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至極!天殺的狗蠻子~!」
由於自己的防區長時間遭到敵軍的猛烈炮擊,旅順南城守將牛錄章京薩穆唐氣得腦門上的青筋都蹦起來了,但除了放兩句狠話之外,也不敢有所動作。
他的上司,也就是坐鎮北城的梅勒章京勞薩之前對其嚴加叮囑,千萬要固守城池,不得輕出,否則讓狗蠻子奪取了旅順二城,那就是天大的罪過了。
眼下敵我力量相差極其懸殊,縱然兩個牛錄的人馬都是上馬能沖陣、下馬可拼殺的精兵,而非尋常意義上的守兵,戰力無比強悍,五百來人叱詫縱橫,便可擊退近萬狗蠻子。
可出城打野戰的話,面對眼下不止萬人規模的蠻子大軍,勝算實在是微乎其微。
只要拔起勇士遭到重創,你能指望續順公的那群貪生怕死的手下會死守旅順城?
對這些奴才兵來說,調頭跑路都是好的,說不定見到戰事急轉直下,就獻城乞降了。
八旗兵的作用就是要彈壓奴才兵,避免讓他們出現二次反水的情況發生。
只能挨打,無法還手……
自從對蠻明作戰以來,薩穆唐從來就沒受過這種窩囊氣。
眼見所部固守的旅順南城已經被炮火硝煙所籠罩,慘叫聲不絕於耳。
但也只能選擇繼續隱忍,薩穆唐手頭沒有任何壓制狗蠻子炮擊的辦法。
太祖皇帝曾命令每個牛錄都必須裝備六十支鳥銃,妥善保養,不得有誤。
如今的皇上皇太雞更是非常重視發展火器,為了得到孔有德所掌握的火器工匠和鑄造技術,不惜封其為恭順王。
但大清高層以及下面的八旗各部,還是極其倚仗令兵器的作戰方式,將求得就是「弓馬嫻熟」。
旅順城頭的重型火器有碗口銃、虎蹲炮、大神銃、大小佛郎機,二城相加,火炮不下數十門之多。
只不過射程都不遠,根本無法與蠻明戰船上的重炮相提並論,這會兒也只能看著人家的銃彈打過來。
多數八旗將領都沒想過蠻明真的敢派大軍從旅順登陸,如今算是被搞得有些措手不及,對援兵望眼欲穿了。
光來一個甲喇的八旗勇士都不見得夠用,起碼要讓貝子爺碩托集合兩個甲剌的精兵,再調集駐紮在蓋州的恭順王孔有德所轄的上萬天佑軍方可退敵。
只是復州近,蓋州遠,起碼要固守兩三天,頭一批援兵才能抵達。
至於眼下……
只有一個法子,那就是硬挺!
旅順南城距離海邊僅有一里多而已,用發熕完全夠得著,鄭軍艦隊裡,幾乎每艘戰艦上都裝備了發熕,這會兒轟得正歡呢。
倭軍裝備的火銃用來攻城無異於隔靴搔癢,鄭芝豹鑑於當下兩軍互相合作的良好關係,便幫了阿部重次一個大忙。
上百門發熕集中火力炮擊屁大的旅順南城,效果自然是非同凡響。
轟上一個下午,哪怕城牆不破,裡面的狗韃子也活不了幾個了。
鄭芝豹心裡則在暗笑,狗韃子不是號稱野戰無敵麼?
此番自己剛好滿足他們的心愿了。
等被轟得生不如死,狗韃子可能就會想要出城與倭軍決一死戰了。
問題是,旅順城撐死能駐紮一千真韃子,剩下的都是狐假虎威的偽韃子。
一千真韃子累死都打不過五萬倭軍,等阿部重次的人馬解決了真韃子,偽韃子的末日就來到了。
眼下的形勢非常微妙,清軍想要出城決戰,無奈實力不濟,既惱火又鬱悶,被轟得瞪眼沒轍。
倭軍想破城,也可以野戰迎敵,但是己方沒有攜帶重型火炮,敵人又在龜縮防禦,他們只能遠遠的站在敵軍火炮的射程之外進行觀戰。
以戰艦為主的鄭軍反而成了是役的主力,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對旅順南城實施炮擊。
炮擊的聲音可以傳到幾十里開外的地方,只怕連金州那邊的狗韃子都能聽見,即使聽不見,也會得到旅順守軍送去的告急文書。
阿部重次已經登上了黃金山,由於地形原因,這裡正好是個非常合適的觀察哨,他已經下令全軍圍而不打,靜候敵軍援兵。
既然城裡的敵軍不願意出戰,那麼阿部重次認為己方暫時也沒必要發動攻城戰,這樣就可以避免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將旅順城內的守軍當作魚餌,吸引敵軍援兵儘快前來,實施圍城打援的戰術,這才是阿部重次下令全軍候命的真正目的。
就這麼一兩千敵軍,被五萬大軍瓜分,一個鐵炮足輕能分到多少銅錢?
