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大家都好

  自西漢至大明,總計一千八百餘年。

  一年撈一萬兩銀子,那也有一千八百萬兩之巨。

  帳雖然不能這麼算,但孔家現在若是一窮二白的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並非世世代代清廉無比,而是在近些年出了一個超級敗家子!

  對於我大衍聖公,某太子只知道這貨絕對怕死!

  這就足夠了,知道其他的貌似也沒多大用……

  讓自打開朝以來,就習慣吃白食的孔家拿出五百萬兩銀子很多?

  沒讓你全家先下去看看就不錯了!

  有某太子在,孔家還想所有朝代都降一遍?

  完成投降界的大滿貫???

  世上哪有這等好事?

  明亡,孔家就必須陪葬!

  要讓我大衍聖公明白一點。

  大明好,孔家才能好!

  大明亡,孔家必須死!

  強行綁定,福禍相依,某太子不需要跟我大衍聖公講道理!

  不然聖人的後代一代代卻成了貳臣,歷朝歷代都有,這臉往哪擱啊?

  再說某太子已經讓周遇吉手下留情了,沒把我大衍聖公請到京城來常住就不錯了!

  只要你搬不走曲阜,那就好辦了!

  當你缺錢你會想起誰?

  你猜???

  鑑於孔家之前的所作所為,某太子連借款的待遇都沒留給我大衍聖公。

  別說本金,就是利息都沒有!

  此次五百萬兩為24K純捐資,不添加一點雜質!

  想做鐵公雞,一毛不拔?

  你就真是鐵做的,某太子也能把這隻雞給融化掉,冷卻之後賣廢鐵!

  孔家不是有聖地聖林麼?

  地推平!

  樹砍光!

  一律種莊稼!

  一分錢不交,就是這等下場!

  直至種出來的糧食折銀達到五百萬兩為止!

  對於我大衍聖公,不需要仁慈和憐憫,武力威脅就是最溫柔的洽談方式!

  周遇吉帶著一萬精銳,數十門火炮去的曲阜。

  沒這些,還想敲開孔家的門?

  朝廷又快撐不住了,那某太子就要讓我大衍聖公表示一下了。

  不然就會讓他明白,人一旦窮瘋了,那可真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某太子云——提款不算搶!

  有了這筆錢,才能給立下汗馬功勞的明倭聯軍將士們兌現戰果。

  在西岸錦州地區所取得的戰果是斃敵不到六千八百人,東岸半島地區的戰果是斃敵五百,另有碩托所部約一千五百人歸降。

  按照斃一傷三折二的標準,西岸可兌現戰果為一萬三千六百人,折銀三百餘萬兩,東岸為近百萬兩。

  兩項相加,等於五百萬兩銀子沒捂熱呼,就灑出去了一大半。

  崇禎十三年,某太子發動的春夏攻勢,無疑又取得了一次大捷。

  儘管戰果遠不如去年發生的京城保衛戰那般輝煌,可還可以在《京師日報》上大吹特吹一番!

  去年大打出手,幹掉五萬多辮子。

  今年小打小鬧,也有一萬多戰果入帳。

  仿佛明清之間的戰略態勢,完全被調過來了,局勢已經向有利於大明的一邊傾斜了。

  戰果發布在《京師日報》的當天,京城裡自然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爭先恐後地歡慶這一大捷。

  這下百姓們徹底拜服了,太子爺果然是仙法護體,自打從仙界歸來,真是讓大明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曠世大捷!

  像王陽明、戚繼光、李如松等人,加起來也不及太子爺的才華與能力。

  這些人倒算是一代名將,可比較戰損,毫無疑問,太子爺穩坐頭把交椅。

  太子爺的打法,花錢是多,但沒花多少老百姓的錢啊!

  至少能夠年入百十來兩銀子的商賈,可不算窮苦百姓。

  這麼一想,那就完全行得通了,只要不多花百姓的錢,不給百姓們加稅,太子爺想咋打都可以!

