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讀者追捧

  雖說明代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發韌時代,但明人所寫小說的題材種類卻十分局限。

  在王文龍來到大明之前,除「時事小說」外,明代該有的小說類型就已經全部出現,所謂時事小說,如:寫遼東局勢的《遼東傳》、寫魏忠賢倒台過程的《警世陰陽夢》,其實也只是講史演義的一種,不過是所講的內容從古代歷史變成了當下所發生的事件罷了。

  如果加上李國仙的《甄嬛傳》,王文龍來到大明後已經開創了武俠、偵探、冒險、宮斗、民俗等一大批的小說流派,比他來之前已存在的流派還多。看這些小說,多半還和古典小說有脫胎關係,直到《林之洋漂流記》,直接將後世網文成熟的種田文套路給搬了出來,放在明朝人眼中,這簡直是另開一乾坤。

  《林之洋漂流記》在民間迅速火熱起來,研究此書的作者們也馬上入場。

  《林之洋漂流記》的代入感極強,爽感拉滿,而且十分套路化,在專業作者眼中不只好看、更是好學。《蘇州旬報》連載到第三期,市面上就已經出現類似套路的種田文。

  林之洋在海島上種田,其他的主角完全可以到西南的大山、西北的戈壁、東北的雪原中重複林之洋的操作。許多底層的小寫手都感謝王文龍給他們指了一條可以吃飯的路。

  此時江南本來就有出海冒險的風潮,《林之洋漂流記》很快就被商人們追捧,甚至許多海船上都多帶了一小包的作物種子,不少出海的商人都幻想自己能夠成為林之洋,飄到某海島上開啟自己的鴻圖霸業。更有許多人因為此書燃起了航海的熱情。

  時人記載:「《漂流記》刊載三月後,江南海圖銷量為之大增,有宋時之海圖謬誤頗多而無人問津,此時因海圖大缺亦為商民追捧。書船往來織里販賣海運書籍者,不絕於水道,有書船未到港海圖即售罄之事。」

  不光是把滿懷夢想的普通人喜愛《林之洋漂流記》,即使飽學之士也競相追逐此書,這書的情節相比於此時的其他小說實在太爽了,連焦竑都成為追更讀者,焦老爺子在報紙上大誇此書:「《漂流記》給人一夜好夢,使人忘憂也!」

  《林之洋漂流記》能如此火爆,除了爽文實在太吸引人之外,背後還有一個推手,就是龍洋開海公司。

  隨著小說的大火,海貿題材也被炒熱,開海公司的股票再次上漲。鄒義現在已經度過經營公司的新手期,炒股炒的飛起,他在京城得知消息樂不可支。

  公司的船隻還沒下水呢,股票就又漲了,這活可太好幹了。

  鄒義立刻吩咐王喜在江南幫助傳播《林之洋漂流記》,這本小說簡直是股票的炒作器,王喜立刻去找王文龍授權,之後便找了幾家江南的小報讓他們全版印刷《林之洋漂流記》,並由開海公司出錢為小說創作插圖。

  小報的銷售額抵不上印刷成本都沒關係,在京城飛漲的股票很快就能把利潤給拉回來。

  任何轉向商業航運為主的地區都是冒險小說創作的溫床:

  阿拉伯人百多年前控制了紅海的航運權,於是催生了《一千零一夜》,裡頭無論是《辛巴達歷險記》還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全都是典型的冒險作品。至於歐洲,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進入了騎士小說的興盛階段,騎士小說主要的內容就是主角征戰、奪得財寶、懲惡揚善獲得美女青睞,妥妥的冒險故事劇情。

  伴隨著王文龍的到來,本時空的大明已經有了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徵兆,《林之洋漂流記》的出現正當其時。

  而且無論是激進的民黨成員,還是保守的儒家派別,都對此書的流行抱樂觀態度。

  民黨看見的是林之洋利用各種科學技術創造美好生活,熟悉考古的人更是發現林之洋所用的工具先後經歷了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中期林之洋在附近海島上發現了鐵礦)的變化,以為這乃是對應著人類社會的技術之變化,提出林之洋經歷的過程就是一次人類技術演進史。

  而老儒生看見的則是林之洋「宏德而有人君之態」,他也因此被島民推舉成為領袖,給推舉他的島民帶來了美好生活,這不就是堯舜禪讓的故事翻版?

  甚至還真有心學門徒將林之洋比為堯舜,心學講究的本來就是通過刻苦修煉「人皆可成堯舜」,林之洋這個爽文男主直接被當成了道德楷模、人君典範。

  王文龍寫《林之洋漂流記》時完全是想將之塑造成一本快餐讀物,沒想到因為太符合時代需求,此書居然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許多人將林之洋當做是自己的偶像,一時間甚至有人聲稱此書當為「大明第一說部」。

  當然,這效果也就持續不到十年,畢竟《林之洋漂流記》雖然好看,但本質上也不過是一本通俗小說,其情節內涵並不能和《水滸傳》《三國演義》比。幾十年後,當類似題材的通俗文學充斥市場的時候,人們再看此書甚至覺得這小說的情節設置太過拖沓,不夠爽。

  但這些都是後話,此時的讀者對此書又愛又恨,爽是確實爽,但王文龍的情節推進實在太慢了,林之洋做個陶器都能寫上五章,這速度,他得什麼時候才能當上群島霸主呀?

  被讀者們在心中催更的王文龍對於自己的更新一事倒是並不在意,《林之洋漂流記》的更新,基本不費什麼腦子,王文龍寫的賊快,只是用空閒時間敷衍即可。

  王文龍天天悠遊自在的待在南京的宅子裡陪老婆和孩子,只是偶爾出門和朋友相聚。

  這天身為南京戶部郎中的曹學佺帶著自己的小女兒上門拜訪。

  明初規定官員出外做官任期的三年之內不允許帶家屬隨行,這是為了避免官員的家屬在地方吃拿卡要,為當地百姓帶來負擔。

  但是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定,到了後期基本就沒人遵守,最先違反這規定的是武將,伴隨大明衛所兵戰鬥力下降,武將想要打靠譜的戰爭就必須用營兵,營兵常是兵為將有,一隊之中多的是武將自己的親戚故舊,如果不允許帶親戚上任,武將在軍中連個傳話的人都沒有。

  武將這邊風氣一開,文觀自然也就追趕而上,到如今文官上任之時攜帶的家人數量動輒幾十上百,話本小說里官員家裡的夫人小姐也是動不動就住在後衙之中,朝廷對此早就睜一眼閉一眼,百姓更是不以為意,不讀律法的人根本不知道大明有不允許官員上任之時攜帶家眷這一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