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語文》教材

  司馬光他老人家在馮夢龍的設定中也成了個鍊氣高手。

  《三遂平妖傳》中司馬光的養氣功夫天賦異稟:七歲之時鄰家孩兒掉進水缸,司馬光當時已初窺養氣門徑,用丹田氣大呼一聲,直接將水缸震的炸裂,救出了同伴,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讚。

  連帶王安石、蘇軾等同時期一大堆名人也陸續登場,且個個在江湖上有一號。

  本書的人物設定基本上是官職越高武功就越高,像文彥博,王安石這種級別都是高來高去的,把笏板一豎便能直接當做法器戰鬥的宗家一流。

  馮夢龍的這一套改編讓王文龍看的樂不可支,而且讓王文龍不禁想到了前世小時候看的武俠電視劇。

  王文龍記得他前世看電視,有一段時間的明朝武俠劇很喜歡寫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在這種電視劇中從魏忠賢到東林黨經常是人人都會武功,而且官職越大,武功就越高。

  魏忠賢是天下一流高手自不必說,而葉向高、方從哲、黃尊素等人明明是讀書人,莫名其妙雙手對地上一拍也能拍出一連串炸點。經常是衝突激烈之時,一個文官一個太監飛起來對打,然後打到一半皇帝也飛出來了——原來天啟皇帝也會武功!

  扯淡歸扯淡,但別說,這種扯淡劇情還真挺帶感。

  就在馮夢龍的《三遂平妖傳》開始連載之際,王文龍也帶著妻子沈宜修、李國仙,兒子阿難,坐上李國助的海船一起返回福建。

  西班牙造船師胡安·納瓦羅跟著他們一起南下,此君原本不願意離開浙江軍隊去台灣辦廠。

  胡安十分羨慕卜歐明,卜歐明雖然只是個百總但手下可也管著上百人的編制,要知道這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遠東安汶島總部常備守軍也才不到六百人,能夠領導上百人部隊的軍官都是貴族了。能有機會在大明的軍隊裡頭當上一個軍事貴族,相比之下胡安根本不稀得去當個工廠主。

  還是沈有容許諾他可以保留軍職,並且只要把台灣的造船廠建起來生產船隻供給到浙江,沈有容就為他升官。胡安·納瓦羅這才勉為其難的同意去往台灣。

  眾人坐海船從蘇州南下,取道進入福州港。

  在福州老家休息幾天,不久便收到了李旦也將要去台灣的消息。

  把兩個妻子以及兒子留在福州,王文龍跟著李國助的船隊出航,帶著胡安·納瓦羅,加上李家回泉州搜羅來的管理人材和一些造船工匠,一同前往台灣島和李旦匯合。

  而與此同時,使用著王文龍教材的衡山書齋,也終於把拼音的章節教完了。

  夏日炎炎,朱阿貴手中提著禮物,一路詢問,走進了衡山書齋。

  朱阿貴是常州大戶彭家的奴僕。

  大明開國之初,對於官紳豢養家奴做了非常多限制,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這些限制已經成了一紙空文。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大戶人家漸漸奴婢成群。

  這些奴婢也不全是被迫賣身為奴的,就像常州大戶彭家占有常州上千畝土地,在常州金壇縣郊外往往整個整個村子的土地都歸在彭家名下。

  這些村子之中早個百十年還有不少自耕農守著小塊土地過活,但自耕農的抗風險能力太弱了,遇到災荒之年,往往是為了湊齊來年耕種所需的種子,或是為了得到口糧度過荒年,他們就只能向彭家借貸。

