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正是順軍大舉之時!
在吳軍擊敗喀爾喀各部聯軍後。
騰機思帶著寥寥無幾的隨從逃往色愣格河。
土謝圖汗、車臣汗等人也是逃往自己的汗庭所在,收攏部眾。
吳軍雖然擊敗了喀爾喀各部的主力。
可一來吳軍人少,難以收穫全功。
二來蒙古輕騎轉進如風。
所以大批喀爾喀兵得以逃脫。
土謝圖汗和車臣收攏兵馬後,麾下軍力依舊不容小覷。
可土拉河一戰,五千吳軍精銳擊敗五萬喀爾喀聯軍。
直接把漠北蒙古王公的信心給打沒了。
於是,即便收攏潰兵,軍勢稍振。
土謝圖汗、車臣汗等人依舊不敢再戰。
連忙請使向吳三桂請罪,想要罷兵求和。
吳三桂見狀也是欣然同意。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整個蒙古草原,暫時恢復平靜了。
而吳三桂以一萬精甲,五千鐵騎,打遍草原無敵手。
使得喀爾喀諸部臣服。
用自己的一萬精銳頂替了歷史上多鐸的一萬八旗兵,掃蕩了草原。
讓滿清能夠暫時解除了漠北蒙古的襲擾,得以動員漠南蒙古的數萬外藩蒙古。
戰報傳來,多爾袞也是大喜過望。
連忙派遣使者前往草原,重賞了吳三桂,並給吳軍有功將士敘功。
做完這一切後,多爾袞要求吳三桂以一萬官甲為核心。
徵集漠南蒙古各部的三萬蒙古騎兵。
組建滿清的蒙古軍團。
自河套地區南下,進攻寧夏,側擊陝甘。
至此在六七月間,滿清一連解決浙東、蒙古兩大戰場後。
除了阿濟格的陝北軍團,多鐸的潼關軍團外。
勒克德渾的江南軍團,吳三桂的蒙古軍團。
也預計在秋季到來之時,投入陝甘戰場。
吳三桂得令後,退兵南下。
在大河之畔,紮下了大營。
隨後下令吳軍在草原上殺牛宰羊,進行休整。
並檄調蒙古諸部前來會師。
準備南下陝甘,為咱大清再次建功立業了。
而在滿清解決了浙東和蒙古戰場。
騰出手來,準備將江南和蒙古兩大軍團投入陝甘戰場之時。
在湖廣之地的大順軍主力,也終於休整、擴充完畢。
可以進行大規模地遠征交戰了。
長沙城外。
一座巨大的營地在湘江河畔坐立。
長矛、火槍、馬騾、大炮,在營內不斷地使用。
「殺!」
「殺!」
「殺!」
一聲聲喊殺聲響起。
無數新兵手握長矛,正在奮力地連續刺殺。
轟轟轟——
砰砰砰——
營地內,除了長矛手外。
火槍手和炮手也在進行訓練。
一名名炮兵將炮彈填塞進炮膛,而後在西洋教官的目光下,點燃了火繩。
一名名槍手將鉛彈裝進小斑鳩銃中,而後對準了靶心,打出了子彈。
除了這些外。
營地之外,還有大批胸甲騎兵正在訓練有素地演習牆式衝鋒。
而在他們的面前。
是一支支由新兵組成的步兵方陣。
正在模擬步兵和騎兵的對抗。
「不要慌,鉛彈上膛!」
方陣之中,一名大順軍官高喊出聲。
新兵們看著滾滾而來的騎兵,整個人頓時顫抖了起來。
甚至還有幾名膽小的新兵直接嚇得脫陣而逃。
面對騎兵大規模衝鋒之時,哪怕是蘇聯紅軍在拍戲時都會感受到恐懼。
出現小規模的騷亂。
而這些大順新兵們,自然也是害怕不已。
可是在軍紀面前,他們的本能將會被嚴格的軍紀所馴化。
咻的一聲,一支箭矢脫弦而出,射殺了一名逃兵。
步兵方陣的指揮官直接開弓射殺了逃兵。
這讓整個方陣,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鴉雀無聲,靜若寒蟬。
「臨陣脫逃者死!」一聲大喝響起。
負責方陣的大順老將威懾道。
而與此同時,眼見方陣內出現逃並。
帶著新兵訓練牆式衝鋒的順軍騎將也是冷笑一聲。
「兒郎們!前面有幾個逃兵,跟我殺啊!」
剎那間,胸甲騎兵們呼嘯而至。
直接把這幾個逃兵踏成了肉泥。
「看看!這就是臨陣逃脫的下場!」
「對上韃子的騎兵,誰要是敢跑,不僅會害死自己,也會害死兄弟們!」
方陣教官振振有詞,指著變成了肉泥的逃兵們道。
在一片片欣欣向榮之中。
長沙城內,兵政府尚書王家柱侃侃而談,向李自成匯報著一年來的各項工作。
「陛下,我大順入湘之時,原有十萬能戰之兵。」
「後亳國公李過,臨侯高一功,帶著五萬大軍自陝北而來。」
