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酋長國和哥薩克酋長國得到大量優質戰馬的原因很有趣,那就是素來重視騎兵部隊建設的奧斯曼帝國。【Google搜索】
在諸多將領嘗到機械化的甜頭之後,便紛紛向蘇丹陛下進言,大力讚頌裝甲車輛給部隊帶來的突擊能力。
騎兵打不過坦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易卜拉辛就算不懂統兵作戰,在看過明帝國送來的戰爭紀實影片和兩軍的聯合演練之後,也明白個大概了。
最重要的一點,本國完全不缺油田,更不缺煉化工廠,在一些地方,原油甚至比過濾後的純淨水還便宜。
可以說放眼全世界,奧斯曼帝國的陸軍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這點連明帝國的皇帝都明確承認過不止一次。
制約一個國家裝甲部隊發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裝甲車輛,而是燃料!
前者哪怕本國不能生產,也可以全部從國外進口。
後者要是也進口,那算上珉生方面的消耗,就能給財務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了。
而奧斯曼帝國的情況剛好相反,燃料不但能換取各種各樣的國外商品,還能換購部隊所需的一切武器裝備。
明帝國是世界上國力、軍力、科技等方面均最為厲害的國家,只要明帝國皇帝點頭,從戰列艦到步槍,奧斯曼帝國都可以用燃料換購到。
可以說帝國最為精銳的禁衛軍從頭到腳,大部分都是進口貨,因為帝國高層認為明帝國的武器裝備質量更讓人放心。
總不能因為炮彈是啞彈,坦克發動機經常爆缸,飛機機身脆弱,而讓士氣高昂的禁衛軍吃敗仗吧?
在換裝之後,所有禁衛軍旅級作戰單位都實現了機械化。
每個裝甲旅擁有三百六十輛坦克、三百六十輛履帶式裝甲車、一百二十輛履帶式自行高炮、七十二門重炮,外加兩百輛越野車、五百輛皮卡和五百輛重型卡車。
光是看帳面上的這些裝甲車輛,就可以想像一個裝甲旅在作戰的時候,每天需要消耗的燃料會是何等的驚人了!
這樣的裝甲旅,奧斯曼陸軍編有三個,列裝一百二十輛坦克、其他作戰車輛沒少多少的機械化步兵旅有十七個。
別說裝備的那些武器,光是這二十個旅每年消耗的燃料就讓一般國家吃不消了,除非不經常參加演練,在原地待命。
在當今世界,達到同樣標準的裝甲旅,明帝國陸軍有十個(五個部署在西部總督區),法蘭西帝國有三個(均部署在本土)、印加帝國與波斯王國均有兩個。
要不是奈及利亞的油田得到了開發,歐皇路易十四也吃不消這樣燒錢又燒油的作戰單位,儘管打仗的時候的確好用。
想荷蘭、瑞典、威尼斯這種有些錢的貧油國,其陸軍只編有機步旅,純裝甲旅一個沒有,只能在戰時按照需要再行拼湊出來。
至於泡菜、倭國、暹羅、瑞士等國,連養活機步旅都成問題,裝甲旅或稱坦克旅就只能在夢裡出現了……
為了方便向西部總督區輸送燃料,昊菁皇帝之前已經將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位置告訴了易卜拉辛。
巴庫和格羅茲尼油田倒是也能開採,也已經開採了,但距離戰區有點遠,而且仍然與需要先走陸路,然後轉為海運,最後再倒騰成河運。
有這麻煩事,還不如直接從科威特裝船就完事了,故而開發普洛耶什蒂油田是非常有必要的。
昊菁皇帝也沒有多要,只要求得到百分之二十的油田股份,這讓易卜拉辛受寵若驚。
老朋友沒有半劈股份的話,就意味著自己能賺到一大筆錢了,當然樂得手舞足蹈。
這都是鑑於奧斯曼方面在上次戰爭中出力很大的緣故,這次也要用到人家。
不能光讓驢拉磨,不給驢吃草,起碼要在戰前給盟友注入一針強心劑才行。
開發普洛耶什蒂油田就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地已經成為了酋長國的地盤。
在油田正式被開採之前,酋長國必須全部遷走。
因為當時有言在先,蘇丹陛下庇護了諸多歸降之人,這些人的落腳點都是仁慈的蘇丹陛下借給他們的,
歸降的所有人也不敢反悔,因為反悔的代價所有人都一清二楚。
留在奧斯曼境內,好歹也能苟活下去,一旦激怒了蘇丹,他們就要被交給野蠻殘暴的明人了!
