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太子對這位蘇丹有所了解,這才能派人過去有的放矢。
易卜拉欣沒啥主見,帝國的事務幾乎被大臣、將領、內侍甚至後邸的美女們把持著。
若是自己身邊的一圈人對一件事都說好,對易卜拉欣來說,那便是真的好!
時至今日,帝國的邊境東臨波斯,南至印度洋,西到北非與大西洋的結合部,向北更是快要兵臨維也納。
可以說版圖已經大到消化不良的地步了,繼續對外擴張,不論是易卜拉欣本人,還是文臣武將,對獲勝都沒太大把握。
在沒有先進武器的幫助下,對陣西歐的軍隊時,帝國想要取勝便只能依靠戰鬥力最強的禁衛軍。
連禁衛軍都難以戰勝的敵人,其他部隊拉上去也是白費,這也不是主觀臆斷,而是通過實戰檢驗過許多次了。
固步自封,維持現狀的話,帝國的稅費來源便失去了新的增長點,久而久之便會因為戰爭的消耗而告罄,甚至威脅到帝國的存亡。
易卜拉欣不是個明白人,但身邊不乏明白人。
想要確保帝國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錢財,要麼在戰爭中獲勝,通過新的占領地來大賺特賺。
要麼就要在帝國境內開源節流,對於前者,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於後者,沒人擅長此道。
開鑿雙海運河,恰恰滿足了帝國上下的訴求。
因為只要工程啟動,所耗費的錢糧中的部隊便會落到一些人的口袋裡……
運河本身對帝國的作用和意義更是毋庸置疑,有了這條運河,便可以實現兩線調兵了。
最重要的是,這筆錢並非是沒有回報的,反而是能夠得到豐厚且長期的回報。
大明特使趙光抃獻上了有對比航線標註的世界地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走運河與繞行南非好望角的區別,相差三天以上的航程。
有了運河,哪怕西方商船不會走這條路,大明去羅馬與法國的商船也會走近路,所以奧斯曼這邊根本不愁沒客源。
每艘船收取一千兩的過路費,每年一百艘便是十萬兩,一千艘便是一百萬兩。
開鑿運河的總投資不過一千萬兩,十年足以收回成本了,剩下的便都是淨賺了。
這條運河由於其獨一無二的戰略意義,還隸屬於蘇丹直接控制。
易卜拉欣在看過明帝國太子提出的運河項目計劃,又聽了一圈人的強力推薦之後,便欣然應允了。
這一圈人都指望運河帶來豐厚的回報呢!
與明帝國特使的交好也能順便收點禮物,何樂而不為呢?
易卜拉欣還盼著早點得到飛艇這種神兵利器,一旦實現再次為帝國開疆拓土的願望,肯定可以名垂千古了!
奧斯曼帝國的使團不遠萬里來到大明京師,在某太子的指示下,自然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級別不亞於接待倭國的阿部重次等人。
大明與奧斯曼早有往來,而且對方還派過使節,大明反而在這方面是非常落後的,之後才勉強追上。
對於飲食方面的特殊要求,某太子也請來了奧斯曼使節和商人的廚子們,為使團烹製家鄉菜。
有了擅說雙語的中間人,某太子便很快弄清了對方前來的目的。
買飛艇?
沒問題!
只要錢夠多,那就一定可以買到!
某太子不知道使團帶來多少錢,總之不能再讓你們運回去……
在討價還價之前,某太子還是請使團上下觀看了飛艇升空表演。
這可是全世界僅有的,或許大清也有,但肯定不如大明的妥當。
見證奇蹟的時刻出現了,使團全員都張嘴仰望天空,瞅了半晌,而且讚嘆不覺。
然而忽然覺得此物價格會非常之高,自己帶的這點銀子或許不太夠。
待翌日回到談判桌上,某太子念在當年嚕密銃轉讓技術的份上,也開出了優惠價。
含彈藥、零部件及維修保障和人員培訓在內,十萬兩銀子一艘,十艘起售!
