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拾殘局二

  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拾殘局二

  「王爺,大軍還有一戰之力。👌🐲 ➅❾𝔰卄ùЖ.匚𝕆爪 😳☯」劉玄初說道「這一戰僅僅是兩敗具傷,憑藉著瀘州衛城,未必不能守上數月,李定國必然會退兵的。」

  瀘州衛城,乃是明代瀘州衛的駐地。

  所以,這一座城池,從本質上來說,乃是一個軍事機構。不管是從他的選址上,還是建造上,無不是為了軍事服務。

  而今吳三桂出兵以來,也加以修繕。所以這瀘州衛城,雖然不能是堅不可摧,但也絕非能輕易攻下的地方。

  只是劉玄初並不如方光琛那麼懂吳三桂的心思。

  方光琛說道「外無可援之兵,內無可守之城,而今大軍士氣受挫。而夏軍正氣勢如虹,當敵鋒於正銳,並不是明智之舉,而且一旦瀘州衛城被圍。如果朝廷派援軍入川該怎麼辦?」

  「王爺不在成都?誰能頂得住朝廷的壓力。」

  此言一出,劉玄初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吳三桂微微捻須,說道「而今的局面,我也不想,但是我吳家就這一點家底,卻不能與李定國拼了,否則勝了還好,不勝,四川未必為我所有了。」

  吳三桂所言的四川不能為他所有,並不是說,四川一定會被夏軍攻占,如果吳三桂本部實力削弱了,或許清軍就將手伸進四川之中了,到時候,四川一樣不是吳三桂的。

  甚至即便一場大勝,如果是慘勝的話,這樣的局面未必不會發生。🐝ൠ  😝🌷

  之前的損失已經讓吳三桂心疼的咬牙切齒了。決計不能再損失了,對吳三桂來說,保存實力,要比一場大勝更重要,而今他也感受到李定國的實力如何,知道即便是想大勝李定國,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而這代價,吳三桂恰恰不想付出。

  「如果李定國步步緊逼當如何?」劉玄初說道「我們總不能一退再退吧。」

  吳三桂說道「剛剛得到的消息,朝廷在朝鮮大勝

  一場,而今南朝在一心要派兵解朝鮮危局。我估計張軒不會在四川大打的。」

  劉玄初說道「正因為如此,李定國拖不下去。」

  吳三桂的聲音有一點發冷,說道「不在四川大打的前提,是我們在四川有重兵,否則的話,張軒未必不會選擇四川,畢竟朝鮮比起四川,又算得了什麼?」

  朝鮮再怎麼重要,對於夏朝來說,就是海外一塊飛地。即便是丟了又怎麼樣?

  但是四川卻不一樣。

  如果夏朝能打下四川,吳頭楚腰蜀尾就俱全了,再加上四川的鹽業,還能從西邊採購馬匹,不管是從戰略地位上,還是從經濟利益上。都比朝鮮重要了不知道多少。

  吳三桂自忖,如果他在張軒這個位置上,發現四川有機會。他寧肯放棄朝鮮,也要先下四川。而且張軒未必不想兩翼齊張。

  當然了,這也是吳三桂所想,他不在張軒的位置上,不知道張軒手頭,是如何的捉襟見肘。💛🐙 6❾Ş𝔥Ữˣ.Ćό𝐌 ♖😺當然了,他也想不到,畢竟為了支撐軍費,吳三桂對四川百姓,可沒有善待過,他也想不到,張軒在財政上如此保守。

  他在張軒的位置上,如果放開手腳,想要收刮出足夠的財政收入,並不覺得有什麼為難之處。

  劉玄初也聽出了吳三桂心中的不耐煩之意,自然不敢不說了。

  「在我想來,也不用擔心,李定國步步緊逼。」方光琛說道「這裡地勢起伏不定,並不利於大隊騎兵作戰,一旦到了成都平原之上,我軍鐵騎也能讓李定國寸步難行。」

  劉玄初開口說道「是屬下淺薄了。只是我們退到什麼地方?」

  吳三桂說道「先到江邊吧。」

  在吳三桂主持之下,清軍棄了瀘州衛城,向

  北撤離。

  只是一來夏軍上一次大戰損失非輕,再加上吳三桂麾下的騎兵不少,追得緊恐怕被反咬一口,故而咬得不緊,主力的決戰再也沒有了,雙方大隊人馬相距數十里,一個退,一個進,都向北方而去。