更何況在沒有飛機與坦克的情況下,別說對抗武裝到牙齒的明軍,他們連奧斯曼軍隊都無法戰勝,不然也不會寄人籬下了。
或許現在神聖羅馬帝國敢收留他們,但在當年,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敢這麼做,那就意味著公然與明帝國為敵了!
現在再去投靠,豈不是等著被明軍暴打一頓麼?
酋長們也不是野人,每天都看報紙,時常還能看到近期上市的電影。
很容易了解到當下的歐洲局勢與世界形勢,大家都知道明帝國的實力在不斷攀升。
以前明帝國的實力就足夠強大了,悲劇的是,如今明帝國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了!
能說什麼呢?
只能一聲嘆息!
連清酋長國高層也被提醒,今後絕對不能與明帝國交惡,連「蠻明」與「蠻子」這兩個詞都不能出現。
奧斯曼帝國與明帝國一直保持著傳統友好關係,之前就已經結為軍事同盟,雙方更是彼此的重要貿易夥伴。
明帝國雖說已經基本完成了初步工業化,但其工業化進程還在持續,其過程也需要大量的石油煉化產品。
可是說明帝國的經濟發展越迅速,百姓生活水平越高,保有的汽車數量就越多,對進口奧斯曼的成品油的依賴性也就越強。
反之,奧斯曼帝國想要發展自身的工業,完成軍事現代化建設,擊敗宿敵神聖羅馬帝國,也離不開明帝國的大力支持。
除了豬肉之外,兩國在諸多方面都均有極強的互補性,而且憑藉雙方元首的私人關係,發生矛盾與衝突的機率微乎其微。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破壞奧明關係的企圖與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直白地說,奧明貿易額高達上億銀幣,誰敢從中作梗,誰就必須得被弄死!
如果有人因為過去的事情而無法轉換思維,不願意接受現實。
那麼他就活在過去好了,現實世界是屬於蘇丹陛下的!
原來生活在普洛耶什蒂地區的東清人,全部遷往匈牙利定居。
那裡的草原更適合放牧,為了展現自己的慷慨與仁慈,易卜拉辛也允許按照原酋長國面積一點五倍的待遇進行換算。
同時,補償給於米特·弘曆酋長一百門機炮、五千支衝鋒鎗、五萬支栓動步槍、一萬匹上等戰馬、一百萬顆手榴彈。
稅費上面沒有被減免,因為所有歸降的酋長國都完全不需要上稅。
在將普洛耶什蒂地區的草場與耕地壓榨得差不多之後,弘曆也樂意在得到一大筆好處之後,帶著手下搬到匈牙利去。
匈牙利東南部是一片大平原,作為落腳點最合適不過了,而且鑑於對方的積極配合,易卜拉辛還賞給弘曆五十萬銀幣,作為其搬家費。
該地區的北部包括軍事重鎮布達佩斯,那是肯定不能讓給弘曆的,但東南部地區,都可以作為東清酋長國的地盤。
按照兵種上的分工,今後帝國將不再以發展騎兵為重點,騎兵部隊以清軍騎兵為主,輔以馬穆魯克騎兵與哥薩克騎兵。
步兵以漢軍部隊為主,輔以羅剎步兵和來自其他地區的步兵。
易卜拉辛粗略地研究過羅馬帝國覆滅的原因,也就不會再重蹈其覆轍。
將精銳的禁衛軍全部整編成裝甲部隊,嫡系部隊全部實現機械化,炮兵部隊更是如此。
同時只能由來自心腹地區的官兵掌握海空軍,這樣就能確保今後能夠壓制住那些酋長國了。
這麼安排的好處就是,哪怕在第二次討伐神聖羅馬帝國的行動中,損失掉大部分騎兵和步兵,對帝國本身並沒有多大傷害,那都是酋長國自己的事情。
反之,帝國可以聯手盟友一起消滅這個宿敵,永訣後患,那些出兵的酋長國還能從中受益,通過劫掠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財富和物資。
換成自己的那位老朋友,就肯定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兩國的情況下不同。
明帝國的總人口雖然超過四億,然而明人占據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十,絕大部分都是奴隸礦工和自由礦工,根本不可能獲得跟明人百姓一樣的權利。
或許很多明人在一些問題上,自己與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對待其他膚色的人口上,幾乎所有明人的態度都是驚人的一致。
或許白人女子還能憑藉身材與美貌為自己換得不錯的生活,但那些黑人以及從東南亞和其他地方來到明帝國的黑人,就只能生活在底層了。
請注意,明帝國的底層並不是明人百姓,而是奴隸!
