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經筵二

  一番禮儀之後,黃宗羲就開始講了,用他帶著姚江口音的官話,講聖人的微言大義。♙💣 6➈S𝓱u𝔵.𝒸𝑜ⓜ ♦🐟

  只是張軒並不是一個好學生。

  張軒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只要不是眼瞎之人,就知道張軒沒有將心思放在這上面。前幾次經筵也都是這樣的,為張軒講解的都是文人大儒。但是面對這個全世界最尊貴的學生,也是沒有辦法的。

  張軒就是明面上敷衍。

  這也是張質擔心所在。

  雖然而今是大夏天下,但是天下文士士子無不是儒生出身。張軒即便不喜歡,也不能表現出來這麼明顯吧。

  黃宗羲心中暗道「今日非出驚人之言不可。」

  黃宗羲雖然是名門出身,家學淵源,並且有名師傳授,但是能為張軒講課的人,那一個不是根底深厚。張軒從小受到了教育,讓他對所謂的微言大義非常不感冒,根本不覺得在故紙之中翻找,在一兩個字之間,延伸出長篇大論,有什麼現實意義。

  並非張軒不願意作偽,而是很多時候,是作偽不得的。

  剛剛開始張軒對心學還是有些感覺的,但是聽過幾個所謂大家解析,覺得這心學在修生養性上,或許有些道理,但是如何能延伸到治國理政之上?

  他需要是一套完整的治國理政的方案,這恰恰是儒家不能給,或者說儒家給的,張軒並不滿意的緣故。

  黃宗羲之前也有過準備了,話音一轉,道「追思上古聖王,有生之初,人各有私,則天下公害未除,天下之公利未興,有一人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❻➈𝕊ĦU᙭.¢𝔬ᗰ ♛👻不以一己之害為害,使天下人釋其害,則天下百姓望之如父母,慕之如天日,亦不為過。」

  「而後人君不以為然。」

  「以為天下之利害之權盡出於我。以天下之利歸己,天下之害歸人。雖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所謂之化家為國。

  」

  不過短短几句話,張軒的精神就打起來了。

  這番話與張軒一些認知是暗合的,張軒好像聽到後世政治老師上課,沒有一點腐儒的氣息。而張質卻有一點坐立不安,只覺得屁股下面好像有無數根尖刺,根根插入肉中。

  他萬萬沒有想到,黃宗羲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這也是他是北方人,對江南的風氣不了解。

  在明後期,江南風氣為天下之先,各種被儒家認為是離經叛道的話語,層出不窮。也算是當時的風氣,說實話,黃宗羲說到這裡,還不算是太露骨,只是與張質所想的,匡扶張軒歸於正道卻有不同。

  他所想到正道,自然是朱程理學。但是黃宗羲心中的正道,未必是了。只是他也看出來張軒對此很感興趣。也不敢打斷,那種感覺,真是渾身上下不舒服,還不得不強忍著,不至於失態。

  「視天下為產業,視百姓為出息。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百姓,為君一人之產業。視以為理所當然,嗚呼,然為天下之大害者,君也。」

  「視天下為私產,如果能傳之後世,以至無窮,未嘗不善,然以天下為產業,則人人慾得,思之,誰不如我?以一人之智力豈能勝天下人慾得之心,天下反覆,則禍及親族子孫,如毅宗之謂公主『如何為生我家。』不矣悲乎。」

  張質頭上陡然冒汗,時已入秋,雖然談不上秋高氣爽,但今日卻談不上太熱,顯然張質這汗,並非因為天熱。

  「好。」張軒忍不住說道,這一番話,的確讓張軒有振聾發聵之感。視天下為私,則人人皆可有之,誰人不想分一杯羹,就如今,不說別的,單單說張軒與鄭成功,

  李定國三人能齊心合力,而今的局面就不會這麼艱難了。

  別的不說,張軒全力委任鄭成功開闢南洋,未必不能以鄭家之力,為天下開闢一處財源。

  但是道理是道理,事實是事實,縱然張軒與李定國之間的關係尚算和睦,但是彼此之間未必沒有疑心,只是兩個人都是聰明人。張軒知道兩人是大才,但也要抑制他們。

  就是為了這天下之私。江山如畫,卻不可與君共享。

  天下為公,則四個字,黃宗羲雖然沒有說,但也言之甚明了。

  只是到底如何做,才是天下為公?張軒一時間沒有頭緒,心中暗道「這裡不是說這個的時候,他日召黃宗羲再談不遲。」此刻張軒早已忘記了他前世的一些感覺。

  不管後世的傳言是真是假,單單看黃宗羲有這般見識,張軒就不會放過,說道「黃先生以為,天下與君,誰主誰客?」

  張軒有此一問,卻是想試試黃宗羲的膽子,畢竟在黃宗羲講的時候,張軒也想起了黃宗羲的名言,不是別的,就是那一句,天下為主君為客。

  黃宗羲聽了不假思索的說道「千百年前,天下在,千百年後,天下在,而歷代英雄豪傑何在,人生逆旅,百代過客,君也亦然。」

  張軒心中暗道「狡猾。」黃宗羲所言雖然有些避重就輕,但是意義卻並不含糊,天下為主君為客。張軒也不逼他了,說道「先生言,上古聖王,都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大弊,卻不知道而今天下之大利,天下之大弊是什麼?」

  黃宗羲說道「明末荒政與東虜正是天下之大弊。」

  「如此說來,朕北擊東虜,刷新吏治,正是興天下之利,去天下之大弊。」張軒說道。

  「是也不是。」黃宗羲說道「陛下有興利除弊之心,然所做所

  為,未為盡善。」

  張軒說道「何處未有盡善?」

  黃宗羲說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陛下見一處弊端,必派遣近臣細查,深究其根本,與一二近臣商議,並革興除。盡操之於手。然朝廷綱常未立。陛下常常中旨行事,天下習以為常。然陛下如此,致內閣,百官於何地?」

  「本朝官職,雖承襲前朝,亦有創見,但因為去歲之變,百官不安於位,坐此職行它事者有之,掛將軍銜行文官事者有之,百般萬端,雜亂無比,陛下欲興大利於天下,當先正朝廷,理清上下,乃及天下。」

  張軒心中暗道「這一點,倒是我疏忽了。」

  張軒的朝廷乃是張質帶著一些人在武昌組建起來的,但是之後雖然遷到了南京,但是張軒首先面對的是大戰之後的財政危機,自然沒有時間管這些事情。故而他一心撲到財政之上,忙活好幾個月,想了各種辦法,才算是將這個窟窿給填滿了。

  之前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管理朝廷的事情,但是而今想來。

  張軒的朝廷分兩大塊,一個是樞密院,一個是內閣。樞密院還算好,幾乎將張軒的征南大將軍府改了一個名字而已,各種機構不少都是出自張軒的創見,倒也算是完善。

  但是內閣方面卻有一些簡陋了。特別是六部衙門,在恩科之後,倒是有一批新科進士填了進去。看上卻架子上也算是完善了。

  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作為一個朝廷,難道,除卻樞密院,內閣六部之外,就沒有其他衙門了嗎?自然不是了,不但有,而且不少的,別的不說,明朝體制之中的科道,還有大內,九卿都沒有。

  大內還好說,張軒例行節儉,身邊不過百餘宮人,自然不需要內廷二十四衙門,但是科道督察院以及一些其他衙門,卻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