這絕對非常良心了,僅僅比賣給鄭芝龍的單價貴一倍而已。
要是嫌貴的話,您可以去大清那邊買。
應該會便宜很多,但具體能不能飛,就兩說了……
一名正使與兩名副使回去商量了三天,最終只能先咬牙買十艘。
就帶來二百萬兩銀子,不能都買飛艇了,還要買些別的商品。
在出發之前,大家都以為這筆錢應該夠用了。
沒想到等抵達明帝國的都城,看到飛艇與其他新奇商品之後,頓時覺得似乎再翻一倍,貌似也不夠花。
為了照顧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某太子還挪用了部分給某父皇和柳如是的訂單,先滿足這隻大客戶。
等把「烤肉客戶」的錢包榨乾,便可以打發他們走人了!
然而使團上下似乎並不急於趕路,既然來了,就要看個夠本才行。
某太子讓禮部尚書馮銓帶著這些客人做了好幾天的小火車,最後勾得對方連火車也想買……
不是不能賣,只不過一套火車連同幾十里長的鐵路,至少需要上百萬兩銀子。
哪怕鐵路可以讓奧斯曼人自己製造,大明僅僅出口火車頭和車廂,價格也會超過五十萬兩銀子。
某太子是不會輕易賒帳的,尤其是賒給這麼遠的客戶,還錢的時間恐怕要一年多以後,實在等不起。
正使賈勒邁提出易貨,就是用奧斯曼的土特產來交換大明的商品。
對此,某太子完全沒有異議,只不過對方能拿出手的針織、刺繡、燈具甚至武器,某太子完全看不上。
與其換購這些玩意,還不如買一船開心果!
在某太子面前展示武器,不論是冷熱兵器,那都是關公面前耍大刀!
有鑑於此,某太子便為使團上下展示了大明的先進武器,譬如坦克、迫擊炮、燧發槍、左輪槍、手榴彈、新式銅炮。
除了飛彈之外,各型武器幾乎都登場亮相了,甚至展示了一次小規模的演習,算是揚我國威了。
張一龍的近衛營相當於蘇丹的禁衛軍,然而後者連正步都不一定能走齊。
對近衛營的官兵來說,這就是小菜一碟,連家常便飯都算不上。
當整齊劃一的隊列走過觀禮台的時候,使團上下再次驚嘆起來。
在他們看來,這支部隊簡直比蘇丹陛下的禁衛軍還要厲害。
一百個人的動作就像一個人一樣,哪怕是外行都能作出最基本的判斷。
除了飛艇之外,蘇丹陛下要買的左輪槍一定要買到。
某太子的開價是五千兩銀子一支,子彈十兩銀子一粒。
賈勒邁驚詫到合不攏嘴,這價錢簡直堪比古玩珍寶。
但是某太子又說,最多出售五十支,由於精工細作,產量極低,多買也沒有。
最終賈勒邁以帶來的土特產充抵了部分貨款,支付了五萬兩的白銀,買下了二十支左輪,以及兩千粒子彈。
等回去研究明白之後,便可以自行製造了,再也無需花高價從明帝國進口這種昂貴的武器了。
對於飛艇,賈勒邁也是這麼想的,帝國連攻城的重炮在一百多年前便能造出來,沒理由仿製不出來飛艇。
剩下的錢,都被用來購買各種新奇商品了,尤其是帝國上下非常喜歡的雪花糖,在明帝國這裡是特別的便宜。
一斤只需二錢銀子,一萬斤不過兩千兩銀子,賈勒邁恨不得一次買下十萬斤。
可惜大明的雪花糖除了自銷之外,主要用來供給倭國市場。
奧斯曼帝國的採購份額完全是在計劃之外的部分,兩廣地區的粗糖產量是足夠高,但必須等三個月以上,否則甘蔗無法成熟。
這麼長的時間,賈勒邁是等不起的,主要是老家的蘇丹很著急,想要儘快得到耗費巨資買到了一堆商品,包括自己的飛艇。
最終只能飲恨買下兩萬斤,而且賈勒邁還下了十萬斤的訂單,之前已經寫信派人乘船返航了,希望在艦隊抵達本土之後,將白銀儘快裝船。
對比昂貴的武器,明帝國這裡的商品都很便宜,簡直就是購物者夢寐以求的地方。
哪怕運回本土一批商品,用來販售,都能大賺特賺。
在看過飛艇、火車、電話、電報、電燈、報紙、雜誌之後,賈勒邁等人就越發感到本土的落後了。
但為了不讓自己白來一趟,每個人都在京城著名的景點與建築前合影留念,銅板照片留了一大摞。
賈勒邁連自己帶來的錢都花個精光,尤其是明帝國出產的抽水馬桶,堪稱精美絕倫,集工藝與實用與一體,一口氣買了二十個。
