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與明帝國保持著長期友好關係,與法國保持了自十六世紀以來的階段性友好關係,與荷蘭的關係不好也不壞。閱讀STO55.COM
如果按照國力排名的話,毫無疑問,明帝國高居榜首,法國位居次席,荷蘭只能排在奧斯曼與神聖羅馬帝國之後。
能與世界上國力排名第一、第二、第五的三個國家保持貿易往來,還能日進斗金,對易卜拉欣來說已經算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原本奧斯曼的國力是遜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但由於近些年蘇丹運河的開通,加上科威特油田的開採,以及與明帝國的進出口貿易。
使得奧斯曼從中受益匪淺,光是與明帝國的貿易額便高達五千萬銀幣以上。
儘管很多時候並不涉及到金銀銅等貴金屬的交易,僅僅是易貨貿易。
可能用一錢不值的石油來換取明帝國出產的各種商品,甚至包括武器裝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了。
易卜拉欣相信加以時日,包括三級鐵甲艦在內的所有商品,自己都可以用石油以及成品油換到……
自己所要做的,便是努力擴大遠洋船隊的規模。
本土造的商船不夠大的話,就可以用石油從荷蘭或者法國人手裡去買。
現在,易卜拉欣就已經將土豪本色給發揮出來一多半了。
只要對方願意用石油作為易貨貿易的物品,自己便可以賣出成千上萬桶石油了。
儘管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在本土都有自己的油田,甚至在英格蘭地區也發現了油田,但開採難度與成本都與奧斯曼的波斯灣地區無法相提並論。
哪怕從波斯灣繞一圈,再走蘇丹運河,出地中海,抵達西歐的煤油,其價格都比當地的同類產品要便宜一些。
最重要的是,當地的石油公司老闆通常希望得到現金,因為還需要給工人支付工資,而奧斯曼的海灣石油公司可以全款易貨。
海灣石油公司是易卜拉欣與一群貴族,攜手明帝國皇帝朱慈烺開辦的公司。
雖然是私人性質的能源公司,但絕對能從一些渠道來國家的力量。
最直觀的方面就是接受易貨貿易,因為背後的老闆是兩個帝國的話事人。
並不需要通過石油或成品油貿易來獲取現金,只要得到等價物就行了。
拿銀幣給工人發工資這種事,對兩個老闆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又不指望從中吃利息。
易卜拉欣沒錢給工人發工資不要緊,奧斯曼境內的基斯拉達戈金礦,就是昊菁皇帝送給易卜拉欣的禮物。
該金礦儲量三百四十噸,按照只採出兩百噸黃金的利潤來計算。
這部分便相當於五百萬兩黃金,也就是五千萬兩白銀,折合七千五百萬銀幣。
易卜拉欣只拿其中的三千萬銀幣,餘下分給貴族股東。
平均二十年,每年采出來的黃金兌換成銀幣之後,也足夠給油田工人們發工資的了。
至於用石油和成品油換購來的各種商品,這也好折現。
作為蘇丹,易卜拉欣本身就是奧斯曼帝國最大的商店的老闆。
一邊自己賺錢,一邊帶著貴族們賺錢,一邊讓國庫充裕一些。
三項兼顧,一點都不耽誤。
易卜拉欣自己倒是不會,架不住東邊有個好老師……
隔空教你賺錢,還教你挖礦,而且不收學費,學不會可以免費再學!
易卜拉欣在沒接觸過昊菁皇帝之前,從沒想過在遙遠的東方,世界上還有如此善良之人!
相比動不動就發動東征的西方諸國,還是明帝國更值得結交。
昊菁皇帝更是他本人和奧斯曼的真摯朋友,就差為其樹碑立傳了……
雖然由於買買買的原因,國庫比以前的歲入高很多,但仍舊充裕不起來。
不過明帝國正在大規模工業化,每年需要一兩百萬桶石油與成品油,而且需求量還在逐年遞增。
作用世界第一油田的易卜拉欣,也就一點都不害怕自己和國庫沒錢了。
沒錢可以挖礦,沒東西可以用油來換購。
對易卜拉欣來說,腳下這簡直就是天賜寶地啊!