顯然是狼多肉少,等敵軍援兵抵達,各家發動圍攻,起碼能多分得一點肉。
即便清軍派來的大量援兵抵近,阿部重次也不會害怕。
在此之前,他早已給各軍分配了相應的任務。
由譜代大名人馬所組成的第三軍駐紮在旅順城以西的白玉山和案子山。
充斥各地外樣大明的第四軍和第五軍分別駐紮在旅順城以北的二龍山和以東的雞冠山。
第二軍以饅頭山為據點,實施圍城。
寶貴的第一軍則被部署在相對安全的老虎尾,那裡的守軍沒等鄭軍戰艦發動炮擊就已經跑光了。
經過反覆琢磨,阿部重次認為從金州與復州馳援而來的敵軍援兵多半會是騎兵。
這樣的話,要儘快抵達路順,案子山與雞冠山之間的窄峽就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從地圖上看,先要通過後八里莊,再到劉家溝,然後經王家屯,才能抵近戰場。
總體上來說,這樣的地形對己方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採用伏擊戰術。
在主要伏擊地區,阿部重次命令僕役部隊在上山之前,都要用鐵鍬在平地上挖坑。
每坑不用多深,一尺足矣。
重要的是數量一定要多,密度還要大才行。
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遲滯騎兵在平原上的快速推進。
兩千僕役,每人挖五十個坑,總和就是十萬個坑。
翻一倍的話,就是二十萬個坑……
這戰術就是某太子在《對韃戰術》上教授的新知識,或者說「新坑術」!
狗韃子的騎兵雖然厲害,但也得能衝起來才行。
要是沖不起來,那就是披甲步兵了。
雖然也很厲害,但少了戰馬,衝擊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
韃子敢策馬沖陣,馬腿陷到坑裡就會崴折,戰馬直接就成殘廢了。
遍地挖坑只是第一招,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實施第二招,那就是在地上釘樁子。
平地上除了坑就是樁子,韃子騎兵能衝起來才怪。
若是換作明軍,某太子還會教他們埋地雷……
這樣的話,即便沒有拒馬樁,步兵方陣配合戰車,在平原上也不會再懼怕韃子的鐵騎了。
阿部重次看過之後,頓覺明國皇太子實在是太過蔭損了。
因為某太子還在書中指出,在戰場通道中間布設的障礙要多,密度要大。
兩側反而要少一些,這麼做就是要起到「引流」的效果。
韃子騎兵見到兩側障礙物較少,不會傻到白白損失精兵。
肯定選擇從兩個通過,無形間自動進入了火炮的射程之內。
這樣就給部署在山上的火器創造了殺敵條件,不被轟得人仰馬翻才怪。
要說韃子被水淹,被火燒,被壕溝所阻,或許都見過。
但遍地都是坑,多半是一輩子都沒遇到過的事情。
也就是某太子穿得晚,穿得早的話,韃子們早就遇到了。
某太子連自己的親爹都……
更何況是韃子???
這不但是真坑,還是一個挨一個的連環坑!
一旦馬失前蹄,那就得把上面的韃子摔個狗吃翔不可。
某太子把這招教給了倭軍,偏偏對方做事是非常認真的,那場面就逐步變得有些辣眼睛了。
密集恐懼症患者最高不要觀看,連想都不可以想,否則全身上下都被瘮得起雞皮疙瘩不可。
第三軍從西邊的白玉山腳下開始,第四軍則從北邊的二龍山腳下開始,兩軍的僕役大規模比著哪邊的挖坑多。
原本阿部重次只是讓僕役挖坑,每人須挖五十個。
很顯然,哪邊的坑多,哪邊就能坑到更多的清軍。
兩個軍的將領們又不傻,當然不會放過這種好機會。
開始還是僕役挖,後來兩邊覺得人不夠多,速度不夠快。
後來除了警戒部隊之外,全軍都投入到了挖坑作業當中……
一萬六七千人,挖了一個下午的坑,你說會有多少???
