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鄉試風波四

  一方歡喜一方憂。

  廣東士子各懷心思不去說,而在張軒的府邸之中。

  「我等拜見恩師。」大批士子下拜道。

  不管這一場鄉試之中,到底有多少貓膩,但是張軒即便是為了千金市馬骨,也要給他們最好的待遇。這些新科舉人。立即被張軒分配的差不多了。由於他們的自己的才能,指望考上進士,大多都不可能。

  只有少數幾個決定自己有希望的人,才進京趕考。張軒也資助了路費,並讓他們在南京鄭國公府落腳。

  對於其他人,自然分配到廣東湖南各地做官了。

  舉人是有做官資格的。這些人雖然讀書不太好,但是經過這一場科舉之後,已經有大夏緊密聯繫在一起了,總比那些降官值得信任,再加上各地很多底層官員缺乏,正好補充一下。

  張軒目光掃過這些人。

  僅僅是數日而已,他們的精神面貌就大有改觀。好像當上了舉人就有脫胎換骨的變化一般。

  張軒淡淡的說道「起來吧。」

  「謝恩師。」這些士子起身說道。

  張軒說道「以後不要稱呼我恩師,我自己知道我的學問,偏向兵事。至於八股文章,還比不過你們。」

  楊明兢說道「恩師為朝廷大將,坐鎮一方,何須八股文章。恩師行事如古之名將,出可定國,入可安邦。這都是我們望塵莫及,一輩子都學習不完的。」

  楊明兢話音剛落,下面的阿諛奉承之聲大做。讓張軒聽的肉麻牙酸。說道「好了,好了。此事不提了。」

  張軒也知道,他即便今日強力否定這個恩師的名頭,但是他們私下裡還是會這樣稱呼的。

  這就是官場陋習。

  既然是陋習,一時半會兒都改不了的。

  「你們是我取中的。」張軒說道「我有幾句話要囑咐你們。」

  楊明兢說道「恩師請講。」

  楊明

  兢就是那個幫助胡澹殺了車重任的楊明兢。也是因為胡澹與潮州士紳關係好,所以這一次張軒找過來的士子,有不少都是潮州人。而張軒為了賞楊明兢之功,就將解元點給了他。

  反正這東西給誰不是給。

  故而現在楊明兢作為這些士子的代表說話。

  張軒說道「你們的功名是怎麼來的,我就不說了。你們心裡清楚就行了。這一次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今後決計沒有了,如果你們想在士林之中站穩腳跟,還是要憑藉自己的實力。」

  「不過,功名這東西,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自古以來,有多少大臣,書沒有讀多少,也堪為名臣。爾等或許在讀書上沒有天賦,但是大多人之前的日子都不好過,只需謹記民間疾苦,做好官。未必沒有做一代名臣的機會。」

  「謝恩師指點。」楊明兢帶頭說道。

  張軒說道「好了,你們拜也拜了,我就不送你們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是。」楊明兢帶著身後的士子緩緩的退後了。

  張軒又開始忙碌起公務起來。好一陣子。鄭廉過來,說道「大將軍這些人都一一送走了。」

  張軒說道「走了就好。這一件事情可讓陛下大為惱怒。狠狠的訓斥了我一頓。」

  對於這一件事情,張軒對外隱瞞,卻沒有對羅玉龍隱瞞。密報給羅玉龍,羅玉龍也是大怒,但也無可奈何,只是狠狠在私信之中狠狠的訓斥了張軒一把。隨即羅玉龍親自出手,抹去了這一件事情的手尾。

  畢竟這一場鄉試的貓膩太明顯了。幾乎有眼之人都能看出不對來。只是他們一時間弄不清楚,到底是因為大多少士子罷考行為,讓這些人上位,還是因為別的。

  只是估

  計沒有想到張軒會官方作弊。

  鄭廉說道「大將軍是陛下心腹之臣,陛下一定會體量的。」

  張軒說道「這倒也是,不過另一件事情不是太好辦的。」

  鄭廉說道「何事?」

  張軒說道「川中戰事起了,進攻重慶之戰,也正式開始了,羅岱為先鋒,已經乘船突入重慶城下了。陛下讓高一功挺進貴陽。協助王龍將軍。而且朝廷開支緊張,只能憑藉兩省支撐軍費了。」

