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大軍雲集

  徐光啟在士大丈集團中也算出身極好,兩榜進士,授庶吉士,混得好可以當宰輔那一種,只是他偏好西學,還信奉天主教,與主流格格不入,被視為異類,所以一直混得不好。

  直至在被米柱拉入東宮之後,才走上快車道,現在更是搖身一變,出掌一地巡撫。

  徐光啟的能力是極強的,他在遼東時日雖短,卻是做出了不少成績。

  現在隨軍出征,負責後勤和民政,也是道理分明,攻陷白城後,所有後勤民政工作由他負責。

  按以往的慣例,捉了這麼多蒙古人,定是斬了領賞,但是徐光啟另有看法,此戰若是打得好,蒙古帝國崩潰在即,他們將統治這地方,大規模屠殺,對大明名聲不好,更不利於統治。

  但是城中五六萬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且都是蒙古人,騎射好手,一旦作亂,為禍不小,所以只能嚴加看管。

  他們在城中實行了保甲制,連坐制,五戶一甲,出事連坐,盡收城中牧民的武器、刀劍弓箭,任何人持有武器按造反論,五戶共用一菜刀,這是向蒙古人統治中原時學的,這些人沒有了武器,就沒有那麼危險。

  所有戰俘驅至城外,為他們修建營地和工事,他們可不滿足據守白城一座十里之城,而是在城外建了大量保護性工事和外圍堡壘,用於保護這白城,讓白城擴大了一倍,讓蒙古人難以將之包圍。

  他們占領了白城,據白城而守,就是要與蒙古諸部決一死戰,白城被端,察哈爾各部亂成一團,他們派來使者詰問,明軍扣了,派來探子,不是被殺就是被驅逐,城中又被明軍全力封鎖。

  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城裡發生了什麼事,直至三天後,他們七部才推舉馬里卓圖為盟主,領導七部,反攻白城。

  只是察哈爾七部亂鬨鬨的,馬里卓圖威不足以服眾,所以也不能令大家乖乖的聽話,察哈爾部的忠誠不容質疑,但是大家有一個疑問,這糧食該誰出,這最後鬧出自己人搶自己人的鬧劇。

  最後雖然搶不成,但是也是十分的丟臉,轉而去搶喀爾喀部,雖然沒有搶成,但那是鬧得離心離德。

  不過他們是主場作戰,白城又是他們必救之地,科爾沁部的吳克善台吉率領五萬騎兵前來支援,土默特部卜力兔台吉則率八萬騎兵前來,三大部聯盟,步騎多達十八萬之多,還有傳聞中西蒙古衛特拉將出兵十萬,總兵力及二十八萬之巨,是蒙古人能調動的所有機動力量了。

  更加恐怖的是,這幾乎都是騎兵,二十八萬騎兵,極其恐怖的存在,是白城明軍之中的七倍,集大明全國騎兵,也湊不出這麼多騎兵來。

  對於明軍黑虎掏心,端掉了他們的都城,蒙古人異常憤怒,他們下了決心,一舉滅掉這一股明軍,讓他們知道蒙古人的厲害。

  蒙古人也知道,深入白城的這一股明軍,是大明在遼東唯一機動力量,一旦覆滅,整個遼東,就是他們蒙古人的跑馬地了。

  林丹汗即位後,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察罕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強了傳統的左右翼三萬戶的地方行政體制,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為特命大臣,率領一支軍隊駐防趙城,管理右翼三萬戶的蒙古各部,任命烏齊葉特(內喀爾喀)鄂托克錫爾呼納克洪台吉為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察哈爾八鄂托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林丹汗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鞏固汗權,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喀爾喀巴林、札魯特、巴岳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時也遙控了蒙古其他各部。

  林丹汗執政前期,漠北喀爾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倫汗、阿魯科爾沁的車根汗、科爾沁奧巴洪台吉、鄂爾多斯土巴濟農等,定期前往察漢浩特,朝見林丹汗,並與大汗共同商討政務大事,參加大汗舉行的宴會、圍獵等活動。蒙古各部汗、濟農、諾延、台吉,按照圖們札薩克圖汗大法約束諸鄂托克,並定期向林丹汗朝貢獻物。

  但林丹汗改信紅教,實是一大敗筆,這讓信奉黃教的漠北喀爾喀和右翼三萬戶的各部汗、濟農、諾延、台吉,與林丹汗逐漸有所疏遠。影響較大的邁達里諾門汗,也與林丹汗發生了分歧,久居漠北喀爾喀,已不再同情和支持林丹汗。