  即便是來到長江邊上,吳三桂也不是多放心的。 他不得不考慮夏軍的水師優勢。

  如果重慶方面的水師截斷了長江,吳三桂所部數萬大軍就不好辦了。故而吳三桂僅僅停留了一日,就退過長江,進入瀘州城中,才算是穩住陣勢了。

  而李定國步步緊逼之餘,也派出小股人馬收復各地城池,土司。

  吳三桂能退,但是各路土司卻不能退,他們的家業都在這裡,如果能放棄,見吳三桂一走,這些土司紛紛來拜見李定國,投靠了大夏。李定國來者不咎,大加安撫,然後讓他們供應大軍糧草。

  當然了,這些土司沒有幾個是富有的,憑藉他們的糧食供應大軍,即便是將他們全部逼反,也未必夠大軍所需的。

  除此之外,夏軍還占領了合江,納溪,江安,並占領敘州府長江以南的興文,長寧,珙縣等地,想來敘州府長江以南其他地方,也逃不出去。雖然楊景新而今已經不是軍中之人了,但是依然以楊展的名義招攬百姓士紳。

  很多地方都不用打,只要亮出楊展的名頭,他們都開城投降了。

  這一帶本來就是楊展的老巢,楊展歷次大戰,護衛生民百餘萬之多,這些人都念楊展的舊情。如果在大勝之前,這分舊情算不了什麼,但是清軍大敗之後,這些紛紛歸附。

  歸附之後,也從這些地方弄來一些糧草。

  這也是一個糧草來源。

  剩下的一個糧草來源就是重慶了。

  得到瀘州大捷之後,賀虎頭一邊向南京報捷,一邊派兵西進,水陸並進之下

  ,長江以南的土司,縣城紛紛歸附。如此一來重慶與合江,江安等縣,都連成一氣了。

  並將好些糧草從重慶運到了李定國大營之中。

  如此一來大軍的糧草危機,就解決了。

  更重要的是運輸手段的改變,讓支撐大軍的消耗,減少了不知道有多少,如此一來四川大軍雖然消耗比較多,但是朝廷未必不能支撐了,甚至說起來,比這些大軍駐守雲貴消耗還少一點。

  再加上瀘州與敘州府長江以南好幾個縣,地勢也很平坦,糧食產出並不少。只要休養一兩年,估計單單靠這幾個縣,就能解決不少糧食問題,對軍隊長期駐紮四川之內,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以防萬一,李定國一邊穩定住長江以南的地區,就將心思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了。

  就是鹽。

  吳三桂賴以與夏朝交易之中,最大宗的貨物,就是鹽與馬。

  馬一般從西北而來,一時間李定國也接觸不到,太遠了一點,但是鹽卻是李定國能夠夠得著的東西。

  四川的鹽場自然是以自貢為最大。而自貢就長江以北不遠處,如果李定國能打過長江,自貢自然能到手,但是吳三桂決計不會退讓了,自貢代表是真金白銀,決計不會輕易讓出的。

  不過,四川並非除卻自貢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鹽場了。

  只是夏軍在四川境內,僅僅占了一個重慶,還類似於孤城,清軍就在城外不遠處。即便是重慶轄地之內有產鹽的地方,也只能放著,不能開採。而今瀘州大捷之後,這樣的局面就改變了。

  李定國雖然打不起什麼打仗了,但是修飾一下兩邊控制線,將幾個鹽場加強護衛,大力開採,卻是可以的。如果能開闢出新的鹽場就更好了。 雖然或許一時間不可能代替自貢鹽的位置。但是也可以為朝廷帶來財源。用於四川境內的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