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欽差大臣米柱突然出現在泉州,而且是持聖旨,負皇命而來,這引起了當地的震動,在平時,這些官兒們就是父母官,說一不二的存在,而現在,多了一位婆婆了,幸好欽差行轅不設鼓,否則擊鼓鳴冤的刁民都有。

  欽差大人的行轅,戒備森嚴,封鎖線擴大至附近三條街,這是生人勿近,確實,除了他錦衣衛一系的人,誰也無法進出。

  米柱的身份特殊,作為東廠和錦衣衛首領,他在京就是說一不二的主,在地方,更是無人能制,對付巡撫一級,要知會朝廷,對於其它的官員,米柱想收拾他們,就是一句話的事,這樣一位大神在地方,大家是寢食難安呀。

  大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仿效宋制,在一個承宣布政使司(省)里設置三位最高長官: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和都指揮使,以分管民政、司法和軍事。

  布政使向戶部報告,按察使向刑部和都察院報告,都指揮使向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報告,三司之間互不統屬。

  這種事權分割造成了很多管理上的不便,於是出現了巡撫一職,明代巡撫的設置,有其明顯的階段性,總的趨勢則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員向地方的軍政長官轉化,由臨時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機構轉化。

  作為三司的上級,總攬一省軍政大權。在一些重要軍事區域,巡撫之上又設總督,以管轄數省,比如三邊總督、宣大總督、薊遼總督等。

  督撫本身沒有品極,但可以通過給總督加右都御史兼兵部尚書銜,給巡撫加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銜來定品級。總督南直隸、浙江、福建和江西的胡宗憲,不僅有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的加銜,還是從一品的少保,屬於明朝少見的超級總督,因為加銜的緣故,總督又被敬稱為部堂,巡撫被稱為中丞。

  李逢春以禮部右侍郎、左春坊學士出掌地方,這是算不是什級平調,堪至是下貶,以他的身份,加東閣學士銜就可以入閣成為宰輔了,皇帝與大臣商議,李逢春的資歷過淺,不如出巡地方熬一些資歷吧?為什麼來福建,這就離不開米拄的推動和皇帝的布局了。

  李巡撫在米柱抵達閩地的次日抵福建,受到了當地官員、百姓的熱烈歡迎,米柱也在其中之列。

  李暮拿下馬尼拉,確是打亂米柱的計劃,按米柱的計劃,他們在大陸某地為基地,然後開發寶島,黑水艦隊以寶島為大本營,北上折騰日本,南下染指馬六甲,都可以,給過五年的準備,揚帆啟船,開發他的澳洲,然後向澳洲移民。

  現在,他寶島未到手,長鞭難及的呂宋倒是到手了,讓米柱覺得十分被動了。

  在前去會見李逢春之前,米柱先召見了泉州知府劉守仁、漳州知府黃誠平,兩位知府平日裡相互較勁,爭第老二,現在同時被東廠督主叫來,不知何為何事。

  他們之間,沒有從屬關係,也可以不聽米柱的,但他們相信,觸怒米柱的,下次來的就是緹騎。

  因為在請貼的同時,附帶罪證若干,都是他們何時貪污多少的記錄,這讓他們十分害怕。

  在欽差行轅正堂,米柱端坐如山,他一指下首的兩副伽鎖和兩堆金子,說道:「金子伽鎖任君選。」

  劉守仁和黃誠平別無選擇,以他們屁股的屎,米柱弄死他們,就是一句話的事,與其下獄論死,不如從了米大人,有米大人這大樹乘涼,又有銀子拿,何樂而不為?

  所以他們雙跪下,口稱道:「大人在上,請受下官一拜。」

  米柱又多了倆鷹犬,他為什麼要收買這兩貨呢?因為他看中了一塊地。

  這就是泉州和漳州之間的下門。

  廈門在後世是一個經濟特區,大城市,但他作為一個成建制的城市的歷史並不長,在很長的時間內,廈門包夾於泉漳兩府之間,處於一種妾身未明的尷尬狀態,甚至引起了泉漳兩地的爭奪。

  下門在宋朝時,它被稱為嘉禾嶼,這座島嶼當時隸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元代時,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一個軍事據點。

  從明代起,下門在軍事上變得重要起來,由於外國人,主要是日本商人,出現在中國海岸上,政府開始重視起近海的島嶼,出於安全的原因,明初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衛所體系。

