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海捕豐收

  在捕撈海蟹之前,楊帆以為初來乍到也就只能碰碰運氣而已,海蟹不比河蟹,不但在海中難以捕獲,而且數量應該較為稀少才對。

  但是結果卻大大的出乎了他的意料,一個鐵籠子被水手們用繩子拉上來,便可以看到籠子底已經鋪滿了一層猙獰無比的大海蟹。

  光是蟹殼的直徑便超過了半尺,單只重量不下三四斤,這番情形幾乎讓船上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不光裡面有螃蟹,有的籠子裡還捕獲了一些鮭魚和鱈魚,就在籠子被拉出水面的時候,籠子裡的海蟹還打算對鱈魚下手……

  楊帆挑了個頭最大的八隻前來進獻,不論是崇王朱由樻,還是艦隊指揮官鄭芝莞也都露出了與他此前一模一樣的驚愕表情。

  朱由樻依稀記得太子說過這種帝王蟹在此地沒有動物界的天敵,土著野人也不擅捕撈,可以隨意繁殖,長年累月,其數量多到無法想像的地步。

  倘若實際情況與太子所言相吻合的話,那自己與崇國百姓算是可以大飽口福了,這還不算海里的諸多魚類,以及那些海字輩的兩棲動物。

  朱由樻在出海之前,還高薪僱傭了數家造船工人,每個工人都是拖家帶口,故而不能只帶一人前來,一雇便是一家。

  一家便價值二百兩銀子外加五石大米,朱由樻還在合同上註明,只要願意前來堪察加半島定居,成人可領五十畝土地,老人與孩童可領二十畝,五年全額免稅。

  除了山東之外,北方海邊其實也富不到哪去,與鄭氏所控制的福建有天差地別之分,對於崇王開出的豐厚條件,不少造船工人都心動不已。

  主要原因便在於官府盤剝以及韃子劫掠,太子監國之後倒是免了北方各地的賦稅,可誰知道會不會朝令夕改,萬一又重演了萬歲爺那一幕,百姓豈不是又沒了活路?

  很多對朝廷持悲觀想法的人都被迫走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考慮到海外新封地沒有瘟疫,更沒有韃子的威脅,便跟著周王與崇王去往海外的新封地定居。

  但是船隻裝載有限,除了藩王與郡王的家眷和家丁之外,只有手藝人,也就是各種匠人才能被批准優先登船,成為第一批海外藩國子珉。

  朱由樻在自己原來汝寧的封地帶來二百多家丁以及百餘匠人,到了京城與天津,又招募了五十多匠人。

  加上懷安郡王朱由札與河陽郡王朱由材的家眷和手下,總計四千有餘。

  比起偌大的周國或許不算什麼,但這些人口足可以在堪察加半島建立大明藩國了。

  人口少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便於管理,更便於配給物資。

  按照最低配給標準,人口不足五千的崇國,每天只需要五千斤肉食便可以勉強苟活下去了。

  考慮到此地沿海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在不種地的情況下,達到這個最低標準也不算太難。

