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麼漂亮的紙幣啊!」
路易十四在窗戶邊上看著手裡的明帝國壹佰圓面額的紙幣,由衷地讚嘆起來。【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他早就想印刷這種紙幣,只是此前被柯爾貝澆了很多盆冷水,有點心灰意冷了。
柯爾貝也是好心提醒,原因很簡單,只要足夠聰明,就會想到紙幣的致命弱點。
這種東西不同於銀幣,難度在於印刷工藝本身,而非資源開採。
就算是完全沒有銀礦的國家,只要技術足夠先進,便可以印刷紙幣。
不但能印本國的紙幣,還能大量印刷他國的紙幣……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
這不就等於本國擁有了一座巨型銀礦麼?
只要開動印鈔機,便可以印出來上億銀幣了。
這可比挖礦容易多了,礦工或許還能休息,印鈔機並不需要休息。
可以全年不停地印刷紙幣,換了就換一部新的,讓上萬部印刷機同時開工。
一年起碼能印出來價值幾十億銀幣的紙幣吧?
要是本國的還好,如果是他國的紙幣,這不就等於把他國一次掏空了麼?
如果法國的潛在敵人用這種辦法來攻擊法國,陛下不就面臨經濟崩潰的局面了麼?
可以做個假設,之前瑞士如果發行紙幣,而該國又與明帝國處於敵對狀態。
那麼如果明帝國也印刷瑞士紙幣,其他國家還敢接收瑞士紙幣麼?
一旦進口被迫停止,瑞士印的就不是只能在內部流通的紙幣麼?
就算只能在內部流通,瑞士能保證明帝國不通過各種手段向其境內偷運紙幣麼?
在這種情況下,瑞士境內流通的紙幣就會越來越多,從而推高商品價格,造成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換成其他國家,情況也會不盡相同,無非是國力強弱的問題而已。
但在實力超群的明帝國面前,恐怕世界其他國家都害怕這種事情發生吧?
柯爾貝沒有明說,但路易十四心裡很清楚,萬一法國與明帝國交惡。
那麼對方甚至都不需要動用軍事手段,便可以摧毀法國的經濟……
柯爾貝的建議是只要明帝國不率先發行紙幣,法國就沒必要搶在前面發行紙幣。
明帝國已經發行了紙幣,那麼法國可以視自身情況來審慎分析是否發行紙幣。
當然,法國不是沒有掌握相關技術,而是要與明帝國簽署相關協議。
確定對方不會擅自印刷法國紙幣,唯有如此才能消除法國在這方面的隱患。
關於紙幣的相關談判,在明帝國發行紙幣的半年之內就展開了。
談判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因為路易十四也急於收割韭菜……
不光是路易十四,波洛、易卜拉辛、威廉三世、小腓特烈、德川二貨大將軍、車在震等人,都排隊希望獲得相關技術,以便印刷本國的紙幣。
此舉不但能割韭菜,還能提振本國元首的威望,因為大家都打算效仿明帝國的紙幣,將自己的半身像印上去。
唯一不同的是,威廉三世還算是這裡面比較孝順的,打算將前輩奧倫治的半身像印上去,這算是荷蘭的開國元首了。
當然,孝順也是有限度的。
一百荷蘭盾印奧倫治,五十荷蘭盾印他爹威廉二世,二十荷蘭盾印他自己,十荷蘭盾印德魯伊特,五荷蘭盾印特洛姆普,一荷蘭盾印老普特曼斯。
跟威廉三世有一拼的就是德川家綱,打算在一百倭元和五十倭元上印爺爺德川家康,二十和十倭元印他爹德川家光,五倭元與一倭元上印自己。
祖孫三代全上去了,至於跟倭國頭號吉祥物沒啥區別的天皇,根本就不在德川家綱的考慮之列……
波洛與易卜拉辛這兩位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所有面額的紙幣都要印自己的半身像。
