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軍的慘敗,瓦拉幾亞帕夏(羅馬尼亞總督)薩利赫已經通過己方飛機偵察以及明軍送來的通報清楚了大概。記住本站域名STO55.COM
根據蘇丹陛下的命令,奧斯曼軍隊迄今為止仍舊保持克制狀態,一直固守在邊境線上,沒有向北推進哪怕一步。
原因很簡單,清軍還沒到窮途末路的地步, 至少還沒向奧斯曼臣服,此前僅僅是派人前來求購武器彈藥,並希望奧軍能夠北上抗擊明軍的推進。
前者或許可以考慮,但後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奧斯曼帝國與明帝國是同盟關係,而且還要有求於對方。
放眼世界,只有明帝國能夠消化己方的大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產能。
己方還能從雙方的易貨貿易里大受益處,幾乎不用花錢便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先進武器以及各種商品。
只要明軍沒有在非演練的情況下, 踏上帝國的土地, 那麼帝國上下沒有一個人願意與明帝國開戰。
實際上,從開戰至今,帝國一直在向盟友提供大量的成品油,而且是走蘇丹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運抵黑海北岸的。
凡是明帝國的非戰鬥艦船,並不需要提前向帝國通報,便可以駛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去往黑海,甚至進入亞速海。
薩利赫還希望明軍能夠進一步消耗清軍的兵力,這樣就等於為今後帝國收編殘餘清軍開打了方便之門。
之前己方與明帝國規定的分界線是南布格河,清軍也就是憑藉這條河以西的地區在負隅頑抗。
薩利赫相信這對武器精良的明軍來說並不算多大的困難,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明軍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擊各地的清軍。
奧斯曼帝國空軍也已經列裝了「大力神」轟炸機,不過前期並沒有部署到瓦拉幾亞,而是全部調到在匈牙利與巴爾幹地區,用來防止盟軍南下。
對付清軍,連薩利赫都認為光是兩百架「信天翁」戰鬥機,配合數萬精銳騎兵以及幾百輛坦克, 便足以讓己方大獲全勝了。
到下雪之前, 西帝定承皇帝弘皙麾下有約五十萬人馬,大部分都是察尼帶來的,這位敗軍之將立刻成為了勤王的有功之臣。
察尼的百萬大軍此前在進攻德意志地區時遭到了重創,損失了近三十萬人。
為了阻擊出現在第聶伯河西岸的明軍,該部人馬又折損了三十萬左右。
凡是能帶來的,察尼都已經將其帶到了定承皇帝面前。
至於動員的那些兵馬,根本就不頂用。
在成百上千的飛天邪物面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連常備軍都不是飛天邪物的對手,更別說動員起來的預備軍了。
大清國號稱披甲五百萬,實際上常備軍大約兩百五十萬。
其中有一百萬是用來頻繁進攻西歐蠻夷用的,一百萬是負責在北方防禦狗蠻子的。
餘下五十萬有三十萬部署在南方,其餘則分散在本土各地,用來固守重要城池。
現在北方的百萬大軍被狗蠻子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定承皇帝弘皙估計四叔那邊至少應該能有二三十萬兵馬,兩邊加起來的總兵力倒是不少,說不定仍舊有百萬大軍。
然而隨著國土被狗蠻子快速蠶食,沒有足夠的耕地,那就養活不了如此之多的兵馬了。
奪回失地是當務之急,如若不然, 那就只能將波立、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普魯士等地當成本土來發展了。
然而隨著蒂雷納元帥所指揮的盟軍擊敗察尼的部分人馬,盟軍在中歐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攻行動。
到十月份便已經收復了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普魯士等地,連同大半個波立,前鋒部隊已經攻入了此前屬於清國的東喀爾巴千山地區。
利奧波德與索別斯基都很想直接率部攻入匈牙利境內,將奧斯曼捲入這場戰爭之中。
蒂雷納卻提醒二人適可而止,現在還不是跟奧斯曼進行決戰的時候。
在明帝國,多方已經達成了一致。
現在聯軍反悔的話,那明帝國也可以反悔了。
誰都看得出來,明帝國是偏袒奧斯曼的。
以前是在幕後支持,真激怒了明帝國,變成了公然支持。
這就意味著奧斯曼將會從明帝國獲得大量先進武器,其軍力也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哪怕奧斯曼的軍事工業基礎比法國要差很多,但完全可以從明帝國那邊大量進口成品武器。
人家用石油直接換購就行了,這是西歐所有盟國加起來都無法比擬的天大優勢。
出於盟友的角度,蒂雷納認為只要能夠確保波立、摩拉維亞、波希米亞、奧地利、威尼斯等一圈外圍地區的安全,那麼中歐在總體上就是安全的。
至於利奧波德一直惦記的匈牙利與巴爾幹地區,蒂雷納連提及的興趣都沒有。
為了幫助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法國已經打光了國庫,還借了兩億銀幣的外債。
利奧波德想去打奧斯曼,那就讓他自己帶兵去好了,反正任何一個法軍士兵是不會去的。
打仗不光要考勇氣,還要靠武器,實際上就是在比拼財力。
沒錢?
