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制度

  京城的防衛,一向是由三大營負責,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至正統十四年二月,總人數約為十七萬,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

  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

  三千營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實際人數不止三千,全部為騎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

  神機營,因用兵交址,得火器法,立營肄習而名,其下亦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

  三大營初建時,頗有戰鬥力,土木之變中主力損耗殆盡。景泰時,兵部尚書于謙對京營編制進行改革,於三大營中選精銳十萬,分十營團練,以備緊急調用﹐稱十團營。十團營由總兵官一人統領,監以內臣﹑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一人為提督,現在由英國公張惟賢負責。

  各營分設都督、號頭官﹑都指揮﹑把總﹑領隊﹑營隊等官,京營規制至此一變,天順初,罷十團營。

  成化初,復十團營舊制,二年又罷,三年復置,且增為十二團營,其名為奮﹑耀﹑練﹑顯四武營,敢﹑果﹑效﹑鼓四勇營,立﹑伸﹑揚﹑振四威營。十二團營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揮,監以內臣,各團營又分五軍﹑三千﹑神機三營,時人稱為選鋒。

  正德初,十二團營僅選出六萬零五百銳卒,於是調邊軍數萬人入衛京師,名之外四家,又立東西兩官廳,東官廳操練正德初所選官軍,西官廳選團營及勇士﹑四衛軍操練,從此,兩官廳稱選鋒,而十二團營被稱為老家。

  嘉靖二十九年,罷團營和兩官廳,恢復永樂時三大營舊制,不同的是三千營改名神樞營,其三營司哨掖等名及諸內臣俱裁革,而以大將一員統帥,稱總督京營戎政,以文臣一員輔佐,稱協理京營戎政。

  其下設副參等官,凡團營兩官廳之兵,悉歸五軍營,而寶纛令旗等項則仍神樞營,嘉靖後,三大營增設監視內臣﹐營務盡領於中官。

  三大營是皇城的主要保衛力量,米柱就懷疑,當地的土木堡之變敗得悽慘,敗得傒僥,沒有土木堡的勛貴集團覆滅,就沒有文官勢力的崛起。

  後世還有什麼「文官陰謀論」,甚至胡說「于謙策劃土木堡之變」的論調在網上甚囂於塵上。

  米柱卻知道,那就是死在土木堡的文官首腦和大有前途的高級文官,比武將勛貴們只多不少。

  傳統史學觀點,均認為此戰大敗的元兇,是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犯下了各種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才導致大軍覆沒。

  可是隨著米柱對明代歷史的不斷深入研究,可以確定明代宦官僅僅是秉承皇帝意志的代言人,本身並沒有足以左右皇帝的權柄,只是皇帝用來駕馭抵抗朝廷百官的槍盾,強如黨羽滿朝的九千歲魏忠賢,也僅僅是崇禎帝這麼一個剛登基的新君就輕鬆拿下,太能說明問題了,因此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禍首,應當是皇帝朱祁鎮無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的進退失措、指揮不當背鍋罷了。

  在所有關於土木堡之戰的相關記述中,朱祁鎮這麼一個成年人,整場戰爭中居然就像個王振的提線木偶,王公公怎麼說,他便怎麼去指揮群臣三軍去做,全無半點異議,這怎麼可能呢?

  作為大明帝國皇帝的朱祁鎮會智商低下、神智不正常?事事聽一個下人的?這位神通廣大的王公公,純粹是在史書中某人的決策失誤背黑鍋?君看後來朱祁鎮歸來復辟之後,還為王振立廟紀念,就知他並不恨王振,而且有些懷念和感激--難為了先生為他背鍋了。

  所以,米柱可以斷定,土木堡之變,沒有什麼陰謀可言。

  土木堡之變後,整個大明王朝文武中樞,幾近一掃而空,京城門戶亦已洞開,經歷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鼎盛時期的帝國經此一敗,竟到生死存亡關頭,正統十四年八月癸亥: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

