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龍山之戰

  安慶城附近,湖多山少,大龍山已經是附近最高峰。♨♖ ➅❾ⓢ𝔥ù𝓍.Ćⓞ𝕄 😲😳

  而此刻的大龍山山麓之上,鏖戰能濃。清軍這一戰主將是務達海。作為滿清的宗室將領,多次跟隨多爾袞與多鐸征戰。從多鐸攻騰思機,也立有大功。也是多鐸的親信。也算是多鐸同輩堂兄弟。

  此刻務達海就站在大龍山麓的山頂之上,大龍山是一座小山,雖然數座山峰,但是真正想要奪取的就是南邊這一座。而今務達海站在山峰之上,極目遠看就能看到了安慶城的輪廓。

  這山峰並陡峭,在山頂之上,也有一塊不太小的營地。故而清軍在上駐紮了一支人馬,並不多,大抵有數千人,也安置了不少火炮,故而居高臨下炮聲隆隆。

  務達海所部並非全是八旗兵,而是滿漢混合。八旗兵就是務達海本部人馬。還有一些漢兵作為輔助人馬。 🄲

  此刻層層把守在山道之上,人雖然不多,但卻不落下風。務達海見下面旗幟一重接著一重。最高大的是衛王旗幟。

  此刻督戰的就是袁時中。

  袁時中也沒有沖在最前面,而是提拔了幾個舊部,以袁時敏為首諸將,各領數千人馬,仰攻大龍山。而今的袁時中也今非昔比了,當初不會打仗的袁時中,數經磨礪之後,在用兵上也有幾分得心應手之態。

  雖然將戰爭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但是往下說,也可以說是一門手藝活,即便資質平庸之人,只要打仗多了,也會有幾分心得體會。吧書69新或許不可能到衛霍之境界。但也可以支撐場面,並沒有什麼疏漏了。

  只是沒有人能付出其中代價。只有在亂世之中,自然篩選出一批人馬來。 其中付出的性命到底有多少,誰人又能知道啊?

  袁時中將營地靠著大龍山西北方向安置,這裡也是一片高坡。北邊卻也是數座山峰就是大龍山余脈。袁時中的營地北靠群山,南面居高臨下,也是一個上好

  的營地。可以作為支撐。與安慶城遙遙相對,讓清軍不敢大舉西進,而且這種地形,也讓清軍的騎兵沒有用武之際。

  此刻他本陣距離營地不過數里之地,防備清軍的突然進攻。周圍都放出了不知道多少探馬,清軍一出營,這邊就會知道。就能撤到營地之中。

  袁時中此刻舉著千里鏡看過去,卻見青山隱隱之中,這樣那樣的旗幟,在山木之中,若隱若現的。

  山上攻戰,還是比不上平原,因為山勢的原因,很多地方都不會派兵攻打的。雖然大龍山不是什麼高山名險。但是一些陡峭的地方,也是不太適合攻城的,袁時中就選了大龍山西側,數個坡度,作為進攻的通道。

  這些平緩的山坡,作為道路是可以的,甚至也能開闢出梯田。但是想容納大軍作戰,卻是不能了。只能分散開來,分路進去,但是清軍火炮猛烈,夏軍一時間攻勢緩慢。

  金聲桓見狀,有些忍不住了,上前拜倒,說道「王爺,請讓我出陣。69🅂🄷🅄🅇.🄲🄾🄼」

  袁時中說道「不急,不急。」

  這數年以來,金聲桓在袁時中手中,已經成為袁時中麾下第一大將了,最為袁時中器重,在北伐,河南,信陽諸戰之中,皆是戰功第一,身上還掛了一個伯爵的名頭。

  出征之時,還被張軒特別召見,安撫了好一陣子。

  金聲桓此刻正士氣高昂,一心一意想在開國之時,搏一個世襲罔顧的功勳。幾乎按捺不住了。

  袁時中卻穩重多了。

  說時候,對袁時中來說,朝堂上的那一套,對他來說,比打仗好學多了。在羅汝才,羅玉龍父子兩代人,特別

  是羅玉龍在位的時候,可是大力削藩,但是對羅玉龍卻沒有怎麼針對。

  這固然是羅玉龍知道事情要有輕重緩急。但也有袁時中的手腕。他對羅玉龍的種種作為大加配合,主動到了羅玉龍自己都覺得不得不安撫一下的地步,放他的家眷到鳳陽短住,探望羅玉龍。

