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別斯基的呼籲並未引起周遭國家的注意和警惕,大家幾乎都覺得韃靼人在攻占波立之後,先得先消化一陣子,然後再另有所圖。Google搜索
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一六九七年夏季,也就是距離滅亡波立不到半年,上百萬清軍就發動了針對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選侯國的強大攻勢。
兩個公國雖然以聯盟的方式存在,但總人口也不到一千萬,能夠動員起來的可戰之兵不超過兩百萬,這還是樂觀估計。
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馮?霍亨索倫早已在波立被清軍入侵之際,對本國進行了總動員,壓榨出了五十萬大軍。
利奧波德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重兵聚集在南德意志地區,對于波立那邊的情況,一直無動於衷。
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布蘭登堡布蘭登堡選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而普魯士公國則由波立國王冊封。
利奧波德想要在戰後將普魯士公國收入帝國的懷抱,那就對索別斯基的遭遇先表示愛莫能助,然後再伺機還價了。
退一步說,利奧波德自己還要依靠路易十四,神聖羅馬帝國主力部隊的指揮權其實掌握在蒂雷納元帥手裡。
這位元帥不同於盟軍部隊北上禦敵,利奧波德也就不好一意孤行,畢竟歐洲戰神的名號不是吹噓出來的。
對韃靼人已經贏得了此次大戰役的勝利,在南德地區更是一次誕生了「五戰五捷」的傲人戰績。
還有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是腓特烈曾經向利奧波德請求將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選侯國合併為普魯士王國,同時冊封其為普魯士國王。
利奧波德以普魯士公國屬于波立為由拒絕了這個提議, 私下則將腓特烈視為企圖挑戰自己皇權的一個德意志野心家……
未來, 利奧波德即使允許普魯士與布蘭登堡合併,也只能以公國的形式繼續存在,腓特烈別惦記成為國王。
腓特烈是大選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之子,在父去世之後, 腓特烈當然是爵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利奧波德心裡, 對方的頭銜是侯爵也好,公爵也罷, 加起來都不足以兌換成一個國王!
所以在布蘭登堡-普魯士遭到清軍的入侵之後, 利奧波德並不想真心幫助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
腓特烈此前還打算出兵幫助索別斯基,但看到利奧波德的冷淡態度, 以及其他選侯國的相同反應之後, 也就只能改成暫時觀望了。
沒想到相同的事情不到一年時間就發生在自己身上了,這次利奧波德依然按兵不動,讓腓特烈極為惱火。
好在薩克森公爵弗雷德里克?奧古斯塔答應出兵十萬, 漢諾瓦公爵布朗史維希-呂能堡公爵答應出兵五萬。
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四世也馳援五萬,荷蘭執事威廉三世同意出兵一萬,同時派出艦隊幫助布蘭登堡-普魯士從海陸撤退。
與布蘭登堡比鄰而居的梅克倫堡-什未林公國卻未能出兵,因為弗里德里希?威廉,正與自己的叔叔——阿道夫?弗里德里希二世進行軍事對峙。
梅克倫堡-什未林公國由弗里德里希?威廉完成了再次整合,然而他的叔叔阿道夫?弗里德里希二世擁有公爵頭銜。
一個有兵權, 一個有頭銜。
前者有能力和實力, 後者擁有來自帝國皇帝利奧波德的支持。
利奧波德採用了折中的辦法,即將梅克倫堡-什未林公國一分為二,一人占一半,這樣就相安無事了。
