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雞答應封自己為「大清勇順王」,待遇與三順王完全一致,往後就是名副其實的「四順王」了。
賞銀有兩萬兩之多,還有一堆已經運抵寧遠城內的賞賜物品,談不上珍奇異寶,但總比啥都不給要好。
除此之外,自己可保留原先部曲的規模與編制,由自己繼續指揮這支人馬,戰利品亦可分到一半。
對於這個結果,吳三桂還算基本滿意,但又提了一個條件,那便是所部將士尚未領取過年的賞銀。
按照每名士卒十兩銀子計算,一萬五千人便是十五萬兩,另須五萬兩給校尉與各級將領,總計二十萬兩!
另外城內缺糧,為避免在正月讓城內將士與百姓忍飢挨餓,還須得到兩萬石糧食。
這筆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主使雅秦與副使張存仁都不敢立刻答應下來,只能速派飛騎報給皇太雞定奪。
吳三桂的條件和理由很簡單,總不能啥好處也不給,就帶著所部上萬將士獻出寧遠城,歸降大清吧?
作為代價,待此筆錢糧運抵城內之際,大清兵馬便可進駐城內!
吳三桂又坐地起價了,價錢還不低,這讓豪格等人均大為不滿。
都封其為異姓王了,還藉機敲詐大清,委實可惡!
但皇太雞力排眾議,給文臣武將們算了一筆帳。
用二十萬兩銀子與兩萬石糧食買下寧遠城,可是划算?
這下眾人便都不言語了,此城久攻不克,徒耗將士性命。
真能像做買賣一樣給買下來,當然是極好之事。
若是祖大壽願意賣掉錦州城,哪怕翻一倍的價錢,皇太雞也決計會痛快地同意的!
同理,王在晉若同意以一百萬兩的價錢賣掉山海關,大清國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將這筆錢湊齊了!
可惜那兩位似乎都打算頑抗到底,並沒有展現出吳三桂這般的明智之舉。
閏正月初一(1640年有兩個正月),南下的大清王師以杜度所部為先鋒,開赴寧遠外圍。
多爾袞所部為中軍,豪格所部為左翼,代善所部為右翼,浩浩蕩蕩地列陣於五里外。
主使雅秦、副使張存仁陪同吳三桂從寧遠城東門走出,算是迎接多羅安平貝勒杜度。
杜度看見主將出城,自然放心下來,這說明不會有詐,否則吳三桂斷然不敢出城。
為表誠意,杜度表示願意僅帶兩個甲喇的人馬入城,皇上賞賜之錢糧一併運入城內。
三千披甲兵入城,控制一處城門即可,便不會怕吳三桂出爾反爾了。
不過讓杜度防備的事情並未發生,加之事先嚴令手下不得擾珉滋事,雙方算是安然無恙。
代杜度查看了寧遠城的城防情況,了解了吳三桂所部的大致狀況之後,便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等人一併入城。
多爾袞在與吳三桂寒暄一番之後,倒是並不覺得其中有詐,形勢如此,吳三桂也不得不歸降大清了。
探馬來報,周遭數十里均未發現蠻明人馬,讓多爾袞也有些納悶,莫非王在晉對此無動於衷?坐視大清拿下寧遠這座戰略重鎮?
可這也算是件好事,只要大清王師在寧遠城內站穩了腳跟,蠻明的人馬便再也別想奪回此城!
多爾袞也沒有久留,翌日便帶人出城。留下代善一部作為杜度的強援,兩部人馬可互為犄角,以防萬一。
令本部人馬與豪格部撤至塔山與杏山之間,這裡距離寧遠與錦州都不算遠。
向南方便馳援代善與杜度,向北又能幫助阿巴泰圍困錦州。
坐等明軍上門?
沒錯!
將王師拉到遼西地區,既可以迫使明軍來援,又能夠避免被城內的天花所感染,可謂一舉兩得。
連好吃懶做的多鐸都不敢在瀋陽城裡繼續呆下去了,可想而知其他人的想法。
多爾袞與豪格兩部人馬從閏正月初五紮營,一直扎到二月初,都沒等來明軍的到來。
錦州城內的祖大壽所部更是穩如泰山,一點動靜都沒有。
你挖溝,我看著!
一邊嗑瓜子,一邊談笑風生……
裡面的人貌似丁點都不怕!
這算甚子圍困???
阿巴泰對此很不耐煩,但有了強攻京城的前車之鑑,加之皇太雞的嚴令,也不得不繼續忍著。
好在還沒到酷夏,在錦州城外也算是氣候宜人,一槍不放,一炮不開,雙方就這麼大眼瞪小眼地干瞅著。
直到二月十六,也就是西曆四月六日,這是個很特殊的日子——清明節!
守在海邊的探馬報告了一個無比駭人的消息,明軍從海上來援!
