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一決勝負

  奧地利境內雖然是以山地居多,但位於東部的維也納一帶則剛好是難得的平原地區。

  多爾袞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加之己方擅於冬季作戰,才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

  此時,維也納城下的勤王大軍的兵力已經高達七十萬,是來犯之敵的兩倍。

  奧軍並未得到了兵力上的增援,海珊只是獲得了約一萬騎兵、五百輛蒸汽坦克、三十六門重炮,以及數百門輕型火炮,加上大量糧草的援助。

  好消息是,新一批的援助里包括一百挺機槍,使得海珊所部裝備的機槍總數上升到了兩百五十挺,而且都是沒怎麼開過火的新槍。

  預計年後還能獲得一百輛新式蒸汽坦克,以及上面搭載的一百挺機槍,不過似乎對面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

  在與奧軍對峙了大半年之後,利奧波德再也無法忍受敵人再次將自己堵在家門口,這種行徑讓他感覺非常不好,而且使其顏面掃地。

  作為整個歐洲唯一的皇帝,被兵力遠遜於己方的敵人圍困在自己的都城,這恐怕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更何況如果在兵力占優的維也納戰場無法取勝的話,那麼給布拉迪斯拉發城解圍就更別提了。

  維也納不光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心臟,更是整個歐洲的心臟,絕對不能被該死的敵人給奪走。

  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榮光,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榮耀,為了整個歐洲的信念。

  是役必須擊敗來犯之敵,取得一場值得後世銘記的勝利!

  一直拖到十二月十五日,利奧波德才決定發動進攻。

  這是考慮到奧軍難以適應寒冷的冬季,並且一旦擊潰敵人,己方騎兵便於追殺對方難以從戰場上逃走的步兵了。

  冬季的平原上根本沒有多少植被,己方進攻受挫,還能回城,敵人要是失敗的話,那就只能向南敗逃了。

  唯一的問題就是奧軍雖然沒有圍城,卻在己方營地周邊挖設了大量的戰壕,目的就是為了長期堅守。

  跟布達佩斯那次相類似,只要聯軍想要出擊,就要面臨這種棘手問題。

  海珊的策略就是戰略進攻,等抵達既定戰場,便開始戰術防禦。

  尤其是在聽過賈馬爾等人介紹上次在多瑙河西岸的戰鬥之後,海珊就更加堅定地使用這種新戰術。

  光壕溝就挖設了兩道,外側用來阻擋對方的戰車與騎兵的衝擊,內側的則作為己方步兵的庇護所和戰鬥室。

  可以說,除了衛生條件差一些之外,其他都還可以,尤其是能夠保命,這才是最重要的。

  全軍擁有左輪步槍超過四萬支,光是這部分武器的火力就相當於此前的四十多萬騎步兵。

  所以只是從表面實力上顯得奧軍弱於對方,實際雙方的火力比拼方面,奧軍反而占據相當大的優勢。

  如果敵人不主動進攻,海珊也犯不上派兵過去,掩護步兵進攻也需要大量的彈藥。

  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還是以穩為主,絕對不能輕易犯錯。

  作為全軍主帥,哪怕犯一個小錯誤,都可能導致數千人喪命。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論自己還是利奧波德,一旦犯錯,其代價就絕對不止幾千條人命了……

