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徵稅方法

  聽到「歲入須達兩千五百萬兩」這個巨額標準的時候,吳甡整個人都驚呆了。

  要知道去歲太倉不過入進一千五百萬兩而已,這還是在徵收三餉的前提下。

  如今太子已經徹底免去三餉,在此之上還要比去歲多收一千萬兩。

  就算不是好高騖遠,也是有些不切實際,達到這個定數談何容易啊?

  「三餉」可是占到歲入的三分之二,刨去「三餉」,歲入只剩下五百萬兩而已。

  若按太子要求,便要在此基礎上多征兩千萬兩的水銀,光是想想都能讓吳甡一籌莫展。

  太子欲加征商稅、海稅、礦稅,用以「三稅」來代替「三餉」。

  這個想法雖好,可實際情況決計不容樂觀,各地的商人都不是好伺候的主。

  連太祖皇帝親自定下的三十稅一的標準都達不到,讓他們多交稅不啻於白日做夢。

  太子還是年輕,尚且不知那些地方官員早已與商人勾結在一起,加稅政策沒等落實便會成為海市蜃樓之策。說是自有辦法,不知道具體能有何等高超襙作才能。

  為朝廷賺錢,這事擱到誰頭上都會難辦,麼雞也不會為難自己的左右手,更何況「左手」就是個殘廢,根本就指望不上,便繼續說道:「畿輔地區解決一千萬兩,餘下一千五百萬兩由各地分攤。根據東廠的報告,連日來的抄沒所得已超過三百萬兩,其餘六百餘萬兩很快也會集齊。各地分攤的部分,本宮自會從中幫襯,愛卿不必多慮。」

  在即將達到山窮水盡地步的時候,不得不說,抄家倒是一個能夠快速增加歲入的好辦法。

  可外埠的官員並不比高度集中的京城多,依然使用這套策略只恐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吳甡想不出還有什麼途徑能夠實現太子的要求,距離年底僅僅剩下九個月多的時間,時限較短,任務沉重,阻礙極大,看起來很難做到。

  麼雞心忖:勛貴是第一波,百官是第二波,某些人是第三波,抄完這三波,從京城抄出的金銀總額差不多就應該能達到一千萬兩了,如果真的不夠,還可以從紫金債券里借貸一部分。

  抄完自己姥爺家,就抄了准岳父的家,本宮真可謂大義滅親的典範呀,非常值得後世學習!

  外埠的一千五百萬兩份額,捐贈對象早已確定,等肅清畿輔地區就能打野了。

  麼雞秉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則,接著憧憬道:「今年的既定歲入並不難完成,難的是明年,本宮預計明年歲入將達三千至三千五百萬兩,我大明的太倉歲入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兩位愛卿還須齊心協力幫助本宮!」

  歲入達到三千萬兩的話,眼下朝廷所面臨各種危機,不論來自內部還是外部的壓力都將得到大幅度的緩解,可以說朝廷歲入直接關係到社稷存亡。

  按照訓練一名合格士兵每年需要七十兩銀子來計算,增加五百萬兩銀子就能多訓練出七萬精銳,在清軍頻頻入塞劫掠的情況下,這支部隊或許能夠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哪怕三四個步兵折算成兩個騎兵,那也能組建出來大約兩萬騎兵(一個騎兵價值二百五十兩銀子已經絕對不算廉價貨了),鋼正面可能不行,但繞後包抄打嘿槍絕對妥妥的。

  要是兩個兵種兼得的話,也能有一萬騎兵和三萬步兵,如若能夠形成戰鬥力的話,相當於兩個勇衛營,加上黃得功所部,怎麼著也能活活剛死皇太雞麾下的兩旗人馬。

  好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這五百萬兩銀子還沒落袋,麼雞就開始暢想怎麼花掉這筆錢了,也不知道戶部尚書李待問會作何感想……

  大懟朝的戰略優勢是什麼?

  人多!

  大懟朝的決勝武器是什麼?

  充值!

  大懟朝怎麼充值?

  一邊抄家,一邊挖礦,一邊徵稅。

  三隻手都不能停,要做到但凡有喘氣的,就要給大懟朝創造價值!

  一年多碼四萬人,帝國堅持五年不崩猝,就能碼出二十萬精銳之師,算上不斷消耗,怎麼也能剩下五到十萬人。

  這特麼再懟不死大辮子,本宮就接著碼人,一直碼到能活活懟死對面那隻雞為止!

