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渡海孔子

  張子明也不是沒做過調查的,主動說道:「我也找人問過,做書坊又分兩種,一種是只顧油印簡書的,第二種則是培養刻工畫工,可以印海圖和繡像的,我們的書坊不大,只印簡書即可。」

  王文龍思索一番卻建議說:「我看還是培養一些會製圖的工匠來的好,只印簡書在台灣島上完全沒有成本優勢,只能賣給附近的讀書人,而今這島上的讀書人怕連一千百個也難找,便是有一千個那也養不活一家書坊。」

  隨著王文龍發明蠟版油印技術,這年代的印刷術水平實際上已經推進到了前世歷史中類似於清朝末年的水準,在這種水平之下只會印字和可以刻字刻圖的印刷作坊其實分成了兩類。

  印刷文字直接使用現成的蠟版活字就行,幾乎沒有學習成本,但想要印刷圖畫,就必須要加大投入。

  東藩書院的印刷作坊若想自負盈虧,光靠印文字的四書五經真沒什麼作用,台灣島上的移民雖然有些購買力,但沒事做誰會買那麼多本四書五經放家裡備著?而台灣島上的印刷成本肯定比福建高,想要賣回福建去也沒戲。

  如此東藩書院的印刷作坊有效的覆蓋人口恐怕不可能超過萬人。

  但若是能夠印圖畫,特別是海圖,台灣島上往來的商人都能成為極佳的購買者,更何況天文海圖這種東西在大明多少是有些犯禁的,但台灣島上就沒人能抓了,島上的印刷作坊完全可以將之做成自己的壟斷生意。

  聽了王文龍一番分析,張子明也是連連點頭,但他很快又遺憾說道:「能印海圖最好,可我們哪裡去找能夠刻地圖的工匠?台灣的刻工那都是大陸上找不到飯吃的,能夠刻幾個字就不得了了。」

  陳耀漳也是苦笑:「台灣島終究是偏僻所在,我復回福建時,想要找幾個先生到島上來刻字他們都不願意來,給三倍工錢都不夠。」

  這幾人狂吐苦水,王文龍漸漸也聽明白了,張子明找他提建議是假,目的其實是想要托他找幾個刻字工匠。

  王文龍笑著說道:「我回福州可以幫你們找尋一些好的字模來,有了字模,找些普通工匠修修補補也就可以印起書來了。至於海圖的印刷,那樣的好工人我也沒法給台灣弄啊,我回去再想想其他辦法。」

  「那可太感謝先生幫忙了,」廖文遠舉杯道:「我替島上學子敬先生。」

  王文龍則是想著自己是不是該研究一下圖片印刷技術了,主要讓他感興趣的是地圖,如果海洋地圖可以在大明廣泛傳播,對於出海的商人將有極大幫助,而刻版技術想要表現高清的地圖成本實在太高了,這在歷史上也是影響中國製圖學發展的一個原因。

  隨著蠟版活字印刷技術的普及,現在福建大量的刻書作坊都開始使用活字板,王文龍的油墨和蠟紙生意也是越做越紅火,和他有合作的作坊實在太多,王文龍都不用自己出面,只要讓管著油墨和蠟紙生產的王金貴去說一聲,弄到一套人家廢舊的活字板還是輕輕鬆鬆。

  王文龍答應了張子明會將活字送來,他在台灣的事情也完成了,於是趁著夏半年還沒過去,準備動身返回福建。

  此時李旦坐鎮在大員崗還不能離開,而李國助早已經回到泉州去處理事情,不過王文龍也不需要自己找船,在打狗港經營海貿的李新將王文龍接到家中接待兩日,辦好了一艘堅固的大海船,船中裝上台大族以及海商這些日子裡贈送給王文龍的禮物,滿滿當當的出海。

  一路上無風無浪,頗為平靜的回到福州。

  王文龍在船上就開始思索改進油墨印刷技術。

  與蠟版印刷術同時期出現的製圖印刷術有兩條路徑:石板法和銅板法。

  兩條路徑的基本思路都是改刻畫為作畫。

  石板法是用一種特殊的顏料直接在平整的石板上作畫,之後用化學品將這些顏料固化,被顏料繪畫過的地方在石板上就會稍微凸起,這種顏料是親油疏水的,之後將整塊石板進入清水之中吸足水份,擦乾水漬,塗上油墨,再擦乾油墨。凸起的地方就親油會有油墨殘留,而吸滿水的石頭油墨無法附著,此時把印刷紙覆蓋上石板,就能將顏料所畫的圖案轉印下來。