那就只能倒退到中世紀的冷兵器作戰模式了!
法國已經沒錢了,擇時退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一件事讓索別斯基非常惱火,那就是瑞典大肆搶奪波立位于波羅的海南岸的土地。
對此,瑞典方面宣稱是從韃靼人手裡奪來的,與波立完全無關!
雙方此前已經發生了軍事摩擦,還死了十幾個人。
現在等於處在軍事對峙狀態,而且都不願意妥協。
索別斯基向蒂雷納告狀,認為自己被盟友在背後捅了一刀。
他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波立軍隊已經打不過擁有空軍的瑞典軍隊了。
由此,蒂雷納推測明帝國的那位皇帝已經著眼於戰後的歐洲新秩序了。
瑞典與奧斯曼更好位於歐洲的一南一北,奧斯曼雖然不是歐洲國家,卻擁有大片位於歐洲的土地。
而瑞典在上次歐戰時與法國並肩作戰對抗哈布斯堡家族,這次倒是沒明著反水,卻也損害了波立的利益。
卡爾十一世敢這麼幹的前提就是獲得了來自明帝國皇帝的鼎力支持,據說現在去明帝國都不走海路了,每次都搭乘火車前往訪問。
如果明帝國對瑞典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本土沒興趣的話,雙方或許真的可以形成戰略同盟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瑞典才會公然搶占原本屬于波立的土地,也不懼索別斯基發出的口頭警告。
索別斯基只有騎兵,而瑞典軍隊騎兵、炮兵、步兵、裝甲兵齊備,甚至連戰鬥機都有。
蒂雷納甚至猜測三千波立騎兵都不一定打贏一千訓練有素的瑞典軍隊。
卡爾十一世也讓部分瑞典軍隊接受了明軍的訓練,接受並掌握了空地一體戰以及步坦協同戰術。
蒂雷納認為在戰術與武器都很先進的前提下,瑞典的常備軍雖然不到十萬,實際軍力卻能相當於五十萬,甚至更多的波立軍隊。
盟國無視韃靼人與奧斯曼的威脅,先去打瑞典?
這種打算當然是非常不理智的,路易十四陛下也不能同意這麼做。
所以索別斯基的請求只能被蒂雷納忽略不計,要不是明軍南下,這位波立國王就是名義上的而已,因為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土……
在瑞典方面不太過分的情況下,蒂雷納認為索別斯基可以接受當下的現狀,反正你又打不過兵強馬壯的卡爾十一世!