其實在科威特油田大規模開採之後,易卜拉欣都想把皇宮搬到巴格達去……
在伊斯坦堡早已盤根錯節的貴族們一頓好說歹說,總算是阻止了蘇丹這個瘋狂的打算。
大家都安於現狀,對眼下每年都有巨額收益非常滿意,不想再辛辛苦苦地折騰到巴格達去了。
易卜拉欣對本土的發展也滿意,但對匈牙利戰場的發展就不太滿意了。
由於海珊的謹小慎微,導致超過三十萬帝國部隊被拖在那裡動彈不得。
雖然這樣是有情可原的,但在不能取得任何進展的情況下,難免有一些小人會藉機發難。
鑑於敵軍的數量是己方的一倍左右,易卜拉欣也沒有責備海珊的意思。
他可不是明帝國的皇帝,善於指揮作戰,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海珊等將領身上了。
之前賈馬爾能夠以少敵多,大敗敵軍,便算得上是一次非常經典的勝利了。
覺得值得大書特書,奧斯曼帝國出版的各大報紙都刊載了整個過程。
今年,易卜拉欣也需要得到一次勝利,規模自然要比去年的更大才行。
不過到了這個地步,雙方向布達佩斯不斷增兵,便有在此地進行戰略決戰的意味了。
易卜拉欣也打算繼續增兵,起碼要達到五十萬人,再加上一堆坦克、重炮、飛艇,才覺得心裡有底……
海珊不是說敵軍兵力很多嗎?
這問題很容易解決!
把那些已經投靠帝國的波士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還有廢柴一樣的瓦拉幾亞人,連戰場附近的匈牙利人,全都塞到前線去。
五個種族,一家出五萬,那就是二十五萬了,加上已經在前線對陣的帝國部隊,總兵力不會都超出預期了。
這些人會不會打勝仗,易卜拉欣沒有義務,也不會教授他們如何打勝仗,這些都是海珊等人的責任。
他的工作就是讓手下給海珊送去足夠數量的士兵,不能指望這些人打勝仗,給自己人壯膽總是可以的吧?
等位於歐洲的奧斯曼屬地春耕完畢,易卜拉欣便讓親信將領奧庫過去徵兆士兵。
雖然是強征,但也有好處,只要在戰場立功,未來兩年便可以享受全額免稅待遇。
已經享受此待遇的波士尼亞星月人,可以用戰功兌現明帝國的諸多商品,沒有上限。
一六七七年六月,從巴爾幹、匈牙利、瓦拉幾亞等地應徵入伍的士兵便在奧庫的帶領下,連同一萬本土士兵,抵達了多瑙河以西的戰場。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雙方仍然在對峙,誰也不肯率先進攻。
此前的經驗教訓告訴雙方,在塹壕戰流行之後,誰先進攻誰先輸!
海珊得到了援軍抵達的消息,並未表現出太高的興致。
因為前番圍攻維也納,就是這幫垃圾率先崩潰,導致自己功敗垂成。
他們打打順風仗還可以,像這種戰略決戰,就絕對不要指望了,否則再玩一次,自己還得輸。
現在雙方都分成兩個重兵集團,奧軍這邊,海珊掌握著近二十五萬大軍,在多瑙河東岸對陣紹姆貝格的超過四十萬人。
對方一直用塹壕戰術來在圍困佩斯城堡,海珊也不打算用損失兵力的辦法給守軍解圍。
他本身兵力就不足,所以就沒採取用同樣的方法來圍困紹姆貝格所部的策略。
不圍困的話,或許對方還有興趣攻出來,結果對方還挺聰明,沒上當。
位於多瑙河西岸,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直接指揮的部隊有二十五萬。
此前與其對峙的是賈馬爾、薩利赫、拉希姆三部人馬,總兵力不到八萬。
由於坦克與重炮的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優勢,加之利奧波德吸取了此前的教訓,雙方沒有大打出手。
等奧庫帶兵抵達後,多瑙河西岸的奧軍一下子接近三十四萬了。
雙方在總兵力上的差距被拉近,反奧聯軍仍然具有一定的兵力優勢,而且兩個重兵集團彼此背靠多瑙河,河面還有艦隊提供火力掩護。
奧軍則掌握著陸路裝備方面與空中偵察的優勢,還有一點,那就是清軍同意在夏秋之際再次出兵。