這兩位都自詡為本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一個親手創建了印加帝國,實現了印加帝國的重生,國力比當年還要強。
另外一位則奪取了被前輩們覬覦許久的奧地利、德意志南部、摩拉維亞,還開鑿了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運河,石化工業讓奧斯曼帝國一躍成為了世界前列的國家。
按照個人所取得的豐功偉績來說,全印自己的半身像也毫無問題可言。
大家其實都擁有印刷紙幣的技術,但在看過明帝國發行的紙幣之後。
又開始羨慕嫉妒起來了,不從明帝國引進相關技術,本國的紙幣很容易被仿製。
由於與朱慈烺建立了非常牢固的私人關係,波洛與易卜拉辛取得技術是很容易的。
印加帝國有礦石作為抵押物,奧斯曼帝國有油田作為抵押物。
這兩位只要不下令喜刷刷地亂印,紙幣在短期之內是不會大幅度貶值的。
法國的體量也足夠大,相關技術也足夠先進,完成了明法雙邊協議,發行紙幣的困難也就不復存在了。
至於荷蘭、普魯士、韓國、倭國這四個國家,朱慈烺倒是不想給,但畢竟貿易往來還需要他們,也只能以友情價賣給對方了。
不過還是留了一手,對方往自己的紙幣里加其他防偽技術,朱慈烺肯定管不著,但大明紙幣的防偽技術肯定是世界頂尖的。
對其他國家,朱慈烺就告訴對方,大明帝國發行的紙幣總額為一千億元,折合一千億銀幣。
對方信與不信,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瑞典、威尼斯、暹羅、波斯這三個國家算第二梯隊,不過時間隔的並不算遠,朱慈烺也沒有向其設立什麼門檻限制。
奧地利、羅馬、漢諾瓦、梅克倫堡-什未林、瑞士、符騰堡、巴伐利亞等國,就只能排隊等著了。
最有意思的是,大明在南洋婆羅洲與北美加拿大的諸多藩王,也希望獲得相關技術。
對此,朱慈烺反問他們,獲得技術之後,打算印多少?
是不是把自己藩國的經濟印得崩潰之後,再印刷其他國家的紙幣?
他們那點小心思,朱慈烺早就猜到了,你們能無師自通,那就再好不過了。
反正從老子這裡,你們就甭想獲得相關的技術了,把技術給你們,那就是製造了一場人災!
在朱慈烺心裡,藩王們的地位比剛果叢林裡的那群玩意高點不多,不給自己添亂就不錯了。
真從自己這裡獲得技術,然後瘋狂印刷法國、荷蘭或者其他國家的貨幣,往後這些國家還不得找自己算帳?
就算給自己的門徒鄭成功相關技術,朱慈烺也不會給那群宗室技術的,讓他們努力自我研發好了!
至於兩個兒子,那就更不允許了,你倆的地盤都屬於朝廷的,讓你倆長期管理就已經相當不錯了,不要得寸進尺。
為了防止與別國兌換到手的外國紙幣發生貶值,大明帝國與法國等國簽署的兩國紙幣兌換協議里,就明確規定了。
倘若在今年一月末,法國紙幣比去年十二個月的平均值貶值了超過百分之一。
由法國方面在一個月之內,用紙幣或由大明帝國接受的等值物品補齊差價。
發生拒絕補齊差價或逾期的情況,大明帝國將永久停止對法國的貸款,並立刻要求法國歸還之前的全部貸款本息。
此要求對大明帝國也一樣,這麼明確規定就是防止某一方爛印紙幣,導致損害另一方的利益。
把紙幣搞貶值很容易,把紙幣弄升值了,那就算你有真本事!
這要以實際交易金額與貨物進行折合,跟官方規定的匯率沒多大關係。
假設大明帝國一百元的紙幣用購買了法國生產的一噸鐵,然而使用五十銀幣就能買到一噸鐵。
而大明帝國官方匯率一百元紙幣兌換一百銀幣,這不就等於紙幣貶值了百分之百麼?
法國用一百紙幣是無法在大明銀行兌換出一百銀幣的,否則紙幣貶值的意義何在?
