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血染渭水
咚咚咚——
無數戰馬奔騰。
整整兩千八旗騎兵列隊,對義軍展開衝鋒。
只見這些久經沙場的八旗兵們駕馭著戰馬迅速抵達義軍的大陣之側。
而後一邊繼續衝鋒,一邊彎弓搭箭。
咻咻咻——
一連串的箭鳴之聲響起。
大量箭矢被射進了義軍之中。
一名名義軍倒在了地上,而八旗兵的箭雨非但沒有停止,反而愈發地猛烈。
一瞬間的功夫,在幾輪齊射之下。
無數義軍便倒在了八旗兵的面前。
原本就有些鬆散的義軍大陣,瞬間就出現了缺口和騷亂。
八旗騎兵眼見如此,井然有序地停止了射殺。
他們已經連開了幾次硬弓,胳膊都有些酸疼和脫力了。
若是再開,那麼必將喪失戰鬥力。
所以打開缺口後,八旗兵的射殺也就到此為止。
「殺尼堪!」
一聲聲大喝響起,在軍官的呼喊和命令下。
兩千八旗騎兵齊刷刷地抽出了馬刀。
而後咆哮著殺進了義軍之中。
一名義軍被戰馬衝撞,直接倒地不起。
一名義軍被馬刀砍殺,瞬間翻了白眼。
分散成多隊的清軍騎兵宛如一柄柄尖刀一般,迅速割開義軍的陣型。
將大批義軍肆無忌憚地殺死。
在八旗騎兵猛擊之下,整個義軍頓時混亂不堪。
不少義軍大吼著舉矛殺向八旗。
刺翻一些戰馬,刺死了一些清軍。
可是更多的義軍卻是無謂地死在了清軍的屠刀下。
雖然義軍士氣高昂,不懼死戰。
可是不怕死並不是戰鬥勝利的唯一因素。
除了敢打敢拼外,武器、糧餉、訓練、經驗、指揮、體系無一不影響著一支軍隊的戰鬥力。
八旗兵從努爾哈赤時代打到了現在。
論武器,八旗兵甲冑精良,馬騾眾多,就連火器也達到了極強的水平。
論糧餉,八旗兵雖然有剋扣,但是卻能吃飽,而且還有圈地以及擄掠所得。
論訓練,八旗兵自幼習武,個人武藝強悍。
論經驗,從撫順開始,八旗兵們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仗了。
在現在沒有任何軍隊的經驗,沒有任何軍隊的老兵老將能有他們多。
論指揮,八旗之中猛將如雲,從阿濟格到何洛會,無不是當世名將。
論體系,八旗兵組織度極高。
而且騎兵、步兵、炮兵無一不強悍。
在皇太極組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後。
蒙古人的騎兵,漢人的炮兵,皆可以為八旗所用。
除了水戰之外,可以說八旗兵根本沒有短板。
這些因素都是影響一支軍隊戰鬥力的要素。
而現在沒有短板的八旗兵身為時代最強軍毫無疑問。
大順軍雖然和八旗是同一級別的軍隊,並沒有什麼代差。
可是在火炮、單兵素質上卻還是落後於八旗。
正是因為這兩點的存在,大順軍才打不過八旗兵。
如果說八旗兵現在是41年的德軍,一身技戰術錘鍊到極致的話。
那麼大順軍就是44年的蘇軍,如果有數量優勢,那麼大順軍便足以和八旗兵一戰。
反之如果沒有,那便需要特殊的因素加持才能夠與之抗衡。
大順和滿清之間的戰爭就仿佛是蘇德之戰。
滿清強在單兵素質,大順強在源源不斷。
德軍有那幾百萬老兵的之時,縱橫天下,難尋一敗。
滿清有那幾萬大小數十戰的旗丁之時,大順軍也很難從正面撼動它。
不過只要堅持下去,待大順新兵有成,滿清打了幾十年的仗積累下來的老兵凋零殆盡。
那麼勝利的天平就將傾斜。
而現在的義軍雖然人數眾多。
可除了敢打敢拼,在士氣上不弱於人外。
其餘幾點都是被八旗兵秒殺的存在。
這些因素缺一便能夠影響大局。
糧草、器械、經驗、指揮、體系皆落後於八旗的義軍。
雖然敢打敢拼,可是其戰鬥力卻和八旗兵之間形成了天塹。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八旗騎兵只有兩千之眾。
但兩萬義軍在其的猛攻之下,瞬間就堅持不住了!
「擊鼓,進軍!」
眼見義軍已經抵擋不住了,孫守法連忙下令道。
單靠義軍想要抗住八旗兵無論是賀珍還是孫守法都是覺得不可能的。
雖然陝甘義軍已經是非常強大的義軍存在了。
可是想要對抗八旗兵,就連正規邊軍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是半兵半民的義軍呢。
所以義軍只是憑藉著人數優勢單純看用拖延時間的存在。
孫守法和高汝礪的三千精兵才是中路的真正的中流砥柱。
鼓鼓鼓——
戰鼓鳴起,號角吹響。
孫守法的兩千多精銳和高汝礪的五百部眾向前衝殺。
一千騎兵揮舞著戰旗開始和八旗騎兵騎兵游斗。
兩千步卒則結陣向前,驅逐清軍騎兵,穩住義軍陣腳。
孫守法帶到終南山的兩千多兵馬皆是精銳之士。
和李自成的商洛山老兄弟一樣。
在大順軍占領陝西之時,能夠跟著孫守法逃入終南山為咱大明盡忠的兵馬。
皆是忠誠度非常高的存在。
所以他們這些人不缺乏鬥志,又由於是陝甘明軍流亡的精華,所以也不缺戰力。
這些兵馬在被賀珍補充了器械後,足可和八旗兵交手。
而高汝礪麾下的五百人亦是精兵強將。
雖然這支兵馬人數很少,可是卻能助高汝礪登上寶雞總兵的位置,可見其戰力的不俗。
砰砰砰——
鐺鐺鐺——
咻咻咻——
戰場上,火槍、刀劍、弓箭,不斷地交鋒。
賀珍這位奉天倡義大將軍麾下的三千精銳並兩萬義軍,在實力盡出之後抵擋住了何洛會麾下的兩千八旗加三千綠營兵。
雖然越來越多的義軍倒下,孫守法等人的精銳也傷亡頗重。
可是八旗兵和綠營兵也損失不少。
義軍方面,參將胡向宸戰死。
而八旗方面,亦有護軍校寡檔陣亡。
就在孫守法竭盡全力在中路抵擋住清軍的攻勢之時。
渭水河畔,過郭君鎮、劉弘才等人統率四千餘大順軍、萬餘義軍和李國翰的兩千漢八旗兩千綠營兵展開了搏殺。
清軍裝備精良,義人多勢眾。
在北路,雙方也打得有來有回,旗鼓相當。
無論是義軍還是清軍都流血遍地,血染渭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