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1章 比誰更傻

  開戰不到一個月,印加遠征軍就抵達了波斯東南部的戰場。【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不同於鄭成功,波洛不但派出了艦隊,還調集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地面部隊。

  鄭成功獲得了新地盤,還要按死各地蠢蠢欲動的土著部落,忙著打治安戰。

  也就沒有派地面部隊參加針對波斯的軍事行動,印加帝國的情況則不同。

  印加人本身就是南美土著,是當地人口的大多數。

  對波洛來說,白人才是要小心提防的對象。

  在解決了拉普拉塔地區出現的大禮包之後,印加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恢復如初。

  印加軍隊也只能以打擊走俬為主,真正可以鍛鍊隊伍的行動屈指可數。

  整個南美只有三個國家,除了印加就是明帝國與荷蘭。

  明帝國是印加帝國的盟友,荷蘭在南美屬地的面積又非常小,等於來自外界的軍事威脅幾乎為零。

  波洛想要保證印加軍隊的戰鬥力,就只能派兵遠征海外,跟前幾次追隨明軍出征一模一樣。

  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長時間無仗可打的情況下,印加軍隊的戰鬥力會持續下滑……

  這次波洛派出了由一個特戰旅、三個陸戰旅、六個步兵旅所組成的遠征軍,規模已經不算小了。

  如有必要,還可以追加一倍,甚至兩倍的兵力,這樣總比全都窩在本土,混吃等死要好得多。

  遠征軍的薪水與武器由印加方面承擔,所需的部分彈藥、食品、藥品等物資則由明帝國提供。

  譬如9毫米子彈、56毫米子彈、62毫米子彈、155毫米炮彈,明帝國都可以敞開供應。

  通過是役的實戰,印加軍隊順便也能考察一下盟友提供的諸多輕武器與配套彈藥是否符合己方的使用習慣。

  波洛通過阿根廷大禮包可以召喚出FN-62毫米通用機槍、FAL突擊步槍(62*51毫米全威力子彈)、FAR-83A突擊步槍(56*45毫米子彈)、FMK-3衝鋒鎗(外形類似於烏茲)、短銃為「雷霆」-9型等輕武器。

  但是沒有彈藥生產線,這些槍枝打個百十來發子彈就變成燒火棍了。

  就算有足夠多的子彈,如若槍枝的某些零部件損壞,就只能從其他同型號的槍上拆。

  還不如從明帝國引進全套先進的槍枝和彈藥生產線,往後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對揭暄來說,印加遠征軍來不來無所謂,重要的是印加艦隊的到來,的確增加了己方封鎖波斯灣出口以東水域的能力。

  加上法國海軍,等於讓波斯海軍失去了在阿拉伯海北部水域繼續作戰的能力。

  印加遠征軍的平均戰鬥力遜於大明海軍陸戰隊,只有特戰旅的戰鬥力高於己方。

  但這十個旅的部隊用來防守已經奪取的沿海城市還是沒太大問題的,背靠己方艦隊,根本不怕波斯軍隊的大舉反攻。

  揭暄其實很希望看到對方可以發動大規模的反攻,這樣就可以降低己方地面部隊深入腹地作戰的機率,同時縮短己方的補給線長度。

  雙方都是老熟人,波洛也非常放心地將印加遠征軍的指揮權交給揭暄,後者可是世界聞名的常勝將軍。

  與其擔心遠征軍遭到重創,倒不如想想如何才能讓揭暄吃敗仗……

  這位常勝將軍打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丹麥人、那不勒斯人、羅馬人,對方無一例外,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

  在海上與沿海地區,幾乎沒人可以擊敗揭暄,而且由於艦隊的存在,讓他們占到大便宜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大明海軍的第一個目標已經完成,那就是打掉波斯海軍的銳氣,封鎖荷姆茲海峽,將對方鎖在波斯灣這個大魚缸里。

