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章 虎式賀歲

  陸軍總覺得海軍是昊菁皇帝的親兒子,空軍是昊菁皇帝的乾兒子,陸軍只能算是侄子或者外甥,能撈到直升機都算是過年了。【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STO55】

  趁著慶祝昊菁皇帝監國百年之際,陸軍也得以揩油,獲得了戰鬥重量達到五十八噸的十號重型坦克(原型虎式),綽號「虎」式。

  該型坦克裝有一門威力強大的一百零四毫米火炮,備彈五十發,直射距離超過兩公里,使用九倍瞄準鏡,精度達到一米左右。

  由於發動機採用了與「犀鳥」同款的一千兩百六十五馬力的發動機,使得近六十噸的十號坦克的最高越野時速可達五十公里。

  一經問世,酷愛重型坦克的易卜拉辛便決定採購三百輛,用來裝備他心愛的禁衛軍,並保留五百輛的追加訂單權利。

  對於重型坦克油耗高的問題,對奧斯曼蘇丹來說,那就根本不是個問題,完全可以劃出一塊油田,專門給重型坦克提供燃料!

  而對此有同好的波洛自然不會落後,也訂購先行訂購了一百二十輛用來裝備一個裝甲旅,如果部隊反饋情況良好,才行增購。

  大明陸軍第一批次只採購了四百輛,用來裝備十個坦克營,包括九個作戰營和一個訓練營。

  限制採購數量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貴,十號坦克批發價就高達每輛一百萬銀幣,三百五十輛就相當於一艘七級戰列艦。

  這夠刺激麼?

  不夠!

  「啄木鳥」與「巨嘴鳥」的發動機不是動力性能更強勁麼?

  剛好給坦克裝上!

  後世虎式坦克機動性拉跨的事情,在大明完全不會發生。

  於是,戰鬥全重六十七噸的虎王與七十七噸的象式重型坦克就誕生了!

