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正為糧食和戰馬頭痛,沒想到朝鮮主動來說不供糧了。
這把丁毅激動的,正找不到藉口打你呢。
其實他早就想打朝鮮了,但之前沒想到馬的問題,張經一提後,沈世魁再一說,丁毅便想到了戰馬的問題。
如果能打贏朝鮮,自然可以把糧食和戰馬的問題,一起解決。
而且要占了濟州之後,丁毅可以在濟州囤田,養馬,那以後的戰馬,可以是源源不斷。
尤其是濟州島上面,有很多都是流放和遷置的漢人後裔,更容易管理和使用,而上面的蒙古人後代和朝鮮人又都會養馬。
打朝鮮,丁毅很快下定決心,要打朝鮮。
他之所以早就想打朝鮮,因為他知道,就算他不打,好像再過一到兩年,後金也會去打朝鮮,並且一舉征服朝鮮,從此以後,朝鮮正式跟著後金對付明朝。
到時,朝鮮就會反過來,和後金合作,來打他丁毅。
並且源源不斷的為後金提供銀子和糧食還有人口。
與其等後金征服朝鮮後來打自己,不如提前下手,先征服朝鮮。
3月中旬,丁毅召集旅順和皮島兩部,提出要征伐朝鮮。
有了打日本的經驗,大夥當然都紛紛表示支持。
有徐威提問,後金會不會今年打過來?
因為後金已經很久沒動旅順。
丁毅笑道,放心,皇太極被我們打怕了,不會來攻堅城的。
丁毅現在經營復州都一兩年了,早把防守做到銅牆鐵壁,更有守城利器萬人敵,只要內部沒問題,防守上丁毅絕對有信心。
而且皇太極不可能再來蟻附攻城,除非他有十萬漢軍不計損失。
只要丁毅不在復州上和金州之間囤田,不剌激後金的,皇太極肯定不會派兵來攻。
更重要的是,丁毅依稀記得,好像不是今年還是明年,皇太極又要入關了。
特別現在丁毅占了復州之後,丁毅感覺皇太極肯定又急著入關再搶一筆。
原歷史上,皇太極就在一個月後,再次大舉入關的。
因為具體時間丁毅也不記得,只能告訴諸將,放心,皇太極不會來的,咱們安心去打朝鮮。
諸將當然習慣信任丁大人,於是會上一至決定,四月征伐朝鮮。
為防崇禎在後金入關後召自己去勤王,丁毅也相應的做了個安排。
接著丁毅開始戰前準備,一面是調集人馬,準備物資。
二是召來皮島中一些朝鮮人,或精通朝鮮話的人,了解大概朝鮮大概地圖。
更找人專門做了朝鮮的相應沙盤。
三月底,丁毅帶幾個將領去了豬島匠作局。
李忠義帶他們看了新造的6磅長管野戰炮。
大夥這才知道,丁大人又新造了長管野戰炮。
原來丁毅考慮到前幾次帶12磅炮出去太沉,六個戰兵抬著都走不了十幾米,就要休息,所以去年打完日本回來後,就要求匠作局做6磅野戰炮。
「去年打日本,咱們還是守為主,因為野戰帶著炮不方便。」丁毅緩緩道:「咱們平時用馬車裝炮,或到了地形不熟之地,被迫要在馬車無法通行的地方開戰,這野戰炮的機動能力就不夠了。」
丁毅一個局是六門炮,大概五六十個炮兵,每六人才能抬起一門12磅炮,近距離移動時,四人可以勉強抬起來。
比如換個位置,移動短距離,四個人也能勉強抬起來。
但要長途移動,搬十幾米以上,必須六人,或四個力氣極大的人,就這樣,六個人抬動後,也走不遠,十幾二十米後,必然要休息輪換,丁毅炮兵數量有限,還要帶炮彈火藥,沒有足夠的人輪換,就影響火炮的機動力。
所以在複雜和不熟悉的地形,失去馬車的拖拽,丁毅的野戰炮機動性能還是不夠。
這還是他的12磅炮採用的短管,比歐州同類型的加農炮輕了很多的條件下。
為了提升機動力,更好的在野戰中發揮作用,丁毅從日本回來後,要求匠作局先造一批6磅長管野戰炮試試。
說是長管,其次也就是比原來的稍微長了一點點,主要是為了提升射程。
李忠義向大家展示了新造的6磅野戰炮。
6磅野戰炮換算成現在口徑,大概是99mm(毫米)。
因為這是早期的實心鐵球炮彈,不是後期6磅(57mm)子彈頭炮彈。
炮管長一米七,炮重180斤,上面兩翼裝有四個把手,四個人能很輕鬆的抬起來,跑個五十米是沒什麼問題。
而且就算只有兩個人,只要有點力氣,兩人也能抬起來。
這樣6磅炮機動能力大大提高,在複雜的地形中,也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西勞經和趙大山兩人還專門抬起來一尊炮試了試,感覺機動性遠遠超過12磅炮。
但明顯這6磅炮的威力肯定是不如12磅炮。
用丁毅話來說,威力不夠,就數量來湊,等以後炮兵多了,每局配12門炮,和現在每局6門炮相比,殺傷力只會高不會低。
這幾個月匠作局只造了36門6磅炮,丁毅打算全部帶去朝鮮,必竟那邊山地也比較多,很可能會打山地戰,太大的炮移動會不方便。
東江鎮全員備戰,前後準備了大半個月,終於在四月初時,出征朝鮮。
這次打朝鮮,丁毅動員的兵馬也比較多。
因為他記得原史上,後金打服朝鮮就用了三萬多。
丁毅當然不可能派這麼多兵去,但他有後金沒有優勢,而且不需要征服朝鮮,只要逼和朝鮮,占有濟州島就能達到戰略目的。
那怕朝鮮不同意,他轉頭再攻濟州島也行。
四月初,旅順水師1,2、3營八十四艘船雲集在旅順口。
另抽步兵1營馬躍1000人,三個局,由1營千總常建剛帶隊。(當年訓練司第一批畢業總旗)。
抽12營向懷來守長生島兩千人,由向懷來帶隊。
抽16營許必成部一千人,千總何小車帶隊。
肖永秋7營三千人。
沈世魁部4000人。
張經騎兵一營1千人。
加水師西勞經3營三千人,水師阮思青1營一千人。
全軍水陸大兵共16000人,比打日本時出兵還多。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