艦隊規模不下千艘之多,兵力多到無法估量……
某太子專門派人去測算過距離,錦州城距離海邊僅有二十三公里!
這比後世要近得多,因為此時濱海的大片灘涂都沒露出水面。
折算下來,也就是不到四十里地,大軍爬也能爬過去了。
問題在於大清王師並不打算讓蠻明的援軍輕鬆抵近錦州外圍,讓祖大壽看到解圍的希望。
為此,多爾袞與豪格兩部人馬均馳援而來,配合阿巴泰與三順王兩部,組成阻擊明軍北上的龐大集團。
皇太雞帶著兩黃旗與漢軍四旗承擔了繼續圍困錦州的任務,若戰事吃緊,漢軍四旗亦可前去支援。
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所轄一萬五千人,檬古正四旗有一萬八千人,豪格所率的檬古鑲四旗有同等兵力。
阿巴泰所部有三千,三順王所部有兩萬五千,總兵力接近八萬!
裝備紅衣大炮四十門、佛郎機上百門、鐵桶炮上千門,戰車不下五百輛,輔以高達六萬騎兵!
多爾袞認為己方是役不但擁有強大的野戰突擊能力,由於新加入了大量的鐵桶炮與戰車,還擁有了之前所未有的陣戰火力。
蠻明即便再派倭軍前來,也必然遭到迎頭痛擊!
此番領兵的倭軍主帥堀田正盛,在得到了明國太子的支持後,將麾下十萬主力,連同三萬預備隊全部押上!
遼西總督王在晉也是說到做到,命王廷臣與曹變蛟各率五千精騎,在鄭芝豹艦隊的掩護下,一路向北,推進到登陸地點,與倭軍匯合。
倭軍在得到了五百門佛郎機、一千門迫擊炮、五十萬顆手榴彈、十三萬件板甲之後,攻防兩端的實力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鄭芝豹將泡菜國王獻上來的一千艘漁船,以及帶來的八百艘漁船都投入捕魚大作戰之中。
養了一個冬天,渤海里的海產品又重新多了起來,從而確保了大軍的副食品供應。
每頓飯均能吃到海鮮與大米,使得倭軍上下士氣高漲至頂點。
然而倭軍主帥堀田正盛並不急於進攻,因為前方探馬已經報告,對方兵力有約八至十萬!
清軍已然有所防備,在騎兵數量遠遠多於己方,機動性極強,加之占據地形優勢。
用速戰速決的辦法已然行不通,在不缺軍糧的情況下,堀田正盛便打算讓全軍先以穩固灘頭陣地為主。
明倭聯軍完全不怕清軍前來劫營,鄭芝豹所率的超過二百艘戰艦就停泊在海岸線上。
距離海邊二里地之內,完全沒有任何死角,全部都會被上千門艦炮的炮火所覆蓋!
岸邊的聯營前均已挖設大量的陷馬坑,海邊都是沙土,挖坑極為便捷。
倭軍挖了不下五百萬個陷馬坑,就等著對方送貨上門了!
縱使清軍出動四五萬騎兵前來偷襲,也不會取得多大戰果,反而會損失慘重。
雙方就這麼幹耗了一個月,仿佛倭軍就是來錦州海邊度假的……
堀田正盛手下擁有高達十五個軍的兵力,每個軍一萬人左右。
名義上是十三萬,實際上有兩萬多人並不在名單上。
屬於未經德川大將軍允許,就偷著來大明打工的。
三個月就能賺在本土一年的錢,任誰都會心思活泛起來。
這些窮得快要乞食的足輕與無主的武士,都是打算趁此機會,吃到撐死為止的!
他們及其希望與清軍交戰,因為不打仗就沒戰果,沒戰果就兌換不到銅錢!
兜里沒錢的話,距離餓死就為期不遠了!
然而他們的主帥堀田正盛,一點主動進攻的意願都沒有,仿佛就是帶著大家來看熱鬧的!
主帥在等待甚子,誰也不知道,倭軍將領也不敢多問。
直到天氣越來越熱,諸將實在是忍不住了,堀田正盛才告訴眾人。
這是明國太子告訴他的策略,就是要用炎熱的天氣來降低清軍的戰鬥力。
倭軍與明軍均裝備了大量的板甲,而清軍則以棉甲為主。
在冬季,棉甲的保暖性自然好過板甲,但到了夏天,其保暖性就成了極大的劣勢。
長時間穿著,對披甲兵無疑是一種煎熬,會讓體內的水分迅速流失,從而消耗體力。
板甲被陽光一照也燙手,但聯軍早已有了準備。
其一,板甲可以快速穿上,二十秒之內即可穿好,二線部隊並不需要時刻穿著。
其二,所有板甲里都有內襯與外皮,並不會讓皮膚接觸到被曬得滾燙的鐵板。
其三,每個發了一把扇子和兩個竹筒,竹筒裡面就是海水,甲衣熱了就往上澆水即可。
堀田正盛的策略就是跟清軍耗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屆時海邊也會暴曬不已。
這就是聯軍進攻的最佳時機,時間便是西曆六月初開始!