  儘管林丹汗改奉紅教後,其統治地位大受影響,但蒙古各部基本上仍聽從於他的統一號令。

  這得益於卻熱斯塔布囊、烏齊葉特兩位大臣大力支持他,但倒霉的是兩位大臣,在明軍奇襲白城時都在城中,並奮勇的率領部屬反擊,結果在明軍火槍的打擊下,光榮戰死。

  在他們戰死後,左右三萬戶才會顯得如此群龍無首,而北喀爾喀的邁達里諾門汗則認為這是報應,是佛祖的懲罰,拒不出兵支援。

  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後,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併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

  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內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達延汗封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

  達延汗死後,內五部逐漸南徙;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據有漠北地區,稱為北蒙古,即後世的外蒙古國。

  即使是北喀爾喀不出兵,他們也湊了三十萬的兵力,這是讓明軍壓力大增。

  白城周圍集結了近三十萬的蒙古騎兵,旌旗遮天蔽日,連營十里,因為蒙古大軍各部之間的不信任,衛特拉部十萬大軍駐屯於北門,而察哈爾七部、土默特部、科爾沁部十八萬大軍集中在南門。

  四部大軍圍攻白城,這聲勢是百年少有。

  四部大軍會盟於其格爾河,衛特拉部台吉忽喇忽刺持著兵多,要做盟主,但他們不是正統蒙古人,大伙兒都不鳥他,這年頭,怎麼可能讓不是蒙古人的西特拉人統帥蒙古大軍呢?這是原則問題沒得讓。

  其次是土默特部的卜力兔台吉,他帶來了八萬兵,幾乎是傾其所有了,作為阿拉坦汗之孫,元太祖二十代孫,他是有資格擔任盟主的,只是他與衛特拉結怨太深,對方公然表示,一旦卜力兔台吉為盟主,他們立卻退兵。

  平衡各方,卜力兔台吉只的退出,科爾沁部吳克善過於年輕,又不及馬里卓圖勇武,加上馬里卓圖為人忠厚,又沒有什麼野心,大伙兒都信服他,所以最後讓馬里卓圖當了盟主,他便是新任大濟農了。

  漢語親王的蒙古語譯音,也寫作吉囊、吉能,意為副王或副汗,蒙古貴族首領稱號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兒子充任,宣德八年脫脫不花被立為岱總汗後,以其弟阿噶巴爾濟為濟農輔政,至近幾十年,凡任伊克昭盟盟長者均有此稱,其它蒙古各部貴族則不再使用這一稱號。

  這一點馬里卓圖自已的意外,咋會這樣子呢?忽喇忽刺、卜力兔、吳克善都有圖謀盟主之位,只有他,想都沒有想過,他只是察哈爾八大口鄂托克之一,平時對林丹汗忠心耿耿,唯命是從,頗受林丹汗喜愛,騎術箭術也非常厲害,有射鵰手之稱,但一直管理著一鄂托克數萬之民,何德何能意能統領三十萬大軍,這不是一個英明的決定。

  馬里卓圖才這麼想,刁難的就來了,衛特拉的忽喇忽刺道:「大濟農,咱們衛特拉十萬健兒聽聞大汗被困,星夜來援,沒有帶什麼東西,這人吃馬嚼的,就全指望你了。」

  土默特部的卜力兔也道:〞大汗不差餓兵,咱們土默特部的好漢打仗從不怕死,但不能餓著肚子去打仗,八萬人的糧草就由你解決了。」

  科爾沁部的吳克善也道:「還有科爾沁部的五萬人,也請大濟農一併解決了,咱們也知察哈爾的難處,不要銀子不要撫恤金什麼的,只要牛羊糧食,讓兄弟們吃得飽飽的去打仗。」

  二十三萬人的糧草,他去那裡弄這麼多糧食?他手中的東西,只夠大軍一個月之用,一個月之後怎麼辦?難道讓士兵們殺馬吃雪?

  大冷天的,正常人都找一個背風處紮下帳篷過冬,這樣的天,除了偶爾打打獵就是呆在帳篷里烤火,現在這麼多大軍雲集在白城之外,忍受著寒冷和飢餓的折磨,這當兒,熱奶茶和酒不能停,肉食必須大量供應,否則一下子熱量供應不上,人就有可能活活冷死,一睡不醒。

  但是他小小一個鄂托克,去那裡弄這麼多吃的,掛上了大濟農的名號,也不見得別人就會主動送糧來,反而是現在大伙兒把他當主心骨,人人向他伸手要錢要糧,馬里卓圖大為悲苦,這該如何是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