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弄明白這裡面的算計,不由的一陣頭疼。→
軍隊之中,各路派系林立,不過張軒的嫡系居多,能夠掌控局面,換句話說,也是外系將領的存在,讓張軒的嫡系將領保持相對團結。而眼前姚啟聖,與張質兩人都是張軒的嫡系。
在權力誘惑之下,就已經開始暗中爭鬥了。
讓他不知道該做些是好? 🄲
阻止是無法阻止的。
張質所做所為,或許是有私心的,但是也是因為張軒這一段時間做得有些太過了。讓戶部職權膨脹,幾乎天下稅收都入戶部。已經影響到了朝中權力平衡,就如同北宋前期。
當時朝廷歲入都入三司,所以丞相與三司使之間,就矛盾重重。
畢竟作為是首輔大員,文官第一人,在財政事務之上,沒有發言權,這是張質萬萬不能容忍。用現代的話,就是這工作還怎麼展開啊?
但是姚啟聖,他作為戶部尚書,他不能不為本部門爭奪利益,總不能天上掉餡餅卻不要吧。只要張軒給戶部加擔子,他就敢吃下來,越吃越大,就成了而今的樣子。
而戶部要做這麼多事情,不能不攬權。如果沒有鐵腕的話,張軒分派下來的事情,怎麼能執行下去?
誰也不肯退步,就成為而今的摸樣。
張軒一時間也找不到切入點,只能先放放看看姚啟聖是怎麼應對。
不過一日,姚啟聖就來見張軒了。
「先前首輔所言極是。」姚啟聖說道「戶部事務繁忙與大學士之職不能兼顧。自然要分開,只是有一件事情,也是當務之急。就是戶部權大。已經影響朝中平衡。天下諸般稅入,皆入戶部,戶口之藉,轉運調用,朝廷開支,預算決算,如此等等,戶部當天下之半,實在非其所宜。」
張軒說道「此事,姚卿有什麼想法?」
在明代的時候,戶部雖然是賦稅所在,但是並非所有財政收
入都是入戶部的。就好像運河上好幾個關卡,是隸屬工部的。還有各地一些贓款罰銀,是走刑部的,兵部還有馬政收入,等等。
所以說,財政大頭是在戶部,但戶部不能盡攬天下之財。
只是張軒覺得這樣不對,他有意將各部收入,全部掛在戶部之下,而各部的辦公開支,全部由戶部撥款。再加上為了支付前線開支的種種改革,就造成了而今,戶部獨大於六部的局面。
姚啟聖說道「臣請分拆六部。六部自周以來,傳承已久。然而如今事務繁多,非六部可以容納,故以臣之見,莫不在內閣設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總理各部事務。首輔總覽朝政。」
「各部分拆,有事則設,無事則廢。理清上下。庶可無患。」
張軒一聽,不得不承認,他選出來的大臣,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看看姚啟聖這拆招。
張質是想讓去除姚啟聖戶部尚書一職。☜💥 ➅9ѕⒽ𝐮𝓧.𝒸oM 🍓🐧但是姚啟聖轉手,將戶部尚書這個官職,變成了歷史。
張軒想來,即便是張質聽了這個建議,也不會拒絕的。
就如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般。內閣下屬的各部門越多,則各部的權力也就越少,內閣的權力也就越大。如此一來,內閣諸位閣老,才能坐穩群相之位。而且這也暗合張軒之意。
張軒早就想將各部拆分了。
這也是而今朝廷事務越來越多的現實需求。
甚至張軒也懷疑,姚啟聖會不會是與自己商議的時候,揣摩透自己的意思。
這樣的情況之下,最大的好處,就是姚啟聖的屬下,可以擔任戶部拆分出來的各部尚書了。
如
果戶部尚書的話,那麼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夠格。但是從戶部拆分出來的小部,這些人卻是最好的人選,畢竟他們之前的工作就是戶部之中一攤子事。
不過是加戶部尚書銜,或者是戶部侍郎的名義做而已。
或許拆分出來的各部,未必能全部保住位置,但是大部分都能掌控在姚啟聖一派的人手之中。
張軒心中微微一嘆,一時間有了一種緊迫之感。暗道「督察院,也要快些建了。」
夏朝幾乎是繼承了大明朝的所有體制,但是有一部分體制,被張軒有意擱置,就是言官體系。
張軒從來不覺得這些言官有什麼用處,他大權在握,也用不著這些言官,故而大夏雖然有督察院,卻是一個清水衙門,沒有幾個人。甚至很多言官連上朝的名義都沒有。
純粹是張軒沒有細細想過用什麼樣的監察體系,來代替言官而已。
而今,張軒見識了張質與姚啟聖之間,小小的交鋒,忽然明白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丞相了。而今張軒軍權在握,自然不擔心失去控制,後世之君會該怎麼辦? .🅆.🄲
「將你的意思,寫出章程,讓群臣商議吧。」張軒說道。
「是。」姚啟聖說道。
隨著姚啟聖的發聲。一時間各位大臣紛紛上書,就本朝官制改革發表意見。
一時間張軒受到這樣的奏疏,有數百分之多。
張軒一時間也沒有心思關心別的了。他連連下令,首先樞密院體系,不在討論之列。穩定了樞密院體系,後面的變動,就影響不了前線的戰事。第二是戶部各司劃分條例先行給出。安戶部之心,讓他們不被外部影響,好生辦差。
穩定軍方,與丈量土地,整理稅基的大事之外。
張軒屢次在大殿召見大臣,內閣,樞密院,還有上書
之人中,張軒覺得有見地的人。討論官制。
而這個官制本身,也不是僅僅是官制。還有朝廷之中各種大事的處理流程。以及內閣的權力邊界等等。
這種事情最耗精神,張軒每日都接見大臣,即便是有一言之善,都與之促膝長談。但是往來這些人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聰明人,從各個角度,都是言之成禮的。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卻有很多牴牾之處。、
張軒每天細細揣摩,分辨他們的公心私心,是有意,是無意,還有哪些可以為朝廷所用,哪些不可。不知道不覺之間,每日早上起床,枕頭之上都掉落了不少頭髮。
這一番大討論之下,張軒倒是有很多收穫,對朝廷體制的改革,也有一番想法。不過最重要的影響,還是張軒對而今很多思潮都有了一些了解。下面的人都對設立丞相,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
有很多人都希望張軒,能親理萬幾,不假手於人。乾綱獨斷。
甚至有些大臣對內閣即將權力大增的現實,比張軒自己還擔心,為張軒進言,對限制內閣權力有了很多提議。
總體上來說,這個時代,滿朝文武所希望的,就是明君。而且不是什麼民主,即便是說天下為主,君為客的黃宗羲,也希望張軒為一個聖明君主,為張軒設計種種制度,放權內閣的同時,也讓內閣不能妨礙到君權。
張軒心中一點幻想也磨滅了。什麼民主思想,在這個時代根本不適用,就是給自己找麻煩而已。
在這些人議論之中,張軒總體上勾勒出將來大夏體制了,建立起完善的體制。凡是有條可依,有例可尋的事務,都是常務,屬於內閣權力範圍,而無條可依,或者有內閣大臣以為條例有繆誤,需要更改的事情,屬於皇帝的事情。
這就要召開御前會議,有關大臣與內閣大臣一起商議,做出裁定,也是以後此類事務的處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