興築新的都城,赫圖阿拉它是建奴後金政權早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老努統一女真各部、向明朝示威的根據地。

  老奴在此盤踞十七年之欠,對其族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萬曆四十五四年六月,老努遷往界凡城,在此僅居一年零三個月,次年九月再次遷往薩爾滸城。

  天啟五年三月,老努提出遷都瀋陽,而這時距離東京城遼陽城新建好還不到四年,所以許多大臣和權貴都不同意,紛紛對努爾哈赤的這一做法進行勸諫。

  反對者:「邇者築城東京,宮室既建,而民之廬舍,尚未完繕。今復遷移,歲荒食醫,又興大役,恐煩苦我國!」

  而老努不聽勸諫,堅持遷都,他道:「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明國,從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口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瀋陽渾河通蘇克素滸河,於蘇克素滸河上流處伐木,順流而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水族亦可捕取矣。吾籌慮己定,故欲,汝等何故不從?」

  建奴便遷陽瀋陽中衛城,改稱盛京,成為大明的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