  之後就是瓮中捉鱉了,不過這隻鱉還有一定的戰鬥力,並不會輕易繳械投降,還得好好敲打一番才能得手。

  海珊判斷朱慈烺在阿富汗戰場至少投入了五十個旅,又派了至少二十個旅來進攻本土的東北部。

  在阿富汗的波斯守軍有十個旅,海珊又動員了六十個旅的土著部隊,應該可以拖住明軍的進攻。

  本土東北部有三道防線,守軍兵力達到六十五個旅,在火力與兵力上均強於對方,而且還能獲得持續的增援。

  在東南沿海地區,明軍主要依靠十個旅左右的陸戰隊,在次要戰場投入的兵力倒是不多,不過對方規模龐大的艦隊的確讓海珊比較頭疼。

  波斯海軍此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海軍方面認為至少擊沉了對方兩艘航母、一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十五艘驅逐艦、二十四艘護衛艦,以及超過一百艘商船。

  按照上報的戰果來判斷,應該算是一次輝煌勝利了,完全值得嘉獎。

  但對方非但沒有收兵撤退,反而直接撲向波斯東南部的海岸線,並且實施了大規模登陸。

  這說明有兩種可能,要麼是戰報是假的,對方根本就沒有遭到重創。

  要麼就是戰果還沒有達到讓敵軍艦隊停止登陸的程度,完全不影響對方繼續進攻。

  海珊更願意相信後者,因為明帝國控制著全球制海權,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逐步失守,海珊也意識到了朱慈烺的真正實力。

  之前對方所說的獲得了四個大禮包,應該是真的,並未誆騙自己。

  自己只擁有一個大禮包,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基本盤實力懸殊。

  按照國力來計算,明帝國的國力幾乎是波斯王國的十倍。

  即使雙方相差四倍,自己加上師仁與大衛王,對戰朱慈烺、易卜拉辛、路易十四,看起來也沒太大的勝算可言。

  之前收留了師仁,結果這傢伙真是把自己給坑得不輕,非但沒有幫助自己抵抗明軍,反而直接跑到大衛王那邊去了。

  現在本土西北部正在遭到奧斯曼軍隊的進攻,對方投入了大約十五個旅的部隊,而且裝備了上千輛主戰坦克。

  以色列軍隊儘管攻入了小亞細亞半島,可是奧斯曼帝國戰略縱深很大,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被滅國的。