大明帝國必須向法國補償一百元紙幣,或者價值一百元紙幣的等價物,等價物還必須得到法國方面的認可才行。
倘若出現某國紙幣貶值百分之十以上的情況,那麼大明帝國就有權單方面暫停與該國的紙幣交易,重新啟用銀幣。
現在地球上沒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沒有世界銀行,很多國家的金融從業者,對相關金融知識都知之甚少。
某個國家一旦紙幣發生大幅度的貶值,那就意味著經濟崩潰,基本上比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下場還慘。
在沒有戰爭和天災的情況下出現類似的問題,那就是故意濫印紙幣造成的。
朱慈烺可不會掏錢去救這種作死的玩意,你想死就趕快去死,別扯上我。
印刷紙幣的總額就是本國人口的兩百倍左右,有一千萬人,那就發行二十億元的紙幣,理論上是非常安全的。
這是在百姓手裡保留大量銀幣的基礎上,若是要清空百姓手裡的錢,完全可以印刷五百倍的紙幣。
另外一個前提,那就是總行必須擁有足夠多的銀幣,防止市場出現擠兌的情況。
發行二十億元的紙幣,總行手裡就得有十億銀幣,或者價值這麼多錢的等價物。
剩下的另一半算是韭菜,能收割多少,那就看各國元首的本事了……
除了本土之外,朱慈烺最為放心的就是鄭成功那裡。
鄭氏集團有工業、有土地、有軍隊、有礦石,還有兩洋的漁場。
最重要的是,鄭家本身就有錢,不像自己那倆兒子,十之七八是在啃老……
朱慈烺還在刮地皮的時候,鄭芝龍就已經是千萬,甚至億萬富翁了。
雖說買鐵甲艦花了很多錢,但後來南洋金山的分成,以及在非洲南部開礦,可是讓鄭芝龍賺的盆滿缽滿,不亦樂乎。
可以說,大約六分之一個非洲大陸的面積,都是鄭家自己的地盤,想怎麼撈錢都可以。
對於發行紙幣,鄭家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做保障,其他藩王根本沒這個條件。
鄭成功原本是不想印的,但他爹鄭芝龍的想法剛好相反。
既然昊菁皇帝並不介意閩國自行印刷紙幣,那其他事情就不算個事了。
都指望用銀幣或商品換取朝廷印刷的紙幣,久而久之,心裡總是會覺得非常彆扭。
朱慈烺當然能猜出鄭氏父子的大概想法,也就在無線電里告訴了他們不要有顧慮。
等鄭氏父子抵達明思克之後,便將紙幣的技術以及相應的注意事項都告知了他們。
鄭氏集團自行經營閩國,風險自然也自行承擔,朝廷理論上沒有援救閩國金融危機的義務。
借十億八億用來應急,這倒不是不可以。
張嘴就要百八十億的話,朱慈烺就可以直接送客了……
你們這麼幹的話,就等於把老子給拖下水了。
與其被你們拖下水,還不如直接踹你們一腳算了。
閩國啥都不缺,真能因為紙幣的事情玩到經濟崩潰的話,以後就別碰這玩意了。
朱慈烺認為只要鄭成功將閩國經營得好,閩國的國力其實應該僅次於奧斯曼、印加、法國,與荷蘭不相上下,絕對可以超過瑞典與普魯士。
值得尊師欣慰的是,到目前位置,閩國經濟還是在蓬勃發展,大部分行業的水平都達到了世界准一流的程度,形容為欣欣向榮也不過分。
財務收入淨值CSJ達到了極為驚人的三億五千萬銀幣,已經超過了當下的法國。
主要原因就在於法國也完成大搬家沒多久,還在經濟恢復階段。
後期法國的發力應該很猛,希望門徒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
閩國的財務收入淨值約等於大明新本土的十一分之一,之所以這麼少。
主要原因就是閩國的人口少,還不到大明新本土人口的十分之一。
由於閩國幅員遼闊,不存在生存空間緊張的問題。
只要增加人口,財務收入淨值勢必還會大幅度的增加。
當初除了福建境內,其他地方的新移珉幾乎都不願意去閩國。
原因就是閩國以閩語和客家話為主,除了正規場合,北都話說的比較少。
北方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地方的百姓大部分聽不懂閩語。
很多百姓,特別是當過兵或者考過學的,都可以完全聽懂北都話。
北都話也是整個大明普及率與識別率均最高的語言,在南方地區,閩語的普及程度還不如粵語。
這就促使鄭成功下大力氣推廣北都話,不論在衙門、部隊還是學校,都必須講北都話,不得講閩語。
退一萬步說,萬一尊師再次駕臨閩國,接見各界人士,結果這群玩意張嘴就是閩語。
尊師該如何是好,是不是還得自己先行翻譯?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