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二貨皇帝就是欠罵,而是一天不挨罵就會渾身難受。
本來就智商欠費,還總覺得自己無比聰明,別人在他眼裡都是傻子。
就應該讓你去當一天災珉,好好體驗一下被你徵得家破人亡的人過得是什麼日子!
作為皇帝,不會用人,內閣就跟走馬燈一樣輪換,被一腳踢開,還美其名曰寬厚待人。
照甩鍋爹這個豬邏輯,東虜大軍在入關之後燒殺搶掠,豈不是為朝廷節省了糧食?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甩鍋爹用不著死,但已經算是殘次品皇帝了,可以被淘汰出局了。
「逆子!你千方百計地詆毀朕,到底是何居心?朕屢經風雨,堅忍不拔,不論如何,都不會被你這逆子之亂語所左右!朕就讓你這逆子看看,大明如何在朕手中復興,讓你這逆子徹底死心!逆子以為所施伎倆朕不會麼?逆子對此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手段有多麼高明,不過是老祖宗早已用過的罷了!朕已然在位十二年,未來十二年、二十四年,乃至三十六年,朕都會在位,逆子在有生之年都休想登基為皇帝!朕現在就立五皇子為太子,永久有效,等朕退位,便讓五皇子繼承大統!朕現在宣布,將你這逆子貶為庶人,從今往後都不得恢復宗室地位,讓你這逆子與大明中興無關,亦與大明皇位無緣!」
逆子一口一個「昏君」叫著,都把崇禎給叫麻木了,既然他願意這麼叫,那就叫好了,一怒之下便將這個逆子從打入冷宮,改為貶為庶人了,讓他此生都為此而悔恨交加才好。
將田貴妃的兒子立為太子,崇禎一直打算這麼做,不過礙於朝臣反對,不好實施。今番總算有了一個完美的藉口,終於可以得償所願了。
如若不然,自己的皇位早晚會被這個逆子所篡,說不定明後天就改朝換代了,這個心狠手辣的逆子一定幹得出來此等卑鄙之事,說不定其他皇子都會慘遭其毒手。
崇禎覺得自己這麼做是非常正確的,不但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更是保護了皇室的安全,往後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從而專心處理朝政了。
「父皇,你已經黔驢技窮了,除了一再貶低兒臣,還有其他辦法麼?如今兒臣已經看穿了父皇的把戲,兒臣也不是父皇想貶就能貶的了!大明在父皇手中是一年不如一年,既然還有五年就要亡國了,兒臣便不能熟視無睹,坐視不管了。父皇,您現在就有兩條路可走。其一,就是移駕南都,到南都繼續當皇帝。其二,便是成為太上皇,以後仍舊可以錦衣玉食,消遣娛樂!如若父皇仍舊執迷不悟,兒臣也就沒法與父皇繼續商量未來了!」
二貨甩鍋爹還想把老子變為庶民?
你這夢做得可是真夠膽大包天的!
還以為你這個皇帝依然可以一言九鼎呢?
不知道世態炎涼,人心思變麼?
再說群臣也不想跟著你陪葬啊,大夥更不想給你繼續背鍋了!
誰都不是傻子,明知道有一條陽關大道,還走你這荊棘小路幹嘛啊?
還想當三十六年皇帝?
你當三十六年太上皇還差不多!
老子已經給你留面子了!
實話告訴你,大明是我的,皇位也是我的!
昏庸、無能、不思悔改、執迷不悟,還動不動就甩鍋,這樣的皇帝留他何用?