  大明此時未滅,有于謙等趁勢而起,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只能說大明氣數未盡,這個由一個有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朱棣、鄭和、于謙、戚繼光、王守仁、朱載堉、楊慎、沈練、李時珍、海瑞、高拱、張居正等英雄守護的大明皇朝命不該絕,在此危難時刻,有英雄挺身而出,拯救天下和蒼生。

  比如現在的我,就是這麼一個人物,米柱經常在美美的想。

  土木堡之變後的仕大夫集團勢力急劇崛起,只能說是因勢而起,時勢造英雄。

  而且他們也知道了一點,有一個弱智的皇帝,是多麼坑爹的事,所以皇帝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自此皇權與仕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被限制在皇宮之中,武人被全力壓制,地位急劇下降,皇帝不甘皇權旁落,捧起內廷,與之相鬥,你內閣有票擬之權,但內廷有批紅之權,斗個不亦樂乎。

  大明二百多年,就是這樣渡過,二百年的重文輕武政策,讓大明腐敗虛弱到了極點,這才會有建奴的崛起。

  米柱現在進行大反攻,也有一點明確的事,他在為皇帝收權,但是並不是一味的無條件屈從,而是將權力集中在軍機處,軍政大權是由軍機大臣們負責,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並不會聽從皇帝腦袋一拍,異想天開式的指揮。

  皇帝是可以有想法和意圖,但是這意圖必須經過軍機處的完善和認可,變成可執行性的計劃。

  朱由校與老宗祖朱祁鎮相比,高明不到那裡去,但是他有一點優點,那就是自知之明,自己不懂的,就交給懂行的人去干,結果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效果相當的好。

  米柱與皇帝相處,並不是像外界所傳的,一味的媚上取寵,其實他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皇帝。

  皇帝你敢吹萬能?請問這一堆數學課怎麼做?你能和太監比高音?能看懂專業的軍事地圖?會看星圖?會填詞作詩?所以皇帝是一直的明白,這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人和事,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國家的基石是文治武功,任何一種單獨極端的方式,都會讓國家走向衰亡,武夫當國,就會有唐末的藩鎮之亂,而武文輕武,宋徽宗父子的下場夠慘了吧?老婆女兒盡成了女真人盡情蹂躪糟蹋的妓女,最後死在了異國,屈辱之極。

  大明的內閣制度是不錯的,至少有可能轉化為君主立憲制,只是他們將武人排除在外,不懂裝懂,讓這制度未出生就畸形化。

  米柱則希望,大明最終是走向君主立憲制,天下人共治天下,內閣負責內政,軍機處負責軍事,相互取長補短,讓國家良性發展。

  君主立憲制這種虛君共和是未來治理國家的主流方式,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這就避免了國家由一個人治理,如果這個人老了,昏庸了,國家就悲劇了,他朱氏可以不在乎天下得失,但是米柱這等天下人自己在乎呀!皇帝可以無視天下人的生死,所以他們這些天下人就必須自己的重視了。

  英國,是世界上最君主立憲制國家,現在還沒有開始呢?這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君主權力受憲法限制的君主制,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君主立憲制確立初期,英國國王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實際地位並沒有超越於王權之上。但隨著君主立憲政體的發展,國王的權力逐漸削弱,在後來英國,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一種權力象徵。

  權力的轉移,制度的完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踘而就只會煮成了夾生飯,現在大明還是朱家當家,還是皇帝當家,但是他種下了這種子,就會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後成形。

  就像這內閣學士,一開始只是為皇

  帝寫詔書的助手,官居五品,離開了皇帝的護翼支持,什麼都不是,現在呢?這是成長為百官之首,是有實無名的相國,只是改名為首輔而己。

  如果他們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這是遲早的事,這才是為大明續命的方法呀!

  現在,他們都知道,在獻俘之後,就是短兵相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