預想是這樣, 實際上,等腓特烈的普魯士遭到清軍大舉入侵後, 這對叔侄則擔心對方會對自己趁火打劫,均不出兵馳援腓特烈。
實力最強的巴伐利亞, 由於這裡一直被當作盟軍的大本營,那就更無法派兵去幫助腓特烈擊退來犯之敵了。
丹麥、漢諾瓦、薩克森三方的援軍, 加上腓特烈自己的部隊總計有七十萬之多, 然而面對韃靼騎兵集群的機動作戰,步兵就完全派不上用場了。
清軍完全不進攻防禦力強大的棱堡或城市, 專向村莊與鎮子下手,而且採用焦土戰術, 人畜財物全部掠走,然後一把火將當地化為灰燼。
這就是等於將利刃直接插到腓特烈的軟肋上了, 因為沒有事先採取堅壁清野的措施, 導致普魯士與布蘭登堡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都極為慘重。
利奧波德派來的戰機數量很少,只有不到三十架,由於故障頻繁,導致出勤率很低,也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由於沒有了強大的空中掩護,使得布蘭登堡-普魯士戰役回歸到了熱兵器時代的本來面目的狀態。
雙方儘可能地發揮己方優勢,打擊對方的軟肋。
清軍的戰線東起柯尼斯堡, 西至漢堡, 南抵德勒斯登,將大半個德意志中北部地區都變成了燃燒的戰場。
換成其他國家的軍隊, 完全做不到全域突擊,但清軍的特點就是騎兵野戰,尤其是遠距離突擊能力極強。
這是西歐各國陸軍騎兵部隊都不具備的優勢, 幾乎全盤繼承了當年檬古西征大軍長驅直入的特點。
唯一不同的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重大傷亡,不進攻大城市或要塞堡壘,也不與對方打陣地戰,搶一把就跑,跑之前放火。
按照保成皇帝的命令,一百萬清軍兵分三十三路,每路都在三萬人左右,猶如一道箭雨,射向目標。
根據進兵時所遭遇的實際情況,每路清軍還能兵分三路到十路之多。
這個戰術被保成皇帝稱之為「箭雨戰術」,又多、又快、又狠。
可讓敵國防不勝防,最終被大清王師打得崩潰, 甚至走向滅亡……
在與清軍交戰初期,腓特烈公爵便遭遇了這種困擾。
各地都傳來遇襲的消息, 使他完全猜不出清軍的進攻重點。
這是「箭雨戰術」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全面進攻, 沒有重點!
大清王師可以同時進攻敵國的三十三處地方,對方怎麼可能摸清己方的進攻重點?
尤其是在吞併波立之後,使清軍擁有了一個進攻神聖羅馬帝國北方地區的極好的橋頭堡。
使騎兵部隊增加了發動襲擊的突然性,突擊帝國縱深的距離也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對方也能使用同樣的辦法來突擊已經被大清吞併的波立地區,然而保成皇帝在近期並不打算用心經營這裡。
我燒你的地盤,你也可以燒我的地盤。
互換的話,最先承受不起損失的肯定是對方!
在上百萬清軍的努力下,從波立向西,焦土面積在不斷擴大,而且勢頭無可阻擋。
為什麼在夏季發動進攻?
保成皇帝就打算讓布蘭登堡-普魯士在秋季莊稼絕收,從而走向滅亡!
第一年夏季出兵,等到第二年春季才收兵。
這就意味著對方的不到第一年的收成,第二年又無法春耕。
連續兩年都沒有收成,大部分百姓都會變成流珉。
國庫存糧告罄,饑荒不可避免,保成皇帝也就達到最終的目的了。
在腓特烈公爵看來,雖然讓韃靼人在鄉間肆虐,然而普魯士的大城市基本都沒有失守。
只要接下來的作戰能夠挫敗韃靼人的計劃,那麼己方還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至於如何反敗為勝,腓特烈公爵預想了好幾個方法。
其一,路易十四與利奧波德同意出兵幫助自己禦敵。
其二,卡爾十一世與明帝國皇帝同意出兵幫助自己禦敵。
其三,韃靼人感染了疫病,導致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
其四,曝發一場泛濫戰場各地的洪水,迫使韃靼騎兵失去機動性。
其五,韃靼皇帝突然暴斃……
尷尬的是,直至一六九七年聖誕節,這五個設想一個都沒發生!
