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會議才剛剛開,皇太極感到了絕望。
因為幾乎所有的將領和貴族們,都同意了撤退,他們沒有死守盛京之心,因為他們知道不是對手,現在守城跟以前已經完全不同了,對方把紅衣大炮拉上來,他們除了被轟成渣,就沒有別的選擇,放眼建州,哪裡有這麼多的人命供消耗?
更重要的是,沒有了戰鬥的勇氣,作為冷兵器部隊,沒有了勇氣,這場仗你就輸了五成,這場仗還怎麼打?
如果是以前,他們見機不妙,迅速的撤往遼北,撤往建州的深山老林裡面,就可以讓對方長鞭莫及,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華夏軍擁有很強的後勤保障能力,他們有能力往這建州投送兵力。
如果是明軍,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從遼鎮打到建州,中間要穿越許多地方,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困難。
但是華夏軍是不同了,他們完全可以走水路,從圖門江登陸,然後直接攻擊他們的老巢。
華夏軍連續幾次登陸作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令這種戰術廣為推廣,也都令其他的各大勢力,開始對大型的碼頭進行重點的防備。
因為只有大型的碼頭,才可以供軍艦裝卸物資,才能夠實現這一種攻擊方式。
唯一令皇太極感到欣慰的就是,圖門江沿岸,都沒有一個大型的可供他們大規模裝修物資的碼頭,但是令他們覺得坑死人的就是,華夏軍同樣可以派出輕型的船隻,對這一帶進行攻擊。
也就意味著他們的老巢,隨時處於華夏軍的攻擊之下,這令他們非常的頭痛。
所以皇太極他算是明白一點,即使退回了建州,也不見得就是安全,他們就算是逃到了天邊,華夏軍也會追上,但是眼前全力以赴的死守著,也都不是辦辦法,真真正正的進退兩難。
現在都令這些滿洲貴族們十分的恐懼,十分的為難了,他們現在開始有點後悔,不應該當初對明人那麼的狠,那麼的絕,現在的華夏軍,用同樣的手段在對付他們,他們稱之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華夏漢和大帝劉遠橋更聲稱:無人可殺害漢人而不受懲罰。
而且華夏軍,把他們列為叛黨逆賊籍,列為不可接受投降的那一類人。
華夏願意跟關外的各大勢力、各大部落合作,跟他們做生意,接受他們的投降,甚至他們接受投降的話,還會獲得華夏帝國的封賞,承認他們對某一個地區的特權和勢力範圍。
只有他們斷然的拒絕了建奴的投降和議合的要求,即使他們派出了使者求和,直接就把他們給砍了腦袋,華夏方面是公開的宣布,建奴是他們不會接受投降的一個勢力。
這令皇太極非常的憤怒,非常的生氣,憑啥不跟咱們議和?憑啥不跟咱們合作?你劉家不也是背叛大明起家的嗎?大家都是反賊,老大不笑老二,憑啥就不接受咱投降,憑啥就敢鄙視咱們?
是的,華夏軍是背叛大明,謀朝篡位,而獲得的皇位,但是他們對於忠義,也都非常的看重,雖然他們是出生於叛軍,但是他們對於叛臣卻極度卑視,特別是建奴,他們絕不接受對方的投降。
這還不是太子劉布在策動,而是劉遠橋在策動,劉遠橋認為,當年的建州女真人,己走投無路了,在大明的收留下,才有了活命的機會,才有了生存的空間,在獲得了大明的保護以後,才有喘息之機,繁衍生息,最後居然敢造大明的反,這種例子開不得,要不得。
雖然中原皇朝對於關外廣闊的部落和眾多的遊牧民族沒有很好的治理辦法,更不能將他們全部都殺死,但是有一點是十分的明確的,那就是既然敢反,就得殺,誰人敢冒頭,誰就得殺頭。
建州衛受皇朝之大恩,居然敢造反,造成了大明內外交困,所以絕對不能接受他們的投降,這種敢於冒頭和冒犯中原皇朝的權威的,一律必須砍頭。
華夏帝國是在推翻大明的基礎之上建立的王朝,但是他們對於大明其實沒有任何的深仇大恨,甚至在上層的統治者之中,對於大明許多的東西還是欣賞和讚美的。
劉遠橋其對大明的公開評價就是:有明二百七十年,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皇死社稷。」
在他們完全的奪取了天下以後,對於明朝的宗室都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採取了優待的政策,只要心向華夏,不從事反他們的政策的,基本上都會獲得他們的禮遇,有活命的機會。
這跟許多皇朝裡面,對於前朝的臣子,趕盡殺絕,完全不同,華夏帝國也都完全的繼承了大明帝國的霸業,認為大明帝國的所有權力和領土,都是他們的,是屬於他們的,必須拿回來,所以對於叛逆的建奴,他們就非常的憤怒,非常的生氣。
這也是要樹立一個樣板,樹立一個典型,給其他那些敢於冒險,敢於造反的人一個警省,沒人可以造反,誰人敢亂來,就是畜牲,這是沒有任何的人情可講。
因為這樣子的政策,是劉遠橋親自製定的,朝中無人反對,也無人敢反對,所以對建奴的政策就是定了。
雖然他們會因此而花上許多的錢糧,很多人覺得不值,但是劉遠橋他認為,有些事情,不是錢可以衡量的,如果造反的人,都不加以懲罰,人們爭相效仿,這又應該如何是好?