因為該國是半奴隸半分封模式的國家!
從某個角度上說,明帝國與羅馬帝國類似,因為都有大量的奴隸才辛苦勞動。
從某個角度上說,明帝國又與羅馬帝國不大相同,因為奴隸不需要當一輩子。
奴隸礦工可是通過勞動來獲得自由,一般勞動十年即可實現目的。
獲釋之後可以選擇留在明帝國當自由礦工或從事其他職業,也可以離開明帝國去往其他地方。
但即便是此前遭到壓榨,大部分礦工也願意留在明帝國,因為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充滿了掠奪者!
這個名詞還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奴隸販子!
一旦被他們抓到,就得被買到其他地方,說不定永遠不能獲得自由了。
與其那樣,還不如留在明帝國,至少在這裡只要肯吃苦,那就能讓自己吃穿不愁。
底層明人要想翻身也容易,只要參軍就行了,士兵的待遇都比普通百姓高不少。
不但可以享受免稅待遇,還能白吃白喝百穿衣服,連寄往家裡的郵件費用,都可以用低價郵票來沖抵。
軍隊裡大部分都是明人士兵,輔以少量混血士兵,將領則是皇帝的門徒,這就使得帝國這座大廈變得非常穩固了。
相比之下,在奧斯曼帝國里,突厥人只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大鬍子才是第一大人口。
除此之外,帝國境內還有韃靼人(包括檬古人)、漢人、羅剎人、哥薩克人(雖是軍事集團,也被奧斯曼認為是一個族類)、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阿爾巴尼亞人、馬扎爾人、達契亞人等等。
本國的人口的複雜程度遠超明帝國,這也是讓易卜拉辛頗為擔心的事情。
為了鞏固對帝國的控制,易卜拉辛只能讓同族人來控制軍隊以及工商業。
或許會引起其他族人的不滿,但這是唯一一條可行之路。
在自己庇護了幾個酋長國多年之後,這些走狗總算是派上了用場!
四大酋長國的可動員兵力超過百萬,這讓易卜拉辛很不放心。
趁此機會,剛好可以在削弱其軍事實力的同時,幫助帝國消滅宿敵!
換做九十萬嫡系部隊,光是平時養活這些人,就要花不少錢。
而現在,自己只需要拿出半年的軍餉,便可以讓他們干一整年的活了!
因為繳獲的大部分物品不需要上交,所以易卜拉辛就給部落士兵開了最低工資。
即便如此,也讓對方感恩戴德,在其他時候,部落士兵都拿不到蘇丹陛下的錢。
酋長國不需要上稅,酋長麾下的士兵自然也不需要蘇丹陛下來養活,這非常公平合理。
用這招,易卜拉辛一個銀幣都不用出,就讓酋長們為自己養活了上百萬可戰之兵!
這些部落士兵並不缺乏勇氣,只是缺乏系統化的訓練和現代化的武器裝備。
在得到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幫助和掩護之後,便可以讓利奧波德品嘗一下其中的滋味了……
東清的騎兵部隊僅僅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便從匈牙利穿越奧地利,攻入了德意志南部地區。
由於在邊境地區沒有明確的路標,實際上在奧地利北部的時候,清軍騎兵就開始大肆劫掠了。
奧地利的山地並不能給大清鐵騎造成多大的麻煩,因為他們的祖輩就善於山地作戰,還獲得了薩爾滸戰役的勝利!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