布蘭登堡-普魯士遭到了上百萬韃靼騎兵的毀滅性打擊,腓特烈的子珉都被迫向西逃亡。
為了確保這些流珉不會再次遭受韃靼人的威脅,威廉三世非常好心地將他們安置到荷屬不列顛。
按照每個人的年紀與身體,都無償撥發相應數量的糧食與土地,免費發放種子,前三年可以享受全額免稅的待遇。
威廉三世完全不在乎運到那邊的是哪個地方的人,只要能種地就行了,也不會向腓特烈索要安置費用的……
腓特烈到現在才知道威廉三世沒安好心,但礙於荷蘭送給自己的上百門火炮與上萬支燧發槍,也只能選擇暫時隱忍不發。
為了安撫腓特烈,威廉三世又送了一大批軍火,還包括十萬顆手榴彈和兩百輛坦克,以提高布蘭登堡-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
應腓特烈的強烈要求,威廉三世又提供了五十架飛機和二十五個機組,每個機組擁有雙機可供替換飛行。
不過威廉三世藉口飛機與飛行員的數量均不足,所以僅限用來保衛大城市,並不會投入野戰。
被盟友算計的滋味非常不好受,誰讓自己實力很弱,眼下又在應付上百萬韃靼騎兵的入侵呢?
在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瑞典、明帝國這可以改變當下態勢的四方均不願意出兵的情況下。
腓特烈就只能通過威廉三世這種朋友來進行抵抗了,不然真就是成了孤家寡人在抵擋韃靼大軍了。
路易十四在信中詢問蒂雷納是否支援腓特烈,或者在南線開闢戰場。
蒂雷納的回答很明確,就是按兵不動,什麼都不做!
或許韃靼人在進攻波立與布蘭登堡-普魯士的行動中會獲得一些增強自身實力的好處。
但雙方的決戰還要等到再次與法軍交鋒之後的結果,才能決定這場戰爭最後的輸贏。
只要法軍一天不與清軍進行決戰,那麼皇帝陛下就一天不需要為戰況而發愁。
法軍是盟軍的頭號主力,法軍不出現大規模的兵力與裝備損失,那麼盟軍就依然有反敗為勝的希望。
法國空軍的戰鬥機數量正在以每年一千架的速度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空中掩護能力的急速攀升。
蒂雷納當然不願意儘快開打,最好再等兩年,尤其是拖到一七零零年,要知道明帝國皇帝的最終態度才行。
先確定法國空軍是否能獲得「大力神」轟炸機,如果可以獲得,那就要確定交付的具體日期。
再就是飛行員接受轟炸機的訓練,好讓轟炸機部隊迅速形成戰鬥力,最終讓轟炸機部隊成為戰場的決勝因素。
換個角度來說,布蘭登堡-普魯士是否被打爛,與法國的關係不大,也沒必要為了挽救這個公國,來讓法軍蒙受太大損失。
利奧波德在乎巴伐利亞與奧地利,那法軍就重點保護這兩塊地盤,對方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想擴大防禦範圍也不是不行,起碼每年要向法國支付一點軍費,譬如幾百萬銀幣。
要是利奧波德無法滿足這個小小的要求,那在軍事方面,還是最好聽從盟友的安排。
如果不是法國出動五十萬大軍幫助這位皇帝,想必現在的局面會更加惡劣……
不要以為眼下又多麼糟糕,這是消滅了上百萬韃靼騎兵,才得來的局面。
換成由利奧波德所指揮的聯軍來抵禦韃靼大軍,恐怕要想消滅對方上百萬人,那首先自己就要損失至少五十萬人了。
如今取得了十比一以上的戰損比,法國空軍還提供了足夠好的空中掩護,得了好處的利奧波德就沒有瞎指揮的理由了。
這個盟友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話,那就讓他自己帶兵去干好了。
蒂雷納所指揮的五十萬法軍會暫時留在巴伐利亞境內,不會供其差遣的。
不聽歐洲戰神的話而吃了敗仗,屆時尷尬的就是利奧波德了。
路易十四認可了蒂雷納對戰爭的分析和解讀,接下來就成了吃瓜觀眾了。
利奧波德也擔心沒有蒂雷納的支持,自行揮師北上會遭到韃靼人的猛烈打擊。
對腓特烈的遭遇表示同情之後,這位皇帝也就沒有下文了……
一六九八年春季,布蘭登堡-普魯士境內的鄉間再無春耕的景象,幾乎變成了無人區。
腓特烈不知道已經餓死了多少子珉,只能自我安慰地認為或許他們被威廉三世送到不列顛是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大半年的作戰,已經可以確認擊退了韃靼軍的主力部隊,己方傷亡超過二十萬。
接下來,或許是可以稍微喘口氣的時間了。
然而腓特烈想當然了……
保成皇帝又換了一百萬人,開始了登基之後的第二次西征!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