  起碼比前朝那些一打仗就加稅的皇帝要好得多,故而百姓們兜里的銀子沒被搶走,就更願意拿出來消費慶賀了。

  自打辮子退兵之後,京城又恢復了之前的生機與活力,且日漸繁盛起來。

  某太子在中城和老城的外城興建了大量的工廠,吸納了周遭的數萬青壯前來打工。

  一兩個青壯的背後便是一戶人家,住在城裡看病與購物無疑比鄉下便捷得多。

  很多農戶人家都看中了這一點,把手裡僅有的土地租出去,來城裡居住務工。

  這樣一年下來,完全可以賺兩份錢,雖然不是翻倍,可也能比以前多一些。

  東宮衛隊的士兵家眷首當其衝,這樣便可免去官兵在放假之後往來奔波之苦。

  雖然有些生硬,但習慣之後,大家也就覺得非常方便了,進城就等於回家了。

  家人在城內居住也比鄉下更為安全,起碼不怕辮子再來劫掠殺戮了。

  而且也並非全家都被一鍋端,只要直系親屬進城定居就行了。

  此舉直接為京城增添了不下五十萬人口,裡面有至少八到十萬可以成為工人。

  城內各處的工地與工廠都需要這些人,連針線活熟練的健婦都可以找到一份做羽絨服等輕工產品的工作。

  比起風吹日曬的鋤地,這些酬勞不低且都是免稅的活計自然受到了農戶們的歡迎。

  城裡的物價雖說比鄉下貴,可銀子卻很好賺,只要不直接買房子,一年下來可是能攢下不少錢。

  這些鄉下人大量湧入京城,由於起初不守規矩,讓不少官員感到厭惡,紛紛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進城務工。

  某太子對此作了非常簡單明了的解釋,都玩過積木沒?

  底盤面積越大,往上碼積木就越容易!

  這些農戶便是底盤,他們收入不多,識字不多,見識也不多,但終於的是數量足夠多。

  正是有了這些人,京城的諸多體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這叫工作因人而異,當須分工合理。

  農戶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會吃頓魚肉麼?

  過年過節不也要給家人買件新衣服麼?

  每人每月吃一條魚,一百萬人不是需要一百條魚麼?

  市場上魚賣得好,不就能在無形之間,鼓勵漁珉努力捕魚賣錢麼?

  其他行業的情況不皆是如此麼?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著消費的增加,這些人將賺來的銀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了麼?

  為什麼僕人多的人家說明家主有實力,而非比僕人少的人家更為窮困,不正是這個道理麼?

  長洲(蘇州)為什麼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來是城內人多,二來是商業發達,三來是得益於江南的地理優勢。

  此等條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長洲更多,商業更發達,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宮說五年之內,京城的實力將相當於江南四城之和,這可不是用嘴來達到這個目標,而是要用事實說話。

  沒人口,哪來的消費?

  沒消費,哪來的稅銀?

  沒稅銀,哪來的實力?

  沒實力,豈不是白日做夢?

  為何京城的商品能夠銷售到草原上賺錢?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買了京城出產的商品麼?

  只不過這些牧民未在京城裡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大量商品,比收農稅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來,只要皇太雞不立刻殺到關內來,那麼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兩百萬大關,糧食也是足夠吃的。

  江南一帶雖然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但終究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舊是大明正統,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發動叛亂,是不得人心之舉。

  更何況東林被打壓,復社被重創,幾社名存實亡。

  三大團伙在升級版某皇帝的反擊下,都已不復當年之勇。

  沒了帶頭的,臨時組織起來的人馬又沒有實戰經驗,自然不是官軍的對手。

  只要不出現大規模屠城的情況,江南叛亂被彈壓之後,很快便會恢復秩序,不會耽誤秋收。

  就算發生最糟糕的情況,只要每片地區拿一些大戶獻祭就行了。

  這些人不缺錢也不缺糧,膘肥體壯,正好缺良心,那就可以直接宰了!

  實際上某皇帝和洪承疇所部也是這麼幹的,只要破城,直接抓大戶,並不會大開殺戒。

  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哪只將領幹了此事,就別想要請功領賞了。

  即使是當年的「匪寇將軍」左良玉,也不敢公然干出屠城的事情。

  此番彈壓江南叛亂,某皇帝採納了某孝子的策略,那便是——首惡必懲&從犯查抄!