  但想要捕魚就要有漁船才行,朱由樻在路上的時候,便從鄭芝莞手裡買了兩艘鳥與四艘沙艘。

  數量確實不多,可歸是了勝於無,小型漁船完全可以在人馬抵達新封地之後,讓船工們砍伐樹木,迅速建造。

  堪察加半島全部都是原始森林,能夠隨意砍伐,用來建造豪華王府木屋的木材,自然是北地最為貴重的木材——冷杉。

  在計劃將身邊的兩位郡王「請」到五十里開外的地方去建國之後,朱由樻便在登陸場附近給自己的崇國國都——崇高城,選了一塊地皮,讓手下開始大興土木。

  崇高城目前長寬均只有二里地,而且還是插旗當牆的那種,城牆連地基都沒有,等把附近的白樺樹砍了插進土裡,就算是城牆了。

  一期的王府只有一座木屋,倒是寒磣了一些,可總比一直住帳篷要強得多,在冷風刺骨的時候,傻子都知道應該鑽進木屋裡取暖。

  為了避免發生爭搶土地的事情,朱由樻當眾宣布,只有在他允許之後,派人當場丈量,才能發放崇國的土地用以耕種。

  省得一群眼冒綠光的傢伙跑到木牆外面圈地,把城外都當成自己的田地。

  在此地斷然沒那種好事,距離都城最近的耕地也要在五里地之外。

  糧食消耗過半之前,先要把都城建得差不多,同時要抓緊時間捕魚。

  今年是死活都趕不上播種了,也就能燒荒犁地而已,最早也得明年開春之後。

  趁著鄭芝莞的船隊都還在等候裝載硫磺,朱由樻在於其商妥之後,急忙遣人大規模登船,出海捕撈海鮮,這算是種地、收穫一體化了。

  不管從海里撈上來甚子玩意,只要不是泥巴和石頭,那就可以吃。

  吃不了的話,還可以風乾之後儲藏起來,留著過冬的時候吃。

  尤其是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大規模捕撈海鮮,能夠大幅度地減少糧食消耗。

  鄭芝莞的船隊可是達到了數百艘之多,每船都備有魚網,幹這種差事簡直是手到擒來。

  「報~!啟稟王爺,海捕大獲豐收!」

  「哦?情況如何?」

  「啟稟王爺,尚在統計,據屬下目測,每船海捕重量不下數百斤!」

  「好!甚好!待本王前去一觀!」

  朱由樻可不像他那個口口聲聲自己心繫萬珉,然後把萬珉搞得流離失所的宗室兄長。

  雖然自認為才華不高,學識尚淺,朱由樻也知道不能輕易加賦於珉的基本道理。

  在不收稅且不種地的情況下,還要讓百姓們吃飽肚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海捕了。

  只要百姓們不會忍飢挨餓,就不會動瑤崇國的根本,他這個崇國的國君便能長久地當下去了。

  這也多虧了某位宗室兄長,提供了長時間的反面教材,讓朱由樻引以為戒……

  「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

  「不必如此,免禮平身!」

  就算之前高高在上,朱由樻也知道剛剛就藩,必須擺出一副親珉的姿態,這樣才容易團結百姓,對抗以後到來的長達數月之久的嚴寒。

  根據太子指示「獵殺不絕」,即可循環捕撈的相關規定,小於半尺的魚類均需放生,因為此處海域光是半尺以上的大魚就足以讓各型船隻滿載而歸了。

  在朱由樻感到岸邊的時候,水手們與登船的勞力們正在一桶接一桶地往岸上卸載海捕的豐碩成果。

  每個木桶都達到了冒尖的地步,裝地是滿滿當當,在遠處用肉眼便可以看見有的魚還在裡面撲騰不已。

  一條船上至少有三十個木桶,每桶盛放二十條魚,每條重兩斤,每船歸航回來,也能有上千斤的收穫。

  一百艘船都能有如此收穫的話,船隊總的海捕量便可以達到十萬斤之巨了,或許能有十五六萬斤也說不定,足以讓整個崇國的子珉吃上十天的了。

  捕魚這種事,一來要講究方式,懂得最基本的捕魚技巧。二來則是要明白漁場的分布,去沒有魚群出沒的地方,那就只能抓蝦了。三來要碰運氣,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今番船隊三樣都具備了,也就順理成章地取得了一次大豐收,連沒有跟著船隊出海的鄭芝莞看了都讚嘆不已,在福健本地海域,這種成果也是罕有的。

  「先行稱重計算,本王要迅速知曉海捕總量!」

  每個參與者身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沒有參與這次海捕活動的朱由樻也不例外,更多的是亢奮,見到一桶桶大魚,便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太子果然沒有誆騙自己,這下親眼見到船隊滿載而歸,朱由樻心裡便踏實多了,長此以往,崇國上下也就無需擔心被飢餓所困了。

  百姓們在岸邊觀望,見到自己也能有大魚可吃了,自然也跟著高興不已,紛紛開始祈禱上天保佑……

  之前不少人以為崇王在刻意欺騙他們,這裡甚子都沒有,連房子都得重新蓋,加之天氣比大明本土寒冷許多,很多人都打算偷偷上船,返回大明了。

  等見到船隊開始卸下海鮮,這些打了退堂鼓的人都開始猶豫起來,要是能在崇國天天吃海鮮,貌似也不錯,起碼在大明本土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

  「啟稟王爺,此番出海,船隊供捕撈各種魚類重十七萬三千五百餘斤,各種螃蟹重九千四百餘斤,各種蝦類重六千七百餘斤,其他海鮮約一萬零二百斤,總計約為十九萬九千八百斤。」