為了報復上次大規模中毒的事情,清軍控制了小凌河的上游,往河裡下毒。
聯軍在發現大量死魚之後,便不再取水,轉而用船從遠處運水,這招也就失去了作用。
在聯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之前,某太子遣人送來了一個裝備新式銅炮的炮兵連,外加五百枚「飛毛腿」對地飛彈,以及三十萬顆手榴彈。
炮兵連來戰場的目的就是為了聯軍開路,跟京城保衛戰一樣,務必端掉可能威脅己方進攻的清軍重炮陣地。
一個連所轄三個排,總計十二門新式銅炮,看著不多,但由於射速極高,單位時間內的投射速度不亞於六十門紅衣大炮。
投入炮兵規模較少的原因是某太子也擔心戰事不利,導致炮兵連被對方俘獲。
此番只是送了十二門銅炮的話,往後對王師的威脅也不會很大。
如果遇到銅炮無法直射的目標,便可以使用「飛毛腿」飛彈進行打擊,這種武器是大清那邊絕對沒有的。
即使進行仿製,沒有陀螺儀的話,精度註定不會很高。
多爾袞主動讓出海邊十里,等著宿敵主動上門。
上次不明對方底細,導致吃了大虧,此番就不能重蹈覆轍了。
進攻的第一天,聯軍向內陸推進了五里地,完全在可視的範圍之內,然後就紮營不走了。
沒有敵人前來搔擾,無比順利地推進,讓全軍上下都感到極其的舒坦!
只是缺錢且想賺錢的人不這麼認為,倘若不是軍令已下,他們早就撲上去廝殺一番了。
主帥都不著急賺錢,他們也就只能繼續等待時機。
倭軍正面寬達三里地,兩翼由王廷臣與曹變蛟的騎兵負責掩護。
推進時旌旗招展,人頭攢動,鳥銃密密麻麻,戰車櫛比鱗次,場面甚是壯觀。
由於前方發現了小股清軍偵騎,第二天推進了三里地,堀田正盛又決定不走了。
因為天氣炎熱,紮營也很簡單,完全無需防寒取暖,只是做好周遭的警戒即可。
多鐸與豪格均提議帶隊前去劫營,但被主帥多爾袞直接否決了。
多爾袞通過不斷傳來的報告,已經大致弄清楚了相關情況。
敵軍中路步兵與車兵為倭軍,掩護兩翼位置的為明軍騎兵。
自己麾下雖有六萬精騎,卻不能輕易投入戰場。
前番較量,多爾袞便接到碩托的報告,說是敵軍鳥銃手居然能夠忍到二十步之內方才開火。
在如此之近的距離開火,便意味著大清王師的精騎根本沒有躲避的可能,瞬間便會被打翻在地,而且還會絆倒身後的同伴。
多爾袞命令步兵在前,騎兵在後,炮手利用土丘等有利地形,部署各型火炮,待敵軍進入射程,可先行發炮。
轟殺其步兵大隊,造成混亂後,再行出動騎兵進行衝擊。
若敵軍騎兵大隊主動攻來,則己方步兵當須死死抵擋,力保炮位不失。
第三天,西曆六月三日,雙方正式開打!
清軍先發制人,藉助地形,利用紅衣大炮射程遠的優勢,開始施射。
只不過放了一輪,便暴露了己方位置,遭到了明軍飛彈的瘋狂攻擊!
由於紅衣大炮的射擊間隔期高達一刻鐘左右,明軍飛彈部隊有很充裕的部署與發射的時間。
這是三順王的人馬第二次這種虧,而且一次就吃下了一百枚「飛毛腿」飛彈!
直接損失了不下十四五門紅衣大炮,其他各型火炮被炸壞了數十門之多。
多爾袞見狀,迫不得已,只能讓炮隊的殘部儘快轉移位置,以免再遭打擊,進而損失所有重炮。
既然遠射不成,多爾袞便將心思放在了近戰上,尤其是所部上有千門鐵桶炮!
用蠻子的武器來消滅蠻子及倭寇,貌似非常合情合理!
多爾袞的計劃便是讓鐵桶炮部隊進行快速施射,然後便派數萬騎兵從兩翼衝殺過去。
堀田正盛並不急於推進,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就這麼與清軍主力進行對峙。
時間在一點點流逝,天氣更是在晌午之後達到了最高點。
大量清軍士兵由於長時間身著棉甲,又不敢擅自脫下,即便原地不動,也紛紛開始汗流浹背,有些人更是直接中暑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