  也就是羅玉龍的這一個決定,讓袁時中全家逃過了南京一劫。原來在隨軍,後來安置在信陽,這一次出征之戰被安置在武昌。

  經歷的越多,袁時中越發的沉穩,有一國重臣的鎮定,但是這種鎮定之中,也稍稍帶出來一些暮氣。每當考慮戰事,都要思慮萬全才會下手。但是戰場之上很少有萬全之策,於是乎袁時中的決策就有一點保守了。這種態度,在袁時中封王之後,越發明顯了。

  一來他覺得富貴已足,已經到了謙遜保身的地步了。他不過一鄉間窮秀才出身,數年之內,身為王爺,在大夏之中,也不過數位而已。成為大夏權力核心層,他感激張軒的同時,也不想出什麼差錯。只要能保住這王位就足夠了,想來天下大定之後,論功行賞,在衛王上面加了一個世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來,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已經是衛王,再往上面,又能封賞些什麼?功高不賞,是一個什麼結局,他太清楚不過了。自然是不求功,也不求過了。

  也幸好有金聲桓在。

  金聲桓與袁時中比起來,兩人年歲雖然相仿,態度全然不同。金聲桓卻是一併銳利的尖刀。正是功名之心炙熱極了。特別是在金聲桓心中未必多瞧得起袁時中,覺得袁時中能有今日,不過是時運所致,他金聲桓如果有袁時中的時運,決計不僅僅是而今這個樣子。

  金聲桓說道「王爺,陛下已經數次詢問大龍山戰事如何?如何不急?」

  袁時中說道「打仗之事,張弛有度。這大龍山之上,不過數千人馬,山也不算險。如果想攻下來,卻也是能攻下來的。只是攻下來之後,會如何?」

  金聲桓聽了,略略沉吟片刻,說道「清軍決計不會讓大龍山在我手中。」

  袁時中說道「對。正是如此。」袁時中眼睛之中,精光一閃,說道「我們要大龍山如何,只要決戰之日,大龍山在手就行了,這數日以來,山上的情勢早已談明了。而清軍屢挫我軍,士氣已驕。到時候,不過是一鼓而下的事,放心到時候,就是用你的時候。」

  金聲桓聽了袁時中的算計,心中也有幾分佩服。

  袁時中這樣做好處有兩個,第一不用與清軍在大龍山反覆廝殺,消耗兵力,第二,就是藉助清軍的力氣,修建好在大龍山的炮台,不用他們多費工夫。要知道,大龍山雖然不陡峭,但是想將數十門重達千斤以上的紅夷大炮,運輸上去,也是一個問題。

  當然唯一的問道,就是袁時中所說的一鼓而下,能不能行。

  但是對這個問題,金聲桓從來不在意的。該因他已經觀戰數日了,對清軍的種種手段,早已爛熟於心,早已想好了如何應對。如果不是有信心,能一舉奪山,金聲桓也不會輕易請命的。

  「王爺英明。」金聲桓恭維道,倒是有幾分真心實意。

  袁時中正色說道「金將軍,你現在好生看著,等用你的時候,決計不能出了差錯。」

  金聲桓說道「末將明白。」他答應一聲,就舉起千里鏡細細觀察,兩個人一陣不說話,似乎沉浸於對清軍陣地的觀察,至於為了他們的計劃,有多少夏軍士卒,都戰死在大龍山山坡之上。卻絲毫不在意。

  「報。」遠遠的有一陣馬蹄傳來,說道「東虜大營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