  跟著瞎鬧騰的百姓,只要手裡沒有人命,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畢竟南廷還要靠這些人來收稅銀呢!

  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唯有一點,那就是運來的糧食不能過少,否則京城的人要餓肚子。

  畿輔一帶的糧食其實是可以滿足正常的消耗的,但某太子為了幾年之後的大規模北伐,必須每年都攢點戰備儲糧。

  本地收上來的一部分糧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等江南和南洋的糧食通過漕運與海運抵達京城,再投放市場。

  原計劃是在祖大壽所部守軍吃光錦州城內的糧食之前,王師就必須為其解圍,看今年這情況,貌似有些堪憂啊!

  算上今年,便是三年後,也就是崇禎十五年,西曆1642年年底之前,北上的援軍要與錦州守軍匯合。

  若想打退皇太雞的二十萬大軍,王師必須出動二十萬,另附十萬倭軍,總計三十萬,只多不少。

  三十萬人,其中還有三萬騎兵,每月消耗的糧食不下十萬石,打六個月便是六十萬石。

  這只是按照最低標準,連官兵既定的米俸都不發,只是供應前線口糧而已。

  真算上米俸的話,恐怕得準備兩三百萬石才夠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錢從哪來。

  朝廷已經被某太子餵養得很善於寅吃卯糧了,如果一戰斃敵五萬,光是賞銀就要發放一千萬兩銀子以上。

  這一大筆錢如何籌措,某太子暫時還沒想出來。

  從草原上換來的牛羊雖多,也不能當銀子花,套現得來的錢都被用於朝廷的日常開銷了。

  從鄭芝龍那裡賺來的錢,很快又被送給洪承疇與孫傳庭兩部人馬用於剿寇之用了。

  沒有草原、泡菜、倭國、北地以及南方八隅,這五塊市場撐著,北廷又要瀕臨破產了。

  比起大明本土水深火熱的生活,那些移藩海外的藩王們真是過得悠哉游哉。

  根據負責運輸藩國兵馬的鄭芝莞的報告,藩王們在開春之後,又開始大力拓展本各自藩國的地盤。

  某太子也是通過鄭芝莞才得知,藩國里還有郡王因為搶地盤而發生了大規模混戰的事情,這也沒誰了……

  越靠近南方,自然位置越好。

  定居在庫頁島上的代國與晉國,其兩座國度均已變成了小型城鎮的模樣。

  由於沒有任何辮子與流寇,島上的生活雖然清苦,卻能讓百姓們感到安全與滿足。

  兩國均可以出動大量漁珉去捕撈海鮮,吃肉首先就不愁了。

  南部的晉國有煤礦,港口的氣候又非常好,在北地諸國里,貿易條件算是首當其衝。

  北部的代國有耕地資源,雖說是一年一收,且只能種麥子,但加上鄂霍茨克海的漁場,足以養活這萬八千人的了。

  兩位藩王起初還很不情願移藩海外,沒想到自己能在海外建立王道樂土,除了沒有本土繁華之外,其他方面讓其樂不思蜀。

  主要是沒人管著,在自己的藩國里橫著走都行。

  開春之後,每天都可以帶著一眾親隨進山打獵。

  每三個月便有船送來本土所產的各類商品,還有識字之人最為喜歡的報紙與雜誌。

  這樣閒雲野鶴的愜意生活,讓藩王與郡王都覺得比在本土被關在封地要好太多了。

  只要手腳勤快,跟著兩位藩王移藩過來的百姓們頓頓都能吃到魚或肉。

  島上的海鮮極其便宜,老人和孩童還有免費的人均配額。

  比起在本土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沒人不感謝太子與藩王。

  讓代王朱傳齎與晉王朱審烜最為著急的就兩樣,其一是貨品,其二是人口。

  貨品自然是多多益善,島上的特產,看上什麼都可以拿走。

  人口也是這個道理,人丁多起來,島上的開發速度才能快起來。

  手裡沒多少人的話,進山打獵都害怕淪為野獸的獵物……

  兩位藩王均要求每年得到一萬藩國子珉,但鄭芝莞對此表示無能為力。

  北地有七個藩國,藩王們均是如此要求的話,恐怕船隊就帶不了多少貨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