  沿海設立了許多軍事據點,在福建有五個衛,每個衛管轄五個所,最初,泉州永寧衛下轄五個所,在永寧衛設立後不久,中所和左所移到了下門。於是這個島嶼就被稱為中左所。

  大約同一個時期,在1384年,建了一道加強海防的城牆,這座城第一次被叫做廈門城(大廈之門),或者方言發音啞門,當代文學作品喜歡用更富於詩意的名字鷺門來稱呼這座城寨,並稱呼這座島嶼為鷺島,因為這座島嶼處處可見白鷺,或者這個島嶼的形狀像一隻白鷺。嘉慶年間,位於浯嶼的海軍基地撤回了更易於防衛的廈門島,下門的戰略重要性進一步加強了。

  明朝中期,下門設立了一個海關檢查站,以便監管進出海澄港的船舶,由於廈門地處泉-漳兩府交界處,它往往成為兩地官員搶奪的一塊肥肉。從行政上來說,廈門屬於泉州府管轄。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占據了九龍江口的戰略位置,它被形容為漳州府的咽喉。

  漳州的官員們充分意識到廈門的有利位置,就商量著要設法將這個島嶼吞併,讓它歸漳州府管轄。在設立海澄縣時,這一想法被提出來討論。泉州的官員反對這一規劃。因為他們堅稱廈門離同安縣的大陸部分只有一英里,比起漳州的門戶,它更是同安的咽喉,這一爭議並未持續下去。萬曆三十年,漳州方面派出一個小分隊去巡邏這個島嶼,泉州的官員們視之為對他們的權力的侵犯,他們力爭保持對這個島嶼的控制,但並未立即奏效。

  與此同時,泉州的官員試圖從漳州那裡颳走海運收入的油水,並期望把下門提升為一個獨立的海運貿易中心。

  萬曆三十一年,他們提出了一個劃分泉州和漳州貿易範圍的方案,前者只去東洋(呂宋、馬魯古、蘇祿、汶萊等),而後者去西洋(其它南洋國家,如暹羅、馬六甲、柔佛、爪哇、巨港等。按照這種方案,台灣、琉球和日本也被劃分到第一類。如果這一方案被採納,下門將代替海澄成為海關機構的所在地。這一謀劃意在增加泉州的海運收入。漳州官員們理所當然地斷然拒絕了他們同僚的方案。

  他們擔心這一主張無疑會危及漳州在海上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並抽走他們長久以來所享有的海關收入,由於官員們的強烈反對,這一計劃無法實施。

  為了斷絕泉州官方的念頭,漳州一位叫王智聰的專門負責海關監督的同知建議將下門的檢查站移至廈門和海澄之間的雞嶼島,王駐於海澄,他本人是漳州府的官員,自然希望將檢查站從廈門移出。

  在廈門他無權指揮地方官員,這讓人備感尷尬。當島上隸屬泉州的民政和軍事官員挑戰他的權威時,情況變得更糟了,他聲稱雞嶼作為檢查站的位置更好,因為它更靠近海運中心海澄。更為便利的是,它處於後者的管轄之下,朝廷批准了這一遷移。

  儘管檢查站被移走,在萬曆四十五年,泉州官方終於成功地接管了廈門城寨,並在上面駐紮了軍隊,但是長久以來的爭奪並未結束。兩年後,漳州官方再次提出吞併下門的主張。這次就連島上的士紳也強烈反對,因此行政變更並未發生。

  在現在,儘管下門作為沒有行政建制的城鎮藉藉無名,只有軍事功能為人所知,但它在泉漳貿易群落中已嶄露頭角。它是附近為國內外走私者提供庇護的惡名昭彰的島嶼之一。

  在海澄於1567年升格為行政區之後,廈門由於派駐官員稀少,格外受到走私者的青睞。在海澄貿易必須辦理官方手續,這正是行政設置變更的目地所在。貿易商們難免陷入各種繁雜的手續當中,因此他們更願意在遠處的海島上做生意。對於商人們來說,海上巡查隊是一種便利,而非麻煩,因為輯查員大多從當地招募,依例在貿易中占有股份。在海防官員們心照不宣的保護和關照下,貿易商們較少受到騷擾,更容易得到放行。

  在16世紀期間,當地、日本和葡萄的走私者和海盜在浯嶼和中左所頗為活躍。一旦他們對貿易規模或者地方當局的壓制感到不滿,就會大肆劫掠這些島嶼,在上面建立自己的走私巢穴,以便深入大陸,尤其是同安和海澄,其後荷蘭人也如法炮製,為了與福建人貿易他們開始打中衛所的主意。

  廈門地名的來源,當為下門(位於海門的下方)的雅化,大廈之門,應該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這是一塊寶地,不但引來荷蘭人的覬覦,連米柱也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