伏擊地區在三十步寬的區域內全是坑,多到自己人都擔心走路會崴腳的地步。
等到日落之後,諸多大名又開始擔心清軍援兵見到這裡挖坑太多,就會繞道。
這準備工作真是又費體力,又費腦子,很熬人啊~!
好在馳援旅順只有這麼一條大路,其他都要穿過山區。
騎兵進山的話,一旦遭遇伏擊,那就是死傷過半的事情了。
阿部重次就是要在旅順周邊地區布置一個口袋陣,不論清軍援兵從任何方向過來,最後都跑不了。
對方要是不來馳援,最遲五天,旅順城便會被鄭芝豹艦隊用發熕給轟塌了。
屆時城內守軍若是不主動跪地乞降,一個都活不了。
一個敵兵價值一百兩銀子,誰不眼熱?
倭軍內部的分成是這樣的,德川大將軍本人提取二十兩,各大名提取二十兩,剩餘接歸下屬所有。
一換算的話,六十兩銀子差不多能折合三萬錢,可以買一匹戰馬了,聞訊的武士們自然是欣喜若狂的。
不然大夥挖坑怎麼那麼積極呢!
沒人喊累!
因為明後天掉進坑裡的可都是活生生的銀子啊~!
對武士們來說,這簡直比釣魚來錢還快……
不用多,一季干一次,全年就能過得無比舒坦。
占多數的步戰武士不是不會騎馬,而是囊中羞澀,買不起戰馬。
通俗上說,只有刀、馬、甲三者都配齊了,才算是一名裝備合格的武士。
在他們看來,眼下的戰事就是為了買馬而準備的。
故而在私下,很多步戰武士都將是役命名為「買馬之役」!
三萬錢,換作平時,不知道要攢幾年才能攢下。
而現在,一戰之後,說不定就到手了三萬錢。
想到這裡,不少窮困潦倒的武士都眼冒綠光……
他們沒有僕從,也沒有戰馬,部分人的大鎧還是木頭做的。
全身上下,唯一還算過硬的裝備就是手裡的薙刀和武士刀,再就是背著的和弓。
想要翻身,不論如何都要在是役使出渾身解數了,不然天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有機會。
每一名武士內心都是孤獨的。
「真正的朋友」只有手裡的刀、身上的鎧以及胯下的馬。
裝備越好,所謂的「朋友」就越多。
反之,就越發的苦悶與壓抑。
只有通過戰爭的方式,才能體現出自身價值,並改善生存現狀。
這就是武士們存在的意義!
裝備最好的武士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則,除非其地位已經晉升到了大名。
與鐵炮足輕營盤裡插科打諢的一副市井模樣不同,武士們在大戰之前,或在閉目養神,或在檢查兵器,交頭接耳的情況都很少見。
鐵炮足輕與僕役加入戰爭只是為了得到乞活的銅錢,而武士們則是為了活得更好。
由於追求不同,所以他們也顯得比對方更加的努力上進。
為了購置三大件來裝裱自己的面子,武士們甚至願意付出生命代價。
在武士們看來,這個理由是非常合理,且無可厚非的。
失去一切的武士那就是浪人,比足輕還沒有歸屬感……
由於本土長時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導致武士集團生存壓力很大。
尤其是步戰武士,很多人都在勉強度日,家裡揭不開鍋的情況也不是鮮見。
到了遼東半島,還不曾接敵,但卻可以美美的飽餐一頓。
這裡大米管飽,每人還能分到一斤重的魚以及不少海帶佐食。
海鮮都是隨行的漁船捕撈上來的,這樣就地取材,配合鄭氏從南方運來的糧食,便可支持五萬大軍在遼東半島征戰月余了。
一些大名覺得海鮮乏味的話,還可以享用附近百姓種植的蔬菜和飼養的牲畜,他們不吃,也會便宜敵軍。
明國皇太子已經知會了德川大將軍,遼東半島為敵占區,此範圍內的任何物資,除極個別之外,倭軍登陸後都可以無條件徵用。
戰區的人口都可以裝船運往山東,這些人口也能兌現銀子。
搶人也能變現,這是讓大名們非常開心的事情。
不論是大名還是武士,都不曾想到戰區的餐食比本土還要好。
因為貪吃,足輕與僕役里的很多人都撐到無法彎腰了。
由於家境不好,自己賺的又不多,他們在老家吃飯都要定量。
這下總算可以放開吃了,使得他們的吃相讓大名們感到非常的尷尬。
幸虧軍營里只有翻譯和嚮導,不然真是要被明軍同行們給恥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