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陸軍的軍服是綠色的,空軍的軍服是藍色的,海軍的軍服只能是白色的。閱讀М
跟帽子一樣都是橙色的話,那就有點像童裝或者小丑的扮相了。
選用橙色的帽子,連披肩都是同色的。
就是防止一旦水兵落水,便於在第一時間進行搜救。
白色軍服起初還頗受眾人的牴觸,因為一般只有戴孝出殯的喪服才是這個顏色。
某新皇是不會在這方面慣著手下的,讓那些不樂意的二選一。
要麼穿上新式軍服,要麼永遠二絲不掛!
難道剪了長指甲,剔了新髮型,就不是大明王師了?
穿上大紅色的衣服就一定能大敗敵軍艦隊?
仙界軍服便是如此,不願意穿的可以去打漁,某新皇從來不管漁夫們穿啥。
這麼多年堅持下來,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而且白色軍服映襯蔚藍的海面,煞是好看。
但這只是用來接受檢閱的服裝,尋常作戰或訓練還是要換上更不容易看出來髒的藍色迷彩服。
帽子顏色倒還是便於搜救的橙色,像今天這般英姿勃發地站在船舷及上層建築的情況,一年都碰不上兩次。
看到如此賞心悅目的畫面,某新皇總算是覺得上億兩的購艦費用沒白花。
某新皇從來就不看各國艦隊的總噸位,那完全沒意義。
裡面摻雜了大量的木頭戰艦,跟鐵甲艦根本沒有可比性。
或許現在英國和西班牙還能憑藉木製戰艦巨大的數量優勢,對奧斯曼這種海軍規模較小的對手占據一定的優勢。
但再過二三十年,連奧斯曼帝國都擁有三四十艘鐵甲艦了,英西這樣沒有鐵甲艦的也就只能變成三流甚至四流國家了。
大明海軍加上鄭氏艦隊擁有鐵甲艦過百艘,也是當下全球唯一一支鐵甲艦數量過百的海軍。
在絕對的質量面前,英西那上千艘木頭船就不值一提了。
顯而易見,某新皇用一百艘鐵甲艦就能幹掉十倍於此的敵軍木頭船。
鐵甲艦雖然造價高昂,但航速快、抗打擊能力強,還特別適合發射反艦飛彈,尤其是不易被點燃。
若是將這些優點匯集起來,就是完曝木製戰艦的天敵克星了。
易燃就是木製戰艦的命門,這是無法解決的致命缺陷。
鐵甲艦對付木製戰艦都不用讓艦炮開火,湊近發射反艦飛彈,對面就只能變成一堆燃燒的篝火!
想跟大明在海上掰手腕,你就說自己有多少鐵甲艦,噸位如何就行了,別算木頭船,算了也白扯!
打海戰也不是不能使用炮灰戰術,但前提是炮灰的武器能殺傷鐵甲艦,否則再多的炮灰都只能過來送人頭。
再對方造不出魚雷的情況下,某新皇的鐵甲艦隊就是無敵般的存在。
在法國、荷蘭、奧斯曼、威尼斯這擁有鐵甲艦數量排二、三、四五位的四方,均為大明盟友的情況下。
某新皇估計不出意外的話,在未來三十年內,也就是進入十八世紀之前,應該沒有哪個缺心眼的玩意膽敢挑釁大明的海上霸權了!
第八批次(1676-1682)的造艦計劃也已經擬定完畢,與此前不同的是,該計劃將不再建造下一代試驗艦。
由於某新皇刷新了腦漿,暫時還要審慎制定全新的鐵甲艦發展路線。
原本是要見到俾斯麥的PLUS版,但現在就要重新規劃一下了。
從定遠開始,就跟原版跑偏了,大明的定遠就是吉野的PLUS版。
俾斯麥是吉野的PlusMax,再往大拉也是那麼回事。
總的來說,定遠和俾斯麥都是小號的留里克(原版排水量11960噸)!
留里克是巡洋艦,只能用來破交或者欺負比它噸位更小的玩意,根本打不了決戰。
某新皇不可能砸一千萬兩銀子,造出來一個排水量高上萬噸,卻是個窩囊廢的東西。
俾斯麥的下一代必須具有一錘定音的實力,只要出動就能把對方的主力艦給活活啪啪死!
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大明海軍的鐵甲艦噸位高居世界第一,對方看到肯定不會傻到原地不動,讓你打。
要是獵物逃跑,己方就要具備更一定的航速,至少不會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
造航速低的戰列艦就力有不殆了,那就只能走戰巡的路子。
某新皇心裡理想的戰巡就是能打又能跑的「金剛」級。
但是現階段,建造排水量三萬噸,擁有四座雙聯裝十四英寸主炮的鐵甲艦,那就是在痴人說夢。
努努力造個「富士」還是有可能的,但某新皇對只有四門主炮的玩意完全沒興趣。
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前無畏艦基本都是這玩意。
有四座雙聯裝主炮的無畏艦得在側舷安裝兩座炮塔,從在單向開火時浪費一座炮塔的火力。
要麼就只能建造將主炮全都布置在艦體中軸線的超無畏艦,但眼下大量的技術水準還遠遠達不到建造背負式炮塔的地步。
某新皇看擁有一二級主炮的前無畏艦和兩舷還有主炮的無畏艦都很難受,想建造超無畏艦,無奈技術門檻實在太高。
要是在艦首和艦尾都安裝兩座雙聯裝炮塔,還不是背負式的話,那就只能走一個路子了。
譬如某時期重型巡洋艦艦首的三座炮塔模式,雖然不是背負式,但也照樣可以開火。
條件就是側向射擊,只要艦首與目標呈一定的夾角,位於後方的炮塔就能開火了。
艦體選用「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的殼子,原版標準排水量一萬五千噸。
沒用英系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艦體的原因在於,前者艦體過胖,後者噸位過大。
一百六十一米長、二十四米半寬的「布呂歇爾」,艦體長寬比很符合某新皇的審美標準。
根本原因是本來蒸汽機方面就落後於原版,艦體再肥一些,那航速就很感人了……
有了反艦飛彈之後,大明鐵甲艦發展路線都是大船扛小炮,這次也不例外。
原版的十二門二百一十毫米重炮是肯定沒有的,炮塔和炮彈節省下來的噸位都可以用來裝煤!