  這個世界上註定只能有一隻獲得勝利的雞,為了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目標,本宮要堅持不斷碼人!

  單兵戰鬥力低不要緊,可以用數量優勢和高科技武器來彌補。

  作為無恥戰術的開創者和倡導者,本宮的敵人很快就會嘗到這種戰術的強大威力。

  啊~哈哈哈哈……

  吳甡聽了太子所設的新目標,再次震驚到石化狀態,他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接住話柄。

  今年這兩千五百萬兩還沒著落,太子就開始打算明年的歲入了。

  那可是三千萬兩啊!

  不是三千萬棵白菜!

  這內容要是放在朝會上說開,群臣非得驚詫到開鍋不可。

  即便能夠勉強完成,只怕也要刮地三尺,該得罪的都得罪光了。

  若是完不成定額,那就等於直接得罪了太子,今後都不能得到重用了,說不定還會輕則致仕,重則問斬。

  讓吳甡沒想到的是,太子還沒說完:「從後年開始,朝廷歲入須穩定在三千萬兩以上,只有維持在這個水平之上,才能應付各方面的支出。」

  薛國觀表面不動聲色地虛心聽講,心裡暗笑:怎麼樣?你以為做太子的臣子比作陛下的臣子更容易?這回知道了吧?這次輔可不是誰都能當的,更不是誰都能做上來還能坐穩的!

  三千萬兩!

  我的天吶!

  比今年歲入要增加整整一倍!

  要麼太子說錯了,要麼老夫聽錯了!

  薛國觀開始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太子將這個數額說了兩遍,才敢確定下來。

  早知道是這樣的重擔,適才還不如找個理由溜之大吉算了,唉~!

  恢復心虛之後,吳甡覺得「好高騖遠」這個詞已經不足以形容這位太子爺了。

  或許用胡言亂語或者信口開河之類的詞彙更為合適一些,反正已經徹底偏離實際情況了!

  三千萬兩,作為新任次輔,心裡默念一遍這個數額,頓覺異常憋悶!

  縱使吳甡歷經風雨,起伏多次,今番遭到太子耳提面命,也是有些措手不及。

  皇帝拼命徵收「三餉」,太子監國之初便免去三餉,加征「三稅」。

  這父子倆完全是兩個極端,一個跟田農有仇,一個跟商人有仇!

  自己這個次輔還真是個棘手的差事,若無太子的鼎力支持,做不了一年就得被趕下去。

  想到這裡,吳甡覺得事關己任,有必要提醒太子,決計不能麻痹大意:「殿下,臣老家就在揚州,自認為對商人性情略知一二。他地暫且不說,揚州商人善於鑽營,喜好尋覓《大明律》之各種漏洞加以利用,且與地方官員素有來往,對朝廷政令一向漠視應對,臣非推脫責任,加徵稅費委實困難。」

  吳甡也害怕這加征之事真的落到自己身上,屆時對地方束手無策,對太子又無法交代,陷入兩難的境地,那形勢就不妙了。

  當次輔不易,收稅更不易,前者只須對付群臣,後者要應對全天下的商人和地方官員,難易程度決然不可相提並論。

  麼雞聽明白了這貨的託詞,毫不在意地為其寬心:「愛卿放心,作為次輔,本宮不會讓愛卿親自徵稅。前任次輔做什麼,愛卿便做什麼。愛卿僅須堅決執行本宮的政令便可,具體徵稅自有人選。本宮對次輔之職僅有兩個要求,其一,不得對本宮的政令提出任何質疑。其二,堅決徹底地執行本宮的政令。就這麼簡單,想必愛卿應該能做到吧?」

  讓次輔親自去地方徵稅,這腦子得進多少只油炸蝗蟲啊?

  徵稅就分三個步驟,從本宮落實到內閣,從內閣落實到六部,從六部落實到地方即可。

  每地的徵稅官自有高人擔任,你們坐在京城給本宮數好銀子就行,可千萬別數丟了呦!