  找彭家借錢容易,但一旦還不起錢,他們就只能被收為彭家的奴僕。

  被彭家收作奴僕的自耕農可以少還一些高利貸,對於那些還不上錢的農民來說,這種行為甚至被稱作是善舉。

  而彭家做此事也十分熱衷,整村的農民都成為他家的奴隸,彭家就能將村子的地產和人口全控制在手裡,再也不怕這些農民翻了天。

  金壇縣外的一個個村子通過這樣一番途徑才能成為受彭家穩定控制、可以連奴隸帶土地一起傳輩的財產。

  朱阿貴的父親那一輩就已經是彭家的奴僕了,而且朱阿貴的父親非常會來事,讓朱阿貴在小時候就被運作到了彭家小少爺身邊當作長班。

  彭家小少爺從小讀書,雖然考不上秀才,但捐了個監生之後也自命為生員一流,並且經常和東林書院裡頭的士人們交遊。

  前陣子民黨在南京成立衡山書齋,彭少爺也和東林黨的一些生員們一道前來南京觀禮,聽說這衡山書齋可以收白丁的子弟讀書而且不要什麼錢財,彭少爺受朋友邀請,便讓朱阿貴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書齋里來讀書。

  少爺發話了,作為從小陪伴的長班,朱阿貴哪裡會有意見?為了把事情辦得漂亮,朱阿貴專門回家挑選了自己最為聰明伶俐的三兒子送到南京。

  那時朱阿貴的老婆還不願意,表示他們本來就是彭家的奴僕,就算學會讀書寫字又有什麼用?還不如把最為聰明伶俐的三兒子朱紹基留在常州,預備著未來伺候彭少爺的孩子。

  而朱阿貴當時便大罵自家老婆見識短,朱紹基學會什麼不重要,少爺竟然發了話,自家便要忠實的做去,未來讓少爺知道了自己對他這殷勤的態度,少爺才能給他們朱家一點好臉色。

  其實朱阿貴對於這不收錢的民黨書齋能不能教會三兒子讀書寫字也不抱什麼期望。

  他們這一家本就是不識字的,雖然朱阿貴的錢財也足以將兒子送去私塾里讀兩天書,但就像之前他老婆所說,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彭家的奴僕,三兒子即使學會了讀書又有什麼作用?

  此時朱阿貴手中拎著一個食盒,這是專程從家裡帶來給朱紹基補充營養的菜品,另一手則挾著兩匹絲絹,那是準備送給書齋中先生的禮物,朱阿貴就緩緩的走到了衡山書齋的宿舍前。

  他見身邊有三三兩兩的學子走過,這些人雖然不少都穿著粗布衣服,但是討論熱烈、臉上帶笑,並不像朱阿貴印象中木訥的工匠模樣,反而更像是他跟著少爺一起出入書院文會之時見到的讀書人那種自如灑脫的樣子。

  雖然心中對於自己兒子這一個月能不能學到東西並不抱什麼想法,但看著身邊三三兩兩走過的學子,朱阿貴不禁也生出了一絲希望。說不定自己的兒子在這書齋之中讀了書以後,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灑脫和體面。

  朱阿貴叫住兩個一邊討論一邊走過眼前的孩子,這兩個孩子才十歲出頭,穿著的也是粗布衣服,大概就是書齋中所謂工農的子弟,未來也是不會去考科舉的。可是朱阿貴面對上這兩人時卻還是不自覺的拿出了面對讀書老爺的態度。

  朱阿貴屈著膝弓著腰,臉上帶著諂媚的笑容:

  「勞駕請問,這兩位小老爺可認得一個書齋里的學生朱紹基,他是常州人。」

  一個學生聞言詢問:「老丈是?」

  「我是朱紹基他爹。」

  那學生聞言臉上立刻顯出親切的笑容,「原來是伯父,朱紹基和我是同一宿舍的,他此刻多半就在宿舍中溫書呢。」

  朱阿貴聞言皺眉:「大白天不同著大夥一塊出來玩,窩在宿舍里讀什麼書啊?」

  他在送兒子來南京讀書時就跟朱紹基說過,送他來這衡山書齋不只是為他讀書,而是給他一條出路:

  一來讓他在彭少爺那裡留個印象,二來讓他也得趁這機會交好書齋中那些讀書老爺。

  至於讀不讀書,並不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