下面的人更是如此,好不容易來一趟,不買東西就是虧了,帶回老家的話,賺幾倍都不成問題。
使團前前後後,就待了半個月,逛了一圈,買完東西,便急忙裝船返航,可是沒耽擱多長時間,貌似還挺有效率的。
某太子便用這筆錢,給將士們蓋了一堆新房子……
辮子不打過來,皇太雞在處心積慮地憋大招。
大明也不會坐以待斃,只要雙方維持目前的態勢,大明的「回血」速度勢必會更快。
某太子覺得最好五年之內一直不重新開戰才好,五年之後,大明就不是以往的大明了。
別的不說,蒸汽機的妥善率已經達到兩成了,這是一個非常喜人的進步。
看似妥善率並不高,但要是王師裝備五千輛坦克,哪怕有兩成可以開動的,總數也有一千輛之多。
這些坦克一旦在戰場上形成可以移動的鋼鐵巨龍,足便以對付二三十倍於此的辮子騎兵部隊了。
目前還是以輪式為主,履帶式的結構過於複雜,比自行車的車鏈子複雜得多,短時間內是指望不上了。
但只要坦克足夠多,配合銅炮與飛彈,明軍的裝甲部隊就能壓制住十萬辮子騎兵,不給對方可乘之機。
某太子的近期目標就是給狗腿子們裝備至少五千輛坦克,到了戰場上,就算機動性不夠,也能擺個「鋼鐵烏龜陣」!
主要目的還是給錦州的祖大壽所部解圍,按照城內糧食的消耗速度,最慢在明年春季,祖大壽的下場又得跟大凌河時一樣了。
錦州並非是一座濱海城市,但距離海邊並不算遠,之前倭軍也發動過試探性進攻,具備一定的相關經驗。
此次解圍行動的作戰距離不到一百里地,哪怕是爬也得爬過去,不然某太子養這些狗有何用?
初步擬定的解圍方案是出動至少十萬人馬,包括十個銅炮營、十個飛彈營、二十個步兵旅、六個騎兵旅,另附坦克五千輛。
某太子就不信自己費盡心血,耗費巨資,武裝起來的這十萬精銳,配合倭軍與法德聯軍,還打不到錦州城下。
鑑於這次行動至關重要,某太子已經提前寫信給德川二貨大將軍,計劃在明年開春借兵二十萬!
若是能夠得償所願,將創下了大明曆年來的借兵歷史記錄!
只要德川二貨大將軍點頭同意,某太子將會送給十艘飛艇。
沒錯!
就是送!
連同配套的武器、彈藥、燃料和零部件,價值不下五十萬兩銀子!
其他好處另行計算,總之是絕對不會虧待這位大將軍以及麾下的各路大名的。
去年的春夏攻勢由於動作不大,讓前來賺錢的倭軍根本沒嘗到多少甜頭。
紛紛抱怨阿部忠秋無能,與前面三位根本沒法比。
德川家光迫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答應再次出征時會另擇主帥,但終究還是老中們的輪換而已。
老中都是近臣,德川家光也只能選擇相信他們四個,再就是下面幾個人,篩選的範圍其實非常有限。
不過德川家光也很清楚,本次出征寸功未立,主要是應明國方面的要求,並非阿部忠秋無能所致。
在收到明國太子的來信,看過相關計劃之後,德川家光也大致同意了,可以預見,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戰略決戰。
看在飛艇和諸多好處,以及近期兩國互惠互利的份上,德川家光也決定再助明國太子一臂之力。
出動二十萬大軍其實對倭國並不算難,而且能改變本土各方面全年都在哭窮的狀態。
如此一來,明倭聯軍的總兵力將會達到三十萬人以上。
儘管倭軍裝備較差,但毫無疑問,能過來賺錢的,都是敢打硬仗的主。
某太子也會提前下令為倭軍籌措必須的錢糧與武器,至少板甲與手榴彈都會發放到每個士兵手裡。
遠有佛郎機和迫擊炮,近有鳥銃和手榴彈,二十萬倭軍龜縮成一大坨,看皇太雞怎麼下嘴!
如果明清雙方都出動三十萬大軍,那就應該算是最公平的一次較量了。
說不定雙方還都會出動飛艇,進行全世界第一次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