  十二月十五日一早,天空已經是灰濛濛一片,天空飄著紛繁落下的雪花,地面能見度降至不到一千英尺。

  利奧波德等的就是這種天氣,不但可以掩護己方步兵進攻,還能讓敵軍的炮火優勢大打折扣。

  鑑於上次煙霧彈還是有效的,此番利奧波德也讓安裝了迫擊炮的戰車攜帶了不少煙霧彈,可以邊走邊放。

  夜襲已經不在考慮之列了,利奧波德徵求過紹姆貝格等將領對於夜襲的看法,最終放棄了這種進攻方式。

  如果不能取勝,尤其是半路被敵人給發現,那麼所謂的夜襲實際上就是瞎打,而且還會讓士兵們白白送命。

  白天能見度再差,也比夜間要好得多,便於己方指揮與組織士兵。

  尤其是這次參與進攻的五十萬步兵都攜帶了完全可以抵禦敵軍子彈的胸甲,還有大量戰車掩護,絕對不會再發生之前的情況了。

  為了配合步兵進攻,聯軍一次出動了高達五千餘輛戰車。

  很大一部分是由四輪馬車改裝的,但前面加上了一塊鋼板,後面還有三層木板,已經完全可以抵禦小型加農炮的直射了。

  在普通步兵列裝了胸甲之後,負責一線衝鋒的士兵還配發了鐵皮盾牌,升級到了頂盾步兵,同時兼顧投彈。

  由於兵力急劇膨脹,以至於加上外購與自產的火槍,步兵火力也只能做到勉強夠用而已。

  別說是燧發槍,連簧輪短銃都無法給低級軍官實現列裝。

  為了彌補彼此之間的火力差距,手榴彈就成了最佳選擇。

  凡是少校以下的軍官、士官和士兵,每人至少攜帶兩顆手榴彈。

  只要衝到可以投彈的距離,就一定要把身上的所有手榴彈全都扔到對面去。

  在步兵竭盡所能之後,餘下的部分就要看戰車與騎兵的發揮了……

  布達佩斯戰役所付出的巨大傷亡並未白費,至少讓利奧波德學到了多兵種協同推進戰術。

  除了飛艇之外,聯軍這邊算是該有的都有了,就算仿造的版本性能不如原版,只要確保足夠多的數量,也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這種糟糕的天氣下,飛艇有沒有也就無所謂了,說不定還能有機會打下幾艘奧軍的飛艇。

  利奧波德在正面部署了十萬步兵和兩萬騎兵,作為佯攻和牽制。

  左右兩翼則都安排了二十萬步兵和四萬騎兵,不算戰車裡的士兵和協同推進的炮兵,投入的總兵力就已經高達六十萬。

  利奧波德心裡很清楚,投入兵力少了,根本就打不進海珊的陣地,更別說重創甚至擊潰對方了。

  要想贏得更多的錢,就一定要事先下足籌碼才行。

  考慮到天氣狀況已經達到了自己的心理預期,加之兵力規模達標,各種準備也相對充分,利奧波德有信心在自己的家門口擊退來犯的奧軍。

  這種天氣對進攻一方是較為有利的,但能見度太低的話,集結部隊也很成問題。

  好在並不需要列陣衝鋒,只要按照各自的營連級作戰單位把人湊齊,然後軍官們聽著鼓手和號手所發出的節奏,指揮所部平推過去就行了。

  前半段是走,後半段是跑,儘可能快地衝到敵人的戰壕里,跟在布達佩斯那邊的情況如出一轍。

  布達佩斯戰役,利奧波德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奪取了兩座城堡。

  海珊則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不但迫使對方主動撤退,還反推到了維也納城下。

  現在,利奧波德就要贏得戰略上與戰術上的雙重勝利。

  聯軍官兵頂著不斷飄飛的雪花,開始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對奧軍陣地發動三面強攻。

  戰場氣溫在零下十度左右,算不上多冷,加之風力不算大,完全不影響聯軍步兵的進攻。

  奧軍在大概敵人進入距離己方陣地半英里之後,才發現對方的舉動。

  剛開始,出現在遠處的敵人只是由密密麻麻的小黑點所形成的一條線。

  滿滿的,一條條黑線便疊加起來,變成了一隻只不斷向自己蠕動的巨型爬蟲。

  好在海珊早就命令在四個方向的不同距離釘下木樁,作為炮兵測距之用。

  一旦發現敵人經過既定位置的木樁,炮兵無需測距,可以通過查看粉刷不同顏色木樁,直接獲悉目標距離,快速開火。

  現在迫擊炮就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儘管新式重炮威力巨大,但對付敵人的步兵集群,還是發射榴彈的迫擊炮的殺傷力更大。

  一顆顆象徵著敵襲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海珊暫時無法判斷利奧波德是否發動了全線進攻,只能命令各部嚴陣以待。