海珊正是吃准這一點,才不著急打,對方什麼時候撤退,自己就什麼時候發動進攻。
清國皇帝順雞已經同意,此次出動不少於三十萬騎兵,進攻波蘭南部、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等地。
雖然性質與前番一樣,主要是洗劫,而非占領,但年年這麼幹一次,對當地的經濟也能造成相當大的打擊。
這等於說奧軍在前面牽制敵軍,讓清軍去後面撈好處。
如此分配任務,肯定談不上公平。
但是戰局便是這樣,現在也不是談賺多賺少的時候。
等對面那一群敵人去打清軍的時候,己方也能坐地起價了……
現在就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布達佩斯外圍,跟對面的敵人比耐心。
想贏得最後的勝利,那就絕對不能著急,否則利奧波德一次就能把此前輸掉的全都賺回來。
一旦奧軍主力被殲滅在匈牙利,不光會失去這塊地盤。
敵軍乘勝追擊的話,說不定連整個巴爾幹都會丟掉。
事關重大,海珊就不得不變得更加的謹小慎微了。
沒事的時候,利奧波德一直在自己的腦海里反省去年作戰失利的事情。
不光如此,還寫了一堆心得,尤其是要注意的事項。
裡面涉及己方的戰術、隊形、攻擊時間、兵種配合等等,深刻倒是足夠,就是聯軍不進攻的話,那就沒多大用了……
至於塹壕戰,聯軍還沒正經打過,對方也不給己方練兵的機會。
越是這樣,利奧波德就越相信塹壕戰是對付正常野戰,尤其是克制奧軍坦克推進的最佳戰術。
實際上也是如此,奧軍的坦克非常害怕陷進土坑裡動彈不得,所以根本就不打算進攻。
對方等著釣自己,自己是同行,那肯定是不會上鉤了!
不過奧庫來了,就傳達了易卜拉欣的最新指示。
這就意味著不打是不行了,起碼要滿足蘇丹陛下的要求。
但實際運作的餘地就很大了,看到對面的情況,以及河裡的敵艦,奧庫也明白己方想取勝沒那麼容易。
於是賈馬爾、薩利赫、拉希姆,加上他,四個人商量了好半天,最終決定發動有限度的攻擊。
這是一種可以控制傷亡的戰術,完全可以實現兩全其美的目的。
具體來說就是——炮擊!
將陣地推進到距離對方一英里的位置,然後用己方的重炮一點一點啃食對方的陣地。
如若對方主動出擊,剛好可以把奧庫帶來的五百枚戰術飛彈用上。
八月十五日,讓利奧波德激動的時刻來到了。
見到與己方對峙許久的奧軍終於開始全線推進,利奧波德不親眼所見都難以置信。
多瑙河西岸的二十五萬神聖羅馬帝國部隊開始緊張起來,幸好還有戰車與壕溝作為依託。
由於來犯的敵軍數量超過了己方,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利奧波德還從東岸調來了三萬騎兵。
奧軍的推進速度很慢,使得己方的騎兵即使過橋的時間很長,也能全員抵達西岸一側的戰場。
如果能在奧軍進攻塹壕之後,己方投入反擊,重創或殲滅這個重兵集團的話。
那麼之後大軍過河,與東岸的部隊一起夾擊海珊所部,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是很有機會的。
當然,這僅僅是利奧波德的設想而已。
奧軍推進到一英里外就停止前進了,一個個用鐵鍬埋頭挖掘,同樣開始修築戰壕,那些自己會動的坦克似乎也參加了挖掘工作。
在如此近的距離,用戰壕來對峙?
利奧波德否決了讓己方騎兵出擊的提議,去年波軍翼騎兵被那種連發式槍械打得人仰馬翻的場面,還令他歷歷在目。
這可能是一種引己方主動出擊的戰術,自己當然不能輕易上當。
可是在大約一個多小時之後,利奧波德就知道了對方想要幹嘛了……
很快,對方重炮發射的炮彈,一枚接一枚的落到了己方的陣地上。
由於利奧波德的遲疑,導致己方炮兵錯過了最佳開炮的機會。
等到雙方開始對射,差距就顯露出來了,情況跟去年相類似。
這就不能談什麼騎士精神了,畢竟騎士被打死,那就沒精神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