  「好!好極了!傳本王命令,根據各船海捕量,進行銀兩分配,不得剋扣,違令者嚴懲不貸!」

  一次出海便能捕獲近二十萬斤的海鮮,朱由樻真是太開心了,這個數額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範圍。

  不用太多,只要一次能有五萬斤的收穫,堅持三十天左右,應該儲備起來夠崇國百姓過冬的肉食了。

  這還沒算沿海地區的海獅、海象、海豹等動物,目前還沒時間摸清這些獵物的棲息地。

  對肚子裡缺乏油水的崇國百姓們來說,它們可是很好的牙祭,只要遇見,就不能放過。

  懷安郡王朱由札與河陽郡王朱由材見到此情此景,自然也非常欣慰。

  根據他們哥仨的約定,刨去每個百姓得到的肉食,朱由樻占五成,朱由札與朱由材各占兩成半。

  在堪察加半島,肉食就是糧食,毫不誇張地說,此物跟銀子是等值的,在此地,銀子可不能當飯吃,肉食卻能輕而易舉地兌換到銀子。

  自認為是一代明君的朱由樻要讓每家的每口人都吃上海鮮,天天都能有肉吃,光憑這點,他就覺得比宗室里的某位兄長要強不少。

  而且決計不是嘴上說說,統計之後,立刻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海鮮配給,成人不論男女,皆可得四斤魚,老人小孩均可領二斤,這算是兩天的量了。

  四斤魚有多重?

  換在大明本土,那就是一條相當大的鯉魚了。

  堪察加的氣候也很適合儲藏食物,根本就無需擔心會快速腐爛變質。

  不過好不容易才得來如此大的豐收,朱由樻仍然不太放心,立刻命人將剩餘的海鮮清理之後醃製起來。

  在大明本土,銀子和糧食是立國之本。

  而在堪察加半島,肉食和糧食才是立國之本。

  這些「國本」可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切不可馬虎大意!

  雖然比較好笑,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

  那可是好幾千張嘴,餵不飽他們,下場在本土便早已展現了。

  不過藉助於周邊富饒的漁場,朱由樻可以將此事解決地非常妥善。

  通過此番出海也證明了海捕的確比種地的收穫速度快得多,二者決計不可放在一起比較。

  鄭芝莞在旁邊也就是看個樂呵罷了,他同意將船隊借給崇王朱由樻的目的就是要幫這位藩王儘快積攢一些肉食。

  有了較為充足的肉食,朱由樻才能讓麾下的百姓爬到火山上去撿硫磺,不然自己就得帶著船隊空船歸航了。

  朝廷沒有給運輸藩國子珉撥發相應的費用,太子說可以用採購硫磺的費用來充抵,這等於讓鄭芝莞做了二道販子。

  不過鄭氏原本就是做這種生意的,面子上也沒什麼顧忌,只要能賺錢,連鳥糞都可以考慮運輸……

  在北上的路上,享受奉旨徵用的鄭芝莞將泡菜國南部沿海的船隻徵用一空,而且一兩銀子都沒給。

  等抵達倭國北部,又用大量的銅錢買了一堆船,到了北地之後,船隊規模已經膨脹到了超過七百艘之巨。

  雖然大小不一,路上還損失了數十艘,可剩下的七百多艘船都用來運輸硫磺,其總量真是不可想像。

  太子要這麼多硫磺所為何用,那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大哥鄭芝龍從京城返回的時候已經說了,太子還托鄭氏從海外大規模採購硝石。

  按照每船裝載一千斤硫磺計算,五百艘船便可運回五十萬斤硫磺,這還是往少了說,只要此地硫磺充足,翻倍也極有可能。

  太子給鄭芝莞開出的價錢是每斤五十銅錢,看著不高,但這是生硫磺,沒經過處理,連半成品都不是。

  若是能運輸一百萬斤硫磺返回天津,折算便是價值五萬兩銀子,刨去每斤十銅錢的收購價,鄭芝莞還能淨賺四萬兩銀子。

  此番是第一次往返於本土與北地之間,只能用硫磺來充抵運費,等明年再來,各個藩國勢必會積攢了大量的毛皮、鹿茸,屆時鄭芝莞還能通過其他生意大賺一筆。

  這只能算是太子給鄭芝莞自己的路費而已,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好處,獎勵的大頭是賞給鄭氏的位於瓊州島上的那座金礦以及與倭國的雪花糖,外加特效藥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