  前者裝備一台兩千零九十七馬力的發動機,後者動力達到兩千五百五十二馬力。

  兩款坦克的火炮均為一百二十三毫米,備彈五十發,但後者的防禦性能更出色。

  由於火力與動力都得以提升,造價也自然水漲船高。

  十一號坦克,綽號「虎王」,售價一百四十萬銀幣。

  十二號坦克,綽號「巨象」,售價一百七十萬銀幣,與「復仇者」A型就差七十萬銀幣。

  大明陸軍下訂單並開始裝備的只有「虎」式,「虎王」與「巨象」都只是提交了各採購三個營的申請。

  為了開拓海外市場,昊菁皇帝也會批准這項申請,就算不能打仗,閱兵的時候也能派上用場。

  在河流較少的中州地區,重型坦克就不用擔心頻繁過河的事情了,可以隨心所欲地炮擊賊心不死的土著。

  土著手裡沒有單兵火箭筒,重武器只有小口徑火炮,根本就威脅不到九號這樣的重型坦克,等到虎式過去,那就是單方面的碾壓了。

  這三款重型坦克研製的本意就是對付敵方的重型坦克,所以備彈都不多,沒達到虎式原型的九十餘發那麼誇張。

  由於內部空間足夠大,在緊急情況下,還是可以多攜帶二十發炮彈的。

  在明法雙方完成所有換地之後,如若朱慈烺將十個重型坦克營部署在草原中部地區,配合五個大隊的戰鬥機和五個大隊的直升機。

  恐怕路易十四就不敢將都城定在北都了,至少得遷往保定或者濟南。

  從雙方邊境開始突擊的話,大明王師三天就能攻到北都城下。

  在百年慶典期間,海戰新兵器被推出得不多,但大明海軍的優勢巨大。

  朱慈烺認為已經超過了後世1950-2000年期間,美國海軍對蘇聯海軍的優勢。

  從一七四零年開始,標誌著戰鬥力比法、奧、印、荷、普、瑞、倭、波等國艦隊之和還要多的大明海軍進入了全盛時期。

  倘若在五十年之內,大明海軍不獲得新戰艦的補充,大明帝國的海上優勢也能至少維持到一八零零年。

  就算到了那個時間節點,朱慈烺也不認為法國或其他國家的海軍能達到大明海軍一半數量的航空母艦。

  1740-1800年期間的六十年,平均每三年服役一艘三萬噸級的航空母艦,整個時間段內也只能服役二十艘而已。

  只有每兩年服役一艘航母,到一八零零年才能追上大明海軍。

  就算對方自行建造的航母的成本只有一億銀幣,艦載機是免費的。

  平均每年支出的建造費用就高達五千萬銀幣,這是除大明之外的任何國家都很難承受的標準。

  哪怕某國歲入五億銀幣,光是造航母就要之處十分之一的歲入,這就非常可怕了。

  因為造航母的錢不能等同於軍費總額,海陸空三軍都需要養活。

  不能因為造航母,就直接讓三軍勒緊褲腰帶……

  如若軍費開支達到歲入的四五成,那本國的經濟建設與其他方面的開始就要被大幅度的壓縮了,也就離崩潰為期不遠了。

  兩個土豪元首敢這麼玩,因為人家屁股底下挖出來就是錢。

  別人眼紅也沒用,奧斯曼帝國與印加帝國都是大明的鐵桿盟友。

  或許其他國家可以不救,但這倆必須得救,誰會拒絕拯救自己的聚寶盆呢?

  在朱慈烺持續不斷的扶持下,這兩家本身的實力已經足夠強了。

  尤其是奧斯曼帝國的宿敵神聖羅馬帝國被消滅之後,法國也要搬家走人了。

  等於只剩下東邊的波斯了,周邊安全環境大為好轉。

  而印加帝國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不但坐擁兩洋優勢,還與大明比鄰而居。

  整個南美只有三家,另外一家就是荷屬蘇利南,跟印加帝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

  回到北都的揭暄已經著手砍掉了一個編隊四艘七級戰列艦(國王),在獲得新一批此的戰列艦和航母之後,而且歐戰基本結束,海軍沒必要保留三個編隊的七級戰列艦了。

  原本的五艘九級戰列艦、七艘八級戰列艦、十二艘七級戰列艦,被編為六個編隊。

  通常被分散在全球範圍內的基地,譬如波羅的海(波羅堡)、地中海(克里特島)、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大西洋(紐要)、澳州(雪梨)、本土。

  只有例行演練與戰時才會集結起來,而巡洋艦則作為航空母艦的主要護航艦艇,充當帶刀侍衛的角色。

  沿海地區巡邏則依仗三級驅逐艦(吉野),排水量達到七千噸的四級驅逐艦(定遠)屬於雞肋。

  執行遠征任務有點短腿,水淺的內河又進不去,最終全被揭暄當雞肋給砍掉了,節省下來的錢剛好採購主力艦。

  由於海軍方面對「軍艦鳥」的測試比較滿意,該型戰機的作戰性能基本達到了海軍的預期,故而主力艦隊航母化也就是必然趨勢了。

  儘管不少人都對戰列艦情有獨鍾,但昊菁皇帝與海軍總司令揭暄都認為航母是未來海戰的頭號利器,所謂的分歧也就不存在了。

  不光是四艘七級戰列艦,還有四艘萬噸級小型航母和六艘萬噸級兩棲攻擊艦,也全部被砍了。

  揭暄認為海軍保留三十艘大中型航母與二十八艘兩棲攻擊艦已經足夠用了,根本沒必要繼續保留排水量更小的戰艦。

  再過六十年,到一八零零年左右,二型航母也將淪為被淘汰的貨色。

  屆時海軍將全部採購滿載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三型航母,甚至排水量更大的四型航母。

  按照朱慈烺與揭暄的設想,海軍艦艇將逐步轉向以三型航母、二型航母、二型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與兩棲打擊群。