  「臣定銘記於心,莫敢不從,敬請殿下安心!」

  聽到了太子的特別解釋,總算讓吳甡心裡懸著的石頭落了地,這事總算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了。

  既然太子看似胸有成足,那就按太子的意思來辦就行了,不知道太子能用什麼辦法來對付那些奸詐狡猾的商人。

  神宗皇帝徵收礦稅還要被群臣諫言,熹宗皇帝重用魏忠賢而被東林圍攻,到了崇禎皇帝時期情況並沒有任何程度的改觀。

  商人偷稅被視為理所應當,朝廷正常徵稅反而被視為天理難容。

  全國各地皆是如此這般,幾乎是各行各業的商人都在聯手對抗朝廷。

  哪怕換上張居正擔任首輔,也難以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吧。

  對此,麼雞想了很多,便推心置腹地對其透露一部分:「這便好,加征三稅是大勢所趨,無論困難甚大,阻礙甚多,都必須堅決予以執行。如今經商有利可圖,務農食不果腹,經商者與日俱增,務農者日漸稀少,加之戰亂與瘟疫的影響,若是長此以往,兩位愛卿以為十年之後,在我大明境內還有多少人會種田?有何途徑可支撐朝廷上千萬兩的巨額開銷?珉無糧必亂,兵無糧必反!屆時無須東虜來襲,我大明萬里江山將不攻自破!」

  到了晚明時期,農業在帝國經濟比重已經大幅度下降,而財政收入依然主要依賴農業。

  獲利最大、利潤最高的工商業反而繳稅很少,甚至很多商人完全且長期的在不繳稅。

  大部分稅收負擔都壓在農業人口上,貧苦農珉遭到層層盤剝,一年的收入往往無法應付稅費。

  在商業活動的不斷誘惑下,農業人口流失嚴重,耕地荒廢,田賦落空,帝國經濟變得越發畸形。

  餘下的務農人員將承擔比以往更大的稅賦,然後更加強烈的想要脫離農業生產,由此所產生的惡性循環是長久而且深遠的。

  大英帝國和西班牙都可以實現本土空心化,那是建立在具有遼闊海外殖珉地的基礎上。

  明朝連一畝海外屬地都沒有,只能在本土找到解決之道,否則就得被懟翻……

  對此只有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就是減輕農業負擔,對商人加大徵稅力度,以緩解農業人口的壓力。第二,就是交不夠稅費就要被屠宰,跟大辮子所作的如出一轍!

  麼雞不能採取第二種辦法,就只能執行第一種,哪怕商人組成了武裝團伙,也要予以鐵拳打擊,讓他們變成被圈養的魚鷹:「江南、湖廣以及兩廣都盛產糧食,一年兩熟不成問題,漕運、海運皆很便捷,即便北方大旱,也能供養得了大部分百姓。問題在於糧價高漲,田農依然收入微薄。商業繁盛,然而商人卻不願繳稅。連三十稅一都企圖抗拒,他們便是在毀我大明基業,與造返無異!而且哄抬糧價,從中漁利的,正是那些貪婪吝嗇的奸商!我大明開朝兩百餘年,勵精圖治,屢挫強敵,今番斷然不會毀於奸商之手!」

  吳甡對此深以為然,太子年紀不大,卻說地頭頭是道,對當下局勢理解地深入而全面,但對於如何徵稅,吳甡心中仍舊留有很大的疑惑。

  各地商人盤根錯節,地方官員無所作為,朝廷對各地的控制力已經驟然降低許多,光憑一紙政令便想要加征三稅,著實有些虛幻了。

  對於如何收拾那些奸商,麼雞自有妙計:「愛卿的疑問本宮自知,只須看本宮在畿輔地區對商人如何徵稅,愛卿觀一處便能知全局了。」

  這麼一說,薛國觀知道太子這是要對商人動手了,力度不會比對自己和勛貴們低多少。

  除非商人膽敢公然發動叛亂,否則對太子的雷霆一擊,他們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畿輔地區還差的六百多萬兩銀子怎麼來?

  估計就是這麼來的,簡單而且高效!

  現如今有幾個商人沒偷過稅?

  一旦東廠和錦衣衛傾巢出動,這些商人莫說承認自己偷稅,就算是爺爺那輩的事情都得招出來!

  繳稅就能保住自家人的腦袋,很多商人被鋼刀架住脖子,都會立即選擇就範,不然腦子和銀子都保不住。

  若是照這麼徵稅,是年歲入兩千五百萬兩說不定還真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