當然如果有人敢質問劉遠橋你也是造反起家的,憑什麼就看不起別人?
這一個人,肯定會被劉遠橋殺死,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劉遠橋他是造反起家,卻是不會允許任何一個人提到這一點。
而且他還命令他的政府部門,對天下所有的文人,都下了同樣的指令,誰人在寫書或者是出版書,提到華夏帝國的來歷的時候,必須是:前朝壓迫、忍無可忍、才揭杆而起,為民請命的。
如果是提到謀朝篡位幾個字,就得讓寫書的或者是出版書的,去追隨崇禎皇帝去。
雖然是這樣子,但是並不妨礙皇朝對於劍奴的痛恨,也不妨礙他們對於叛亂的痛恨。
劉遠橋雖然是造反起家,同樣十分尊重忠誠的,比如說他就大大的褒揚了關羽、岳飛這種以忠義名聞天下的人物,還下令各地建更多的廟,進行官方的祭祀,主要的就是會為了宣揚忠義之心。
但是他們對於那些始終忠於明朝的官員,還有學者,都是非常的痛恨,打壓、暗殺,無所不為,雖然這就是兩面標準,但是劉遠橋依舊還是這麼的幹了,因為劉遠橋他就明白一點,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流傳下去的基礎,就是忠義之心,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樣子,那天下早就大亂了,他的華夏帝國也維持不下去了。
這些皇太極也都明白,只是當他的建州一族被劉遠橋作為反面的典型的時候,他才非常的恐懼。
而且華夏帝國對於建州人的痛恨,也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在進入了遼東以後,在拿下了任何一個城市所捉獲的建奴,一律處死,沒有別的選擇。
雖然他們知道這樣子,會令敵人拼死的抵抗,不會向他們的投降,會令他們日後的戰鬥,更加的困難,會死更多的人,但是他們一直是執行了這樣的政策。
這樣子的搞法,真心的令他們害怕之極了,也都讓他們在考慮以後的行趾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難道一直向北逃,逃到天邊才好!
想當年他們的祖宗努兒哈赤,就是逃到了森林裡面,以打獵和採集蘑菇為生,最終還是憑藉著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創下了偌大的後金國,打下了遼東千里之地,立下了帝國的根本。
但是在他們擁有了這麼多東西以後,也讓他們變的奢侈起來,再也回不去以前那種日子了,皇太極就知道一點,如果他們丟失了盛京,退回更遙遠的遼北,更遙遠的白水黑山的森林裡面,估計他們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他們沒有辦法在那一種惡劣的環境中存活,同時也都沒有辦法跟當地的土著部落和野人爭奪有限的資源,用他們很多人的話來說,與其過之前那種有如豬狗的生活,不如轟轟烈烈的戰死。
既然是這一般的想法,那他們就定好了規矩,那就是在這裡堅持作戰,跟敵人做最後的一搏,成王敗寇。
在定下了死守盛京的戰略以後,他們就開始往這地方四面八方布防。
華夏軍擁有大量的火槍手和火炮,使得他們占據有火力上的優勢,令防守的一方處於更大的危機之中,但是他們也都明白一點,此時他們不是為了榮譽而戰,而是為了保命而戰,他們也是到了不得不拼命的地步了。
皇太極大聲的對他的八旗貴族道:「現在咱們是為了保命而戰,如果不能夠保住盛京,就是掉腦袋之時,你們所有的財產,你們的子女,全部都會被華夏賊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