  「只可惜兩省百姓。」

  大軍出動,地方必然騷動,張軒即便是想要修養生息也是不可能的了。去年動兵以來,湖南,廣東兩省,元氣未復此刻又要支撐貴陽之戰,張軒只覺七個鍋蓋,蓋八個鍋,怎麼挪借,恐怕也挪不開啊。

  就在張軒面對後勤支援的困難的時候,羅岱已經與明軍交上手了。

  說實話,仰攻重慶實在不是一個好注意。

  本來周輔臣想搶這個先鋒的差事,但是羅岱的資歷比周輔臣強太多了,最後羅岱壓住了周輔臣,成為先鋒。

  王龍糾集了羅岱部,周輔臣水師,還有襄陽鎮賀虎頭所部。再加上王龍的本部人馬,強攻重慶。不過一路仰攻。羅岱連克險阻。憑藉水上優勢衝破了三峽,不過王龍催的急。

  也讓羅岱所部傷亡非小。

  蓋因這地勢,很多地方都沒有迴旋的餘地,只能硬沖。甚至打的羅岱有些後悔搶前鋒的差事了。

  不過羅岱也知道王龍這麼著急的原因所在。

  因為打重慶要放在整個川中戰場之中來看。就在上月,張獻忠在川中的一場決定性失敗,或者說明軍的一場決定性勝利戰事。楊展在樊一蘅的指揮之下聯合川南的明軍殘部,一舉擊敗了孫可望所部。迫使孫可望退回成都。

  這一戰的直接影響是什麼?

  就是張獻忠四處滅火的

  救火隊沒有了,張獻忠到四川之後,張開的觸角全部縮回了成都,幾乎蝟集在成都一處,而各處明軍也開始轉守為攻了。而此刻豪格也隨時都準備南下。

  張獻忠在兩方夾擊之下,情況十分危急。必須立即找出一個突破口。

  當然了,張獻忠的危機是張獻忠的。

  曹營與獻營早就分家了。王龍才不會為張獻忠著急。

  王龍著急的是明軍騰出手來之後,川南明軍會不會支援重慶。王龍可是見過獻營的實力,就是是這一段時間由獻營演變成大西軍的實力有所下滑。但也不是尋常人能打贏的。

  王龍對川南明軍的實力,不敢小窺。

  於是乎,在王龍的建議之下,南京才給張軒下令,讓高一功進軍貴陽,一方面是從側路協助進攻重慶,另一方面就是牽制川南明軍主力。王龍自己也調兵遣將,多路進攻重慶,想要儘快將重慶城給拿下來,完成南京方面的戰略部署。在川東地區建立橋頭堡,將觸角深入四川。如果有利的情況之下,也可以加入四川亂局。

  如果沒有機會,就確保能抵禦長江上游的威脅即可。

  只是說的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

  但曾英也不是尋常人物。曾英乃是福建人,跟隨父親到重慶做官,人稱曾公子。張獻忠入川的時候,曾英就請命籌集軍隊,上面拗不過他,就讓他籌備千餘人。曾英散盡家財,組建一支軍隊,憑藉險要的地勢,以及長江水情,將張獻忠堵在三峽,近四個月。

  隨後張獻忠大勢難敵,他才退守忠縣。而張獻忠恨之入骨,他逃亡川南,隨即得資助,自領一隊人馬來爭奪重慶。最後擊敗了劉文秀,才奪下了重慶城。方才有現在的重慶城。

  曾英此人對重慶城人地兩熟,自己有英明果斷,城中乃是附近的士紳紛紛支持,談不上固如金湯,但也絕非輕易可下的。

  王龍在這裡碰壁,也是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