  從目前的以艦種為單位的編隊模式,轉為混編的戰鬥群模式,毫無疑問,後者更適合全天候且全類型的海戰。

  二十艘戰列艦被分配到十個航母戰鬥群里,用來提升戰鬥群的對岸火力,並保護航母安全。

  每個航母戰鬥群包括三到四艘航母、兩艘戰列艦、四到五艘巡洋艦,因為要涉及遠征問題,所以沒有續航力差的驅逐艦和護衛艦。

  看似護航艦艇比較少,但只要將三個航母戰鬥群合併,參與護航的戰艦就可以至少達到十八艘之多。

  九到十艘二型航母,搭載約八百架「軍艦鳥」,便可以對任何一個中等國家形成巨大的威懾力了。

  如若需要搶灘登陸,再搭配相同數量的兩棲攻擊艦。

  此前一直停建的萬噸級巡洋艦計劃,由於海軍新戰略的出現,也就被激活了。

  這就是以五級巡洋艦與六級巡洋艦為藍本的改進型,滿載排水量約一萬噸。

  排水量更大就會導致造價過高,排水量太小就等於四級驅逐艦。

  萬噸級巡洋艦能炮擊岸上目標,能參與航母護航,航程很大,造價也不算太高。

  一個批次建十艘,三個批次二十年左右服役三十艘,對大明財務來說是完全能負擔得起的。

  尤其是在完成第十七批次(1739-1747)造艦計劃,海軍在獲得至少三艘九級戰列艦與兩艘八級戰列艦之後。

  揭暄便將剩餘的八艘七級戰列艦全部砍掉,海軍僅保留八艘九級戰列艦與九艘八級戰列艦,差不多也夠用了。

  在保持至少二十八艘中型航母的情況下,戰列艦不論多寡,都只能當作輔助作戰艦隻來使用。

  能夠出現戰列艦對決戰列艦的情況微乎其微,放眼全世界,也只能出現法國與荷蘭跟大明翻臉的情況下……

  對於第十八批次(1747-1754)造艦計劃,除了兩艘十級戰列艦(H39)之外,揭暄不打算採購任何一級的戰列艦了。

  在十級戰列艦服役之後,現有的九艘八級戰列艦,要麼退役封存,要麼直接轉售給其他國家。

  同批次的採購重點就是兩艘滿載排水量達到六萬兩千噸的十級戰列艦,以及兩艘同型號的航空母艦。

  哪怕將其他型號的作戰艦隻的建造計劃全部砍掉,也要確保這四艘船的預算。

  到一八零零年之後,大明將會建造排水量達到八萬噸的超級航空母艦(小鷹)。

  預計可以搭載噴氣式戰機一百架,四艘超級航母的作戰能力就相當於眼下十到十二艘大型航母的戰鬥力。

  被退役的四艘七級戰列艦,被以友情價賣給了印加、奧斯曼、倭國、泡菜。

  渴望得到航母的普魯士、荷蘭、倭國、印加則各獲得一艘一型航母,而普魯士、荷蘭、印加各分到兩艘萬噸級兩棲攻擊艦。

  比其白蹭一艘全新九級戰列艦的法國,這些倒是有點寒磣,但畢竟價格便宜,而且還能通過易貨的方式來獲得。

  或許在明帝國海軍序列之中,這些玩意已經算是淘汰貨了。

  可在本國海軍艦隊裡,那可是實打實的主力艦。

  這些二三流國家的海軍巴不得明帝國多淘汰一些主力艦,他們好藉機擴充實力。

  甚至舔著臉直接預定了下一批次被淘汰的主力艦,反正都是撿破爛,當然要預約。

  撿明帝國的破爛——無比光榮!

  在大搬家的情況下,有了重磅級內容的軍事雜誌依然熱銷。

  《世界海軍力量解析1740》售出超過五百萬本,《世界空軍力量解析1740》與《世界陸軍力量解析1740》的銷量也均超過三百萬本。

  這也就意味著光是這三本書的銷售總額,便超過了一千萬銀幣。

  由於是精裝書,單冊售價達到一枚銀幣,但並未阻礙讀者的購買熱情。

  很多都是海外來的批發商,一次就買幾千甚至一萬冊,準備運抵海外再賺取差價。

  不同於月刊式的軍事雜誌,《世界海軍力量解析》幾乎每五年才出一次。

  除非有特殊時刻,譬如某大戰即將爆發,需要對比雙方實力,否則都要等好幾年才行。

  鑑於歐戰結束,世界上與明帝國有關的大戰,特別是海戰的可能性被大幅度降低。

  恐怕下一期《世界海軍力量解析》要等到西曆一七四五年了……

  故而購買眼下這期,對軍事發燒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別的不說,搬家坐火車的時候,還能拿出來解悶,與通車的朋友一頓評述。

  自從火車,特別是客運列車出現之後,車廂里從來不缺乏大軍事家!

  不論各行各業,只要稍懂軍事,便可侃侃而談。

  這時候就不分行業與出身了,誰說的在理,大家就愛聽誰的。

  哪怕車廂里有廠衛的眼線,大家也是照說不誤,只要不涉及皇室的內容都能說。

  拿一堆軍事雜誌,結合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奇特觀點,那真是可以做到有理有據。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