  至於銅板法,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種會腐蝕銅板的顏料去畫銅板,將顏料洗去之後,繪畫過的地方會凹下去。

  這兩種方法都只需要用筆畫過就能製成刻版,當然是比一刀一鑿費勁的去刻木頭方便多了,而且也能比雕刻出來的圖畫紋樣更加細緻。

  銅版畫的原料在台灣島上很難弄到,但是石板只需要製造顏料即可,相應的配方雖然複雜,但是所用的東西島上都有,王文思索一番,還是選擇了石板印刷術。

  原歷史上清末率先引進的繪圖印刷技術就是石板印刷,大名鼎鼎的《點石齋畫報》就是用石板印刷法才能傳下那麼多精美的圖畫的。這種技術的確比較適合中國的生產條件。

  不過想要把這技術推廣還需要一樣可以讓世人認識到石板畫好處的出版物。

  思索再三,王文龍決定畫一張亞洲海圖,這東西在台灣島上發賣肯定有市場。

  思索歸思索,張子明交代的事情,王文龍也不能怠慢了,在福州的碼頭下船後,王文龍休息了一天便找來王金貴,讓他在福州找三套質量好的木活字,順便包一條船,在船里裝上活字之外還要塞滿蠟紙和油墨,送到打狗港去。

  想到之前離開東藩書院時張子明說過書院中的孔廟還缺一幅孔子像,王文龍又寫信去托曾鯨做了一副孔子傳道圖,放在船上一起帶去。

  這一船物資包括船費都是王文龍自己出錢,就當投資台灣的文教事業了。

  一大堆東西準備了半個月才出海,王文龍沒想到的是他從台灣返回福建一路上無風無浪,但這次運送印刷物資的船隻前往台灣的路上卻正好遭遇了颱風。

  小船被颱風卷的偏離航線,直接在海峽上漂泊了十天,風起之時,日月無光,想要看天象辨別方向都不可能,船上的水手只以為自己肯定喪命,無可奈何之時,什麼能拜的東西都請出來了,水手們直接把曾鯨所畫的那幅孔子像供在船艏,第十天雲開霧散,大家驚訝發現船居然被颱風卷到了打狗港的附近,船上人雖然受了驚嚇,但是沒有絲毫損傷。

  甚至滿船的貨物也沒有什麼受損,僅僅只是船上裝載的油墨因為顛簸和受潮有些許變色而已。

  此事在打狗港傳開之後眾人皆以為驚奇,更是將這幅孔子像奉為聖物,許多原本還不想送孩子讀書的人家聽聞這事情都將孩子送到東藩書院去讀書,書院轉過年來的學生直接突破了五百。而那副被雨打風吹之後的孔子像更是直接被奉為「渡海聖人像」,成為台灣島上儒生的一件聖物。

  那一船變質油墨也沒被浪費,張子明最初出於捨不得依舊拿那油墨印書,由於油墨變質所印出來的字跡從原本的黑色轉成一種略帶棕色的顏色,這種顏色化學顏料出現之前的時代就算人工想要仿造都造不出來。

  張子明將這一批《論語》當做禮物四處贈送,基本上台灣島上稍有名望的人家都收到了一本,王文龍家裡更是直接收到了十多本。

  收到這一批用棕色油墨印刷《論語》的台灣島上勢力,後來紛紛成長成大海商和大世家,更是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海外去,而這一批無法仿造的《論語》後來被稱為「渡海本」或「建陽變色本」,也成為這些海上家族的傳家寶。

  因為背後的故事和對海上豪門的崇拜,這一批「建陽變色本」直接成為了海商家族身份的象徵,特別是儒教所及的地方甚至將之奉為聖物,百多年後一套傳承有序的真本價值連城,而王文龍後人捐出兩套,直接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被列入限制出境的文物名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