中歐各國可是挨打了二十年,瑞典剛好休養生息了二十年,雙方完全沒有可比性。
索別斯基想打也可以,要麼現在自己去,要麼等大家都緩過來再說。
凡是覺得自己吃虧的,都可以去韃靼人的地盤找補回來。
明帝國已經與盟國約定,沃倫沼澤以南及盧奇河以西地區,明軍都不會進入。
言外之意,這一片地區,誰搶到就算誰的,上面的人口也是如此。
在收復波希米亞之後,蒂雷納便下令法軍原地修整了。
繼續向東,收復摩拉維亞以及更靠東部的地方,那就是盟友的事情了。
由副統帥利奧波德全權指揮,他是懶得再去多管閒事了。
法軍地面部隊停止前進,法國空軍則會繼續支持盟友的軍事行動。
這種支持也是在可控的範圍內,不會攻擊與轟炸匈牙利與瓦拉幾亞境內的任何目標。
等十一月,聯軍攻入了韃靼人的地盤,便開始了一場復仇之戰。
當初韃靼騎兵是如何對付自己的,如今便可以連本帶利地討回來。
夏季在植被茂密的地方,還能隱藏不少清軍騎兵。
到了冬季,樹葉掉光,草木枯萎,在高空很容易發現地面目標。
在東喀爾巴千山以北地區的平原上,經常出現法軍戰機恣意獵殺清軍騎兵的場面。
一同攻入該地的還有利奧波德的八萬騎兵、索別斯基的三萬騎兵、腓特烈的一萬騎兵、漢諾瓦公爵布朗史維希-呂能堡公爵的一萬騎兵、薩克森公爵奧古斯塔的五千騎兵、梅克倫堡-什未林公國的五千騎兵。
都是騎兵沒有步兵的原因就是便於配合天上的法軍戰機,來高速剿殺清軍騎兵,降低獵物逃出包圍圈的可能。
十四萬騎兵加上三百架法軍戰機以及二十架轟炸機,足以保證能夠繼續發揮己方的優勢,消滅殘暴的韃靼人的目的。
由於行動的方向的緣故,這次行動也被稱之為「新十字軍東征」!
其餘的聯軍部隊不是沒有介入戰爭,而是負責保護後方城池以及補給線。
跟隨利奧波德的元首隻有兩個,那就是索別斯基與腓特烈,其他都是由本國將領代為指揮。
這兩位均與韃靼人有滅國之恨,所以不親自帶兵攻入韃靼人的地盤,是不會解心頭之恨的。
定承皇帝弘皙在兵力上占優,然而在戰場上,清軍頻繁遭到對方的飛天邪物先發制人的打擊,而後又被敵軍騎兵圍追堵截。
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察尼指揮各路人馬,總計打了九仗。
其中,只有三次算是打成平手,雙方各損失不下萬餘騎兵。
餘下六戰全部告負,還包括一次大敗。
每次都是清軍率先退出戰場,累計損失接近十萬人。
到聖誕節時,弘皙已經打沒了將近一半的兵力。
好在由於嚴冬的原因,對方已經收兵撤退了,不然損失兵馬的數量還會增長。
與其相反,雍正皇帝胤禛這邊的情況就好很多了,因為明軍並沒有繼續西進。
這讓雍正皇帝的部隊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近五十萬大軍也有了修整的時間。
凡是跑到南布格河西岸的包衣奴才,都已經被就地安置下來。
等到開春之後,再進行大規模春耕。
在此之前,胤禛已經竭盡所能,向奧斯曼求購糧食了。
薩利赫只同意用真金白銀或者奴隸來換購,絕對不考慮任何的賒銷方式。
奴隸只接受年輕漂亮的西夷女子以及適齡的青壯年,老人與兒童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薩利赫只願意拿出十萬石糧食來換購。
如果對方自願投奔奧斯曼帝國,他倒是非常歡迎……
胤禛對此非常惱火,但又能如何呢?
難道再帶兵討伐奧斯曼?
這不是等於腹背受敵了麼?
此時再給大清國找個敵人,那真就是自取滅亡之舉了。
胤禛同意讓失去家人的西夷女子,以及部分失去女人的青壯去換購糧食。
同時遣人篩選出那些不適合春耕的人,直接將其放走,去投奔奧斯曼。
再寫信派人送往伊斯坦堡,面陳易卜拉欣蘇丹,希望獲得更多的糧食與武器。
只要能讓大清國熬過這個寒冬,胤禛可以考慮任何苛刻條件……
由於糧食短缺,有超過十萬奴才沒能堅持到了翌年春天。
弘皙那邊倒是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已經被宿敵給報復地不剩多少百姓了。
包括劫掠來的西夷在內,大清國原有超過兩千萬百姓。
如今最樂觀的估計,也就剩下六七百萬。
等於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不是被蠻明與西夷劫掠回去了,就是已經被打死、凍死、餓死,甚至投奔奧斯曼去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夏季,凡是來不及逃過第聶伯河的百姓,最終都會被狗蠻子俘虜,送去挖礦……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