「再加上招降了的馬進忠等人。」
「我大順那時候,共計有戰兵十六萬餘。」
「而現在,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
「我大順慘澹經營一年,在湖南、兩廣訓練十五萬新兵有成!」
「現如今,除去亳國公遠征的五萬兵馬。」
「三省之地,我大順共有騎兵四萬餘,步兵二十萬以上,共計二十六萬大軍可以調用了!」
「只待秋收之後,便能大舉……」
經過王家柱的闡述。
大殿之內的大順文武也是一個個地眉開眼笑。
由於李過和高一功的陝甘軍團在陝北和潼關的奮戰。
自阿濟格北返後。
清軍主力已經有一年時間沒有和大順軍主力交戰了。
而利用這一年的時間。
仿造昔日在陝甘半年訓練數萬新兵的壯舉。
大順政權的十五萬新兵訓練有成,可以編入各部之中。
讓老兵帶著他們作戰了。
十五萬新兵,加上留在三省之地的十一萬兵馬。
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
大順這個新興政權已經有二十六萬以上的兵馬可以調用。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
李自成靠著政權的先進程度,經過發展之後。
已經不需要太過於畏懼滿清了。
畢竟滿清的可戰之兵不過區區三十萬。
在幾萬陝甘邊軍反正之後,更是只剩下了二十幾萬戰兵。
大順政權現在的可戰之兵,在數量上已經超過滿清了。
「大軍裝備現在如何?」
聽完王家柱的報告後,李自成詢問總抓軍需、後勤、訓練的澤侯田見秀道。
「陛下,這一年時間。」
「我大順通過繳獲、購買、收繳、製造。」
「二十六萬大軍的裝備基本到位。」
「其中原計劃的六百門西洋制六磅炮,三省之地一共製造了八百六十七門。」
「其中僅廣東一省,便有七百一十三門產出。」
「佛山一地,更是貢獻了三百三十二門。」
「在大炮方面,我軍現在根本不缺。」
「不僅可以滿足大軍野戰之需,還可以騰出數量裝在城池和戰船上。」
「而攻城所需的重型紅衣炮。」
「我大順不惜重金,從香山澳以及西洋共計購買了一百二十三門十八磅紅衣炮。」
「六十三門二十四磅紅衣炮。」
「更有英夷為貪圖錢財,將夷人戰船上的海用之炮卸下,賣給了朝廷。」
「現在,朝廷共計有大小紅衣炮上千門,絲毫不缺火炮。」
田見秀侃侃而談,先是道出了順軍大炮情況了。
「嗯……!」李自成聞言點了點頭。
昔日孫元化在登萊編練新軍,讓孔有德等人的部隊接收西洋大炮並在西洋教官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結果這幫人的炮兵,直接助滿清登頂了東亞第一。
其實孫元化這個登萊巡撫手中才多少資源?
他能購買多少大炮?訓練多少炮手?
大清的炮兵能夠竊據天下第一。
這只是大明拉胯,以及大順沒有時間去改善自己的炮兵而已。
而今,李自成在火炮上砸下了大批錢糧。
結果僅僅是佛山之地,一年時間便產出了三百門以上的紅衣炮。
更有大批西洋教官受聘為大順炮手訓練。
現在坐擁紅衣炮上千門,並且經過西洋教官一年訓練的大順炮兵。
雖然在炮手素質上還弱於滿清的烏真超哈。
可大順軍在炮兵數量上已經不落入下風了。
東亞第一炮兵的名頭該換人了。
「除了大炮外,三省之地,還製造中小型火炮四千餘門。」
「大斑鳩銃八千餘號,小斑鳩及各式鳥槍逾八萬杆。」
「這些火器,十之七八皆出於粵東一省。」
「在火器方面,我軍根本不缺,而且還有大批存余。」
田見秀繼續開口,報告了大順軍的火器情況。
得益於去年秋收的兩千萬錢糧。
在經費充足的前提下,廣東之地的軍工爆發出了驚人的產量。
從紅衣炮到佛郎機炮、虎蹲炮、大小斑鳩銃。
大小火器,皆可滿足二十餘萬大順軍所需,還能夠有所結餘。
特別是佛山之地,這個火器之鄉,幾乎貢獻了大順軍一半的火器。
幾乎有一種鋼鐵唐山的趨勢。
「廣東之地,乃朕的福地啊!」李自成聞言也是感慨了一聲。
若是沒拿下廣東,那麼靠著湖南。
或許大順軍不會缺錢糧。
可是在火器方面,只怕根本不可能武裝二十餘萬大順軍啊!