「逆子!休想用如此言辭來威脅朕!朕乃天子,更是一國之君,不會被任何人所威脅!朕之前坐在此處主持朝政,今後亦會如此!逆子欲要某朝篡位,朕便要打碎你這美夢!你已然不是太子了,無權參與朝會,給朕速速退下!」
這逆子是愈發膽大妄為了,幸好自己甦醒的及時,否則真是不堪設想,崇禎都感到有些後怕了,再晚一步的話,自己恐怕醒來也是太上皇了。
「父皇,該退下的是你!首輔支持兒臣,內閣支持兒臣,文臣武將也支持兒臣!父皇都淪為孤家寡人了,還渾然不覺呢?適才的投票結果,父皇不是知曉了麼?繼續故左言他,掩耳盜鈴有意思麼?」
抱歉,大明雖然還姓朱,但已經不是你的了,你不安心做太上皇也沒辦法。
拯救大明的前提條件就是先把你這個二貨皇帝給架空了,不然大家都得給你陪葬。
「逆子給朕住口!在大殿之上,朕乃君父,群臣都是朕之臣子,只有朕可以發號司令。逆子休要假借群臣之口來威脅朕,朕素來洞察秋毫,所謂投票不過是你刻意安排所致,你這卑鄙伎倆早就被朕所識破矣。此等結果,朕一概不予認可,逆子就莫要浪費口舌了~!」
崇禎認為一定要在氣勢上壓倒這個逆子,不然等到逆子起勢,自己就不好壓制住了,也要藉此來警告群臣,莫要跟隨這個逆子犯上作亂。
「既然如此,那好吧!支持本宮的愛卿請站到這邊來,支持父皇的愛卿請占到那邊去。父皇,請您親眼見證一下哪邊的臣子更多,人多的一方自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跟這位二貨皇帝對話確實是浪費口水,左右都是油鹽不進,跟對牛彈琴差不多。
在他腦海里,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如果錯了,那一定是別人出現了幻覺!
自己說服不了這隻甩鍋爹,那就看看誰的粉絲更多吧,這樣總可以定勝負了吧?
在某太子給薛國觀遞了一個眼神過後,首輔便在二貨皇帝的注視下,公然站到了某太子一邊。
「薛國觀!你這是要支持這逆子犯上作亂不成?」
崇禎見狀立刻怒斥其這種見利忘義的惡劣行徑,當朝首輔便相當於宰相,乃是群臣之首,若是首輔如此行事,其他朝臣跟風就大大不妙了。
「陛下,臣只是聽從殿下安排而已!」
薛國觀心裡非常清楚,皇帝能給自己的,太子都能給、皇帝不能給自己的,太子也能給。
譬如這國仗,皇帝就給不了,不但不給,還堅決反對,那就別怪自己做出本能的抉擇了。
薛國觀不但要做首輔,而且任期要超過溫體仁。這個要求,恐怕皇帝也不會同意。
萬一自己有了錯誤,說不定還會被這位矢口否認自己薄情寡恩的皇帝所下獄。
比較起來,還是太子這顆大樹更為牢靠一些,起碼不會為難自己這位準國仗。
「你……馮銓!你怎能也如此糊塗???」
崇禎沒等繼續批評見風使舵的首輔薛國觀,只見禮部尚書馮銓也跟著薛國觀站在了逆子一邊,頓時錯愕不已。
「陛下,臣僅是聽從殿下安排而已!」
既然首輔都想好了說辭,馮銓是何等聰明,這下連說辭都不用想了,直接照搬就行了,反正橫豎都是敷衍皇帝而已。
「你……」
崇禎被這兩位的行徑給氣得不輕,舉起來的手臂都開始哆嗦不已,想厲聲斥責,都還沒組織好說辭。
見到首輔帶頭,禮部尚書跟進,祖寬、倪寵、陳國威也開始選擇陣營了,他們三個都是被皇帝下令羈押之將。
既然無法公然報復皇帝,那就要借太子之手給皇帝一個教訓才行,不然等到皇帝再次手握大權,他們又得被打擊報復。
三位將領作出明確抉擇之後,他們的下屬也就不用多想了,而且產生了示範作用,猛如虎、李輔明、劉光祚、高傑等總兵以及下轄將領全都決定投靠太子爺。
因為之前崇禎的言辭實在是太寒人心了,想要繼續為朝廷效力,眾將當然要選一位明君作為靠山,而且有了一個非常合格「參照物」之後,選擇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凡是當武將的,多多少少都會考慮自己的後路。打流寇容易獲勝,但對付東虜可就另當別論了,己部一旦戰敗,朝廷追責下來,眼前這位皇帝恐怕又要推卸責任了。
誰都不想被下獄,更不想被梟首,追隨太子爺起碼還有戴罪立功的機會,換成皇帝主政的話,等自己成為敗軍之將,恐怕只能去找閻王爺報到去了……
「爾等……反了!反了!爾等可是要發動兵變不成?」
見到武將們成群結隊地投靠了這個逆子,崇禎氣得幾乎都要在原地跳起來了,怪不得這個逆子有恃無恐,原來早就拉攏了一群武將。
其他文官們自然不屑於首輔與禮部尚書的言辭的,當朝首輔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和已然定下的親事,已經淪為了太子爺的應聲蟲。
而馮銓則是首輔大人的跟屁蟲,首輔怎麼做,他就跟著仿效,一點都不會差,有時候甚至比首輔還能拍太子爺的馬屁,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不過一碼歸一碼,在大是大非面前,很多文臣也會選擇從保全大明的江山社稷作為出發點,通盤考慮全局,權衡利弊得失之後,再行作出選擇。
「張國維!你食君之碌,卻不思為朕分憂,到底是何居心???」
崇禎用近乎咆哮的聲音來質問這位工部尚書右僉都御史,他對張國維非常器重,之前便擢升其為工部侍郎,沒想到此人在如此關鍵時刻也反水了,真是人心叵測啊!