  雙方正在拼死爭奪戰略重鎮開塞利及周邊地區,參戰總兵力超過十萬,已經算得上一次大規模戰役了。

  作為反攻方,奧斯曼帝國先後投入了三十個旅,以及三千多輛主戰坦克與五千餘架作戰飛機。

  易卜拉辛將從四個大禮包召喚出來的武器和兵力,幾乎都用來奪回戰略重鎮開塞利。

  在奧斯曼海軍的打擊下,以色列海軍已經名存實亡,自然也就無法固守耶路撒冷。

  迫不得已,大衛只能將兵力向內陸部署,避開實力強悍的奧斯曼艦隊。

  以色列國的版圖也就變成北抵開塞利,南至薩那,東鄰巴格達。

  看似不小,其實比此前巔峰時小了一圈,因為西奈半島被奧軍給奪回去了。

  以色列海軍的艦艇在紅海及地中海東部地區完全無法活動,只能全部窩在波斯灣。

  這個海灣已經成為全球單位面積水域裡艦艇數量最多的地方,加上師仁與海珊的那部分,總數超過三千艘。

  要不是還有這麼一個海灣,以色列幾乎將會成為一個內陸國家。

  在海軍實力遜於敵人的情況下,向內陸拓展生存空間成了唯一的選擇。

  南向拓展至薩那,已經算是極限了,再往南就要瀕臨印度洋了,還會遭到奧斯曼艦艇的打擊。

  向東則是底格里斯河,這是與波斯王國的分界線,對方是己方的唯二盟友,這時候不能因為領土爭端犯下低級錯誤。

  實際上多虧了野心勃勃的海珊覬覦法國與奧斯曼的土地,這才讓波斯與以色列走到了一起,得以並肩作戰。

  只要海珊願意繼續對付易卜拉辛,大衛甚至願意將已經占領的兩河流域都讓給對方。

  一旦失去這個盟友,以色列就等於要單挑奧斯曼了,這是大衛不願意接受的結果。

  儘管己方的武器性能卓越,士兵也驍勇善戰,但面對敵人的兵力優勢,還是感覺無比吃力。

  以開塞利戰場為例,奧軍的兵力幾乎是己方的三倍,投入的技術兵器的比例也是如此,所以己方才會打得如此吃力。

  從繳獲的戰利品上判斷,對方主戰坦克的性能比「梅卡瓦」-4型稍遜一些,但還沒有拉開明顯的代差,兩三炮依然可以摧毀後者。

  「山貓」式履帶步兵戰車的電子設備更是優於己方的「猛虎」步兵戰車,己方只有在諸多防空系統方面占據絕對優勢。

  正是憑藉這方面的優勢,才得以固守開塞利,沒有讓奧斯曼大軍一舉攻下該城。

  大衛的目標就是攻占小亞細亞半島,讓這裡成為以色列的腹地。

  之前打下的阿拉伯半島地區都是沙漠地形,根本不可能種植作物。

  就算有油田,那也得把石油或成品油賣出去才能換購到糧食。

  但明帝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從以色列進口石油及成品油,這就等於無法變現了。

  油料只能用來供給部隊使用,師仁倒是來了便可以坐享其成了……

  大衛也無法拒絕對方,否則等於自己又多了一個敵人。

  師仁也不會白蹭地皮,出動一個機步旅北上助戰。

  儘管只有區區一個旅,但師仁承諾今後每個月都可以提供一個機步旅。

  一年就是十二個旅,相當於四個軍的兵力,的確能牽制奧軍的部分兵力。

  師仁活得時間越久,提供的兵力就越多,尤其是海軍艦艇,這是大衛急需的。

  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波斯灣太小,倭軍艦隊完全施展不開,而且目標太大,不利於隱蔽。

  師仁承諾自己的艦隊會幫助大衛,跟奧斯曼艦隊作戰,但要等半年時間,唯有如此,才能積攢出足夠多的戰艦。

  這是大禮包囤貨的上限時間,屆時以二十四艘輕型航母為核心的倭軍航母戰鬥群,完全可以消滅地中海里的奧斯曼艦隊。

  前提是大衛的軍隊不能被奧軍給消滅掉,這倒是不是個問題,以色列死活都可以挺半年,一直挺到倭軍艦隊出現為止。

  但大衛腦子裡又萌生出了另外一個想法,與其等別人召喚艦隊出來,幹嘛不自己動手、親歷親為呢?

  通過情報得知,只要幹掉擁有召喚能力的人,那麼其能力就會被下手的某人獲得。

  之前中東地區只有自己與海珊,師仁來了純屬多餘。

  既然如此,那就……

  射程250公里的「箭」-3防空飛彈完全可以用來幹這件事,而且應該會幹得很漂亮。

  具體還要看師仁能給自己做出多大的貢獻,以及他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如若目標所展現出來的防空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打擊能力的話,大衛就要繼續與其合作了。

  較於與師仁的關係,不可調和的問題是與奧斯曼的領土爭端。

  以色列就是在耶路撒冷誕生的,這裡被奧斯曼帝國上下視為聖城。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奧斯曼要想收復故土,就意味著以色列人都得被扔到海里餵魚。

  在明帝國不參戰的情況下,大衛認為自己的軍隊應該可以抵擋住奧軍的反撲。

  當然,海珊那個沒腦子的傢伙主動招惹法國以及明帝國,是他完全沒料到的事情。

  現在非但不能幫助自己牽制部分奧軍,反而要將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另外三個方向的戰場。

  除非上天真的可以庇護海珊,否則光是一個明帝國,就不是波斯所能抵擋得了的。

  海珊的確有點本錢,但僅限於中東地區,對付易卜拉辛或許還勉強湊合。

  在龐大的明帝國面前,大衛都不知道他到底能挺多久……

  挺得越久,當然對己方越有利,但沒人相信波斯能與明帝國打一場長達七八年的戰爭。

  以一敵十是什麼感覺?

  就是現在這樣!

  當海珊出兵法屬印度西部地區的時候,大衛就感到情況不妙了。

  後續的發展更是超出了他的想像,打單法國還不夠,還要加上明帝國。

  要不是無法與易卜拉辛言和,大衛都想立刻中止與這個智障盟友的合作了。

  以色列只要一定的生存空間就行了,不會真的挑戰世界霸主,這明顯是要自殺!

  明帝國皇帝已經表示不會介入奧斯曼與以色列的戰爭之中了,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不幸的事情,讓海珊一個人來承擔就行了。

  戰爭就是比誰更傻的遊戲,很顯然海珊已經主動奪冠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