這也是晉王李定國心心念念想要東西並舉,會師五羊的原因。
而他最終還是沒能拿下廣東,轉而去偷了大哥的雲南。
而現在,不同於李定國的止步新會。
也不同吳三桂這個老糊塗的瞻前顧後。
大順政權以雷霆之勢掃蕩了廣東,繼而獲取了這個全天下火器能力最強的省份。
在火器方面,順利地完成了對滿清的反超。
這也是大順相比於西營、吳周要強的地方。
西營分裂,孫可望想要取湖廣,李定國想要取廣東。
最終二人皆失敗,並在雲貴開戰。
吳三桂雖然統籌孫延齡、祖澤清、鄭經等人成功地逼迫尚之信易幟。
成功地將兩廣之地變成了名義上的抗清基地。
可他瞻前顧後,毫無魄力。
既沒有像孫可望強勢整合王祥、袁濤、武大定、馬進忠、張光翠、王進才等人一樣。
將孫延齡、祖澤清、馬雄等人徹底化為自己的部下。
也沒有採取馬寶的建議,趁熱打鐵,覆滅尚藩。
奪取兩廣核心的廣州之地,為自己所用。
結果兩廣,特別是廣東的財富和軍工,根本就沒給吳藩帶來什麼價值。
而大順對比因分裂而兩戰不成的大順,因糊塗而借兩廣之力不成的吳周。
已經整合兩廣成功的大順政權。
擁有了幾乎無窮無盡的火器資源。
「除了火器,大軍所需要的長矛、刀劍等武器現在也已經盡數造出,並發放到了新兵的手中。」
「而大軍所需要之盔甲,現在還稍顯不足。」
「但再有兩三個月,三省之地的各處工坊,必能讓全軍的甲冑配置齊全。」
「只是火器、盔甲、長矛、刀劍,我軍皆足可滿足需要。」
「但在戰馬上,無論是湖南還是兩廣,都不產戰馬。」
「從雲貴和北方走私而來的戰馬。」
「對於朝廷二十萬數量級的大軍而來,實在是杯水車薪。」
「雖然陛下在三省之地,推行馬政,設置了大批馬場,用來培養戰馬。」
「可是等這批戰馬長成,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
「未來的兩年,我軍的騎兵,除了繳獲以及少量的走私外。」
「根本沒有其他穩定的戰馬來源了!」
田見秀緩緩開口,將自己主持的軍備工作做出了一個總結。
火器有廣東。
長矛、刀劍這種東西更是不容愁。
隨便找個工匠,一打就是一把。
盔甲雖然艱難。
但大順政權有足夠的錢糧。
把銀子和糧食砸下去,提升提升工匠們的積極性。
咬咬牙,集三省之地,也能勉勉強強給辦了。
可是戰馬這種東西,沒有產馬地。
李自成除了少量走私外。
他就算有再多的銀子也得從零開始準備。
一桿長矛,工匠們三下五除二就能打造而出。
盔甲和大炮,搗鼓個幾個月也絕對出來了。
可一匹戰馬從培養到上陣,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大順軍現在才休整了一年。
就算李自成在三省之地,設置了大批馬場。
最新的一批戰馬也得兩年後才能上陣。
也就是說,大順軍的騎兵現在如果沒打出大勝仗,繳獲成千上萬的馬騾。
那麼基本上將得不到補充,越打越少。
不過這種情況李自成也早有預料。
三省之地,沒有戰馬來源。
可他手上卻已經有了這麼多兵了。
一年的慘澹經營,訓練出了十五萬新兵。
此時此刻,正是二十萬順軍大舉之時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