「陛下,臣負責主持京城新城與山棟新城修築之事!」
張國維不願意多做解釋,只簡單說了一句,這就是他選擇投靠太子爺的原因所在。皇帝反對興建新城,他又是負責這項差事的,那麼等到太子落敗,他就要被皇帝下獄了。
兵部尚書王家彥、吏部尚書堵胤錫、醫部尚書由光祿寺少卿路振飛、都察院左都御史鍾炌等人,在看到薛國觀、馮銓、張國維等文官的抉擇之後,也就自然而然地跟了過去。
他們都是支持太子新政的文臣,在皇帝主政期間,想說實話又不敢說,跟著太子卻似如沐春風一般舒服,不時還能打打麻將,消遣娛樂一番,也不算妄為君臣一場了。
較於動輒便要將股肱之臣下獄的皇帝,太子年紀雖小,卻是非常寬宏大量的,非投敵、反叛、欺君、貪墨之過,哪怕禦敵時戰敗,只要核實無誤,都可以從輕發落。
這些文官並非怕死,而是擔心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有這麼一位喜好偏聽偏信的皇帝,誰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因為莫須有的過失而被抓進去候斬了……
支持皇帝的臣子也不是沒有,禮部右侍郎倪元璐、吏部右侍郎申佳允、醫部左侍郎許直、大理寺卿成德、吏部左侍郎孟兆祥、工部右侍郎朱永佑、都察院右都御史陳泰來等人都站在了皇帝一邊,甚至包括以黃得功為首的勇衛營的一群武將。
戶部尚書李待問由於掌管太倉錢袋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臣子,在看到眾人的抉擇,又經過了一番空前激烈的思索之後,慢慢悠悠地走向了太子。
「李侍問!朕自認為待你不薄,你為何還如此行事?」
李侍問本來是崇禎極力爭取的對象,之前覺得只要他能站過來,可以勉勵他幾句算作褒獎,可是結果卻讓崇禎大失所望。
「陛下,臣雖為戶部尚書,可臣沒辦法在不徵收三餉之前提下,給朝廷弄來上千萬兩銀子!」
李侍問的言外之意就是太子有這個本事,您沒有。您不但沒有這個斂財的本事,您還為難臣,讓臣去給您弄錢,這就是您的不對了!
太子爺不嫌累,幫助李侍問承擔了戶部尚書的半數差事,他只要做好算帳的活計就行了。如此一來,辦差就輕鬆多了。
李侍問雖然每每在支應上與太子較真,可也不是個憨貨。一旦皇帝命他來征三餉,搞得珉怨沸騰之後,他這個戶部尚書也就算是當到頭了。
「恭順侯!新城侯!新樂侯!誠意伯!彰武伯!惠安伯!宣城伯!爾等乃是堂堂大明勛貴,豈能與這逆子同流合污?」
七位勛貴也都站到了那逆子的方位上,讓崇禎驚詫到無以復加,原本他是以為能夠獲得勛貴們的支持的,起碼還能扳回頹勢。
「陛下!臣等……僅是聽從殿下安排而已!」
事已至此,恭順侯吳惟英也不怕得罪皇帝了。他們同流太子爺,才能合夥賺銀子,紅利每年有幾十萬兩之多,這還是往少了說。
跟皇帝又沒生意可做,他們自然不會選擇投靠崇禎。再說怎麼多武將都過去了,只要手握兵權的太子爺一聲令下,大明就可以改天換日了。
「你……好!好!好!爾等都願意聽從這逆子的安排,朕倒是要看看,爾等還有何本事!」
法不責眾,崇禎僅僅批評一個兩個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在群臣作出抉擇之後,現場的情況已經是涇渭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