  隨著一片片的聯軍步兵逐漸進入奧軍的視野,由於需要消滅的目標實在太多,讓防禦的一方開始大為驚詫。

  三個方向上都發現了大股敵軍,海珊無法判斷對方的主攻方向。

  機槍還是按照北側八十挺,東西兩側各六十挺,南側五十挺來部署。

  利用從第一道壕溝挖出來的泥土,海珊命令士兵在第二道壕溝方面修建了一道土牆,便於讓步兵形成兩道火網。

  又給每挺機槍修築五米高的土丘,視野與射界能比坦克上面要更好一些。

  戰壕、土牆、土丘,這樣便可以形成高、中、低三道火力網了。

  配合重炮、迫擊炮、加農炮的遠、中、近三層阻擊線,便能形成交叉立體化的防禦體系了。

  由於裝備了防具,還有盾牌兵和戰車用來掩護,這次聯軍步兵在衝鋒的時候,被子彈直接打死的機率很低。

  大部分是被迫擊炮彈給撂倒的,中彈部位也多半集中在背後和腿部,大部分都是非致命傷,但的確可以是受傷士兵喪失戰鬥力。

  好在奧軍迫擊炮的射度並不快,聯軍步兵數量又非常多,用人海戰術抵消了奧軍的部分炮火優勢。

  即便純白的雪地在逐漸被鮮血染紅,聯軍也在所不惜。

  這次是保家衛國之戰,戰場上沒有懦夫,只有一往無前的勇士!

  五千餘輛戰車由於數量的原因,衝到一千英尺左右的距離,僅僅被奧軍摧毀了近千輛而已。

  不但有效地掩護了步兵的進攻,炮手還用小型加農炮頻頻開火。

  儘管命中率不敢恭維,可是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步兵們只要看到己方的大量戰車還能繼續往前走,便不會輕易後退。

  所幸的是奧軍的機槍在兩三百英尺的近距離,仍然可以起到不錯的殺傷效果。

  由於機槍陣地都位於兩道戰壕的身後,身邊還有坦克和步兵保護。

  所以只要敵人不衝過第二道戰壕,機槍手就是相對安全的。

  如果對方一炮能端了機槍陣地,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土丘上面,機槍前面都有成麻袋的泥土作為臨時掩體。

  除了灌頂攻擊之外,對方是很難直接打掉奧軍的機槍陣地的。

  確切的說,只要機槍不被打壞,哪怕機槍手傷斃,只要換人就行了。

  海珊訓練了不少備用機槍組,就是為了以防萬一。

  根據利奧波德派人進行的現場測試,己方步兵裝備的胸甲最多只能防禦來自一百英尺開外的敵軍步槍彈射擊。

  「最多」是因為胸甲的質量無法做到一致,一直是參差不齊的狀況。

  質量好的能防一百英尺,差的胸甲的防彈距離在一百五六十英尺開外。

  也意味著己方步兵進入投彈距離的時候,胸甲的作用也就蕩然無存了。

  對利奧波德來說,這種防彈距離已經完全夠用了。

  裝備胸甲的目的就是讓步兵撐過最為艱難的推進距離,最後那一百多英尺,就得用勇氣來一決勝負了。

  見到對方來真的了,其攻勢似乎讓己方有些難以阻擊,海珊便命令發射戰術飛彈。

  將帶來的一千枚飛彈全都打出去,忽略射程,直接推到土丘上抵近發射。

  目標就是步兵,哪怕用一枚飛彈換五十人也是值得的。

  如果能多得到五百挺機槍,可能也不會如此被動。

  現在不是省錢的時候了,必須一股腦全都打出去。

  除非打對方十幾萬人的方陣,否則飛毛腿的遠距離命中率不會高於百分之五十。

  但在五百英尺以內的近距離,那基本上是只哪打哪。

  代價就是,能衝到近距離的目標基本不值錢,一線作戰的敵軍將領另算。

  在準備就緒之後,一枚枚「飛毛腿」便呼嘯著撲向獵物。

  聯軍步兵還是頭一次見到這種尾巴會噴火的武器,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

  隨著觸地曝炸,火球騰空而起,周邊傷兵慘叫連連,方才讓大家恍然大悟,急忙向周邊躲避。

  這種武器似乎比迫擊炮還可怕,因為從爆炸規模來判斷,應該比炮彈威力更大,一枚就能幹掉己方至少二三十個同伴。

  萬幸己方現在是以散兵隊形進行衝鋒,只要不擊中戰車後方,也就是士兵聚集之處,造成的傷害就不是很大。

  海珊的命令與殺傷效果,按照明軍的標準,那就算是使用不當,戰術飛彈的目標一般是對方的方陣或高價值目標。

  現在也顧不上那麼多了,一口氣都打出去,總比戰敗之後被對方繳獲了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