在航速很低的情況下,只有加大航程,才能找補回來。
使用優勢動力煤的話,保守估計以十節航速,預計該艦航程可達一萬海里以上。
這就足以抵達世界任何一處海岸了,在當地不加燃料再跑回來也差不多夠用了。
主炮用的是十二寸大號拿皇炮的PlusMax版艦炮,口徑一百七十一毫米。
雖然是後膛炮,但也是採用彈藥分裝模式。
炮彈重約二十六公斤,藥包重約二十四公斤。
加起來正好一百斤,有效射程超過七公里,最大射程可達十公里。
當然,這也是巧合,艦炮研發主要看工程師們的運氣……
口徑之所以是一百七十一毫米,就是因為當初一起研發的其他口徑主炮都失敗了!
只有這個口徑的新炮算是成功了,而且還實現了穩定量產,故而只能用這個!
在無法大幅度提高精度的情況下,某新皇也不要求主炮打得太遠。
遠距離開炮還無法命中,那便是口頭恫嚇,也就是放狠話了……
一萬五千噸的戰艦搭載不到二百毫米的主炮,貌似有些奇葩。
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艦炮是現成的,試驗艦最早也得在十年後下水。
屆時科學院應該能造出口徑達到二百毫米以上的主炮了,到時候現往上安裝就行了。
新下水的四級鐵甲艦便安裝了這種新式大口徑後膛炮,在射速和威力方面都超過了原先的設計。
根據與薄珏和孫雲球的商量,第八批次的造艦計劃將在天津建造所有大型戰艦。
天津造船廠負責建造八艘俾斯麥、八艘定遠、兩艘定遠補給艦、兩艘定遠醫療艦。
登州造船廠只負責建造兩種鐵甲艦,即十艘吉野與十艘來遠。
南都造船廠的實力最弱,就負責八艘致遠的建造。
有人買就出口,沒人買就自用。
福建造船廠歸鄭芝龍所有,這次悉數開工吉野,準備建造八艘,用來遠洋作戰。
按照老規矩,鄭芝龍仍然採購了俾斯麥與定遠各四艘。
既然以後搬到了南非,而且自己還能多活十幾、二十年,鄭芝龍也得為以後考慮了。
即使未來可能與法荷發生海戰,自家的艦隊怎麼也要支撐到皇帝的支援艦隊抵達南非水域才行。
在法荷都大量裝備一級鐵甲艦,而且學會了建造該級鐵甲艦之後,鄭芝龍就看不上該級艦了。
仗著即將開採的南非金礦,往後會以採購五級和四級鐵甲艦為主,三級鐵甲艦為輔,二級和一級鐵甲艦就沒必要浪費銀子了。
鄭芝龍麾下已經擁有多達五十艘一級鐵甲艦,基本上也夠用了。
集中軍費採購巨艦自然是明智之舉,也能震懾那些惦記南非的傢伙。
陸戰這方面,鄭芝龍是無需擔心的。
長子鄭成功在歐洲戰場屢戰屢勝,已經磨練出了一支規模達到五萬的精銳之師。
以此為基礎,再擴編兩倍,總兵力達到十五萬,基本可以守住南非的地盤了。
鑑於這次鄭芝龍所購買的戰艦都很貴,定遠單價達到六百萬兩,俾斯麥則高達九百萬兩。
各買四艘,總額便達到六千萬兩,某新皇就允許其分期付款了。
只要每年支付一千萬兩,六年之後便可以拿到現貨了。
如此一來,對鄭芝龍這邊的財務壓力也不大,天津造船廠也無需墊付成本費用。
不過為了討好皇帝,鄭芝龍還是提前預付了三千萬兩銀子的貨款。
還有一點,那就是鄭芝龍也害怕以後會漲價。
現在一艘五級鐵甲艦就達到九百萬兩銀子了,六年之後還不得過千萬?
細算起來,自己可是占了大便宜的。
須知在市面上,西夷用六千萬兩銀子,只能買到兩艘或三艘三級鐵甲艦!
某新皇一直區別對待鄭芝龍和其他海外客戶,因為前者使用得當的話,的確可以收到奇效。
用南非的礦藏來將鄭氏集團粘在當地,幫助其艦隊不斷提升戰鬥力,那就等於將南非變成自己麾下的一艘巨型航母了。
「他們的艦隊看上去比我想像的還要強大得多!」
這是第一次來到明帝國,並且目睹了閱艦式全過程的特羅姆普的直觀感覺。
隨著歐戰結束,架不住下屬兼好友的反覆勸說,特羅姆普終於開啟了東方之旅。
但隨著在明帝國的訪問,特羅姆普總算是明白了當初普特曼斯與魯伊特的意思。
這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個不善於海戰的明帝國,與其做對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
萬幸荷蘭放棄固守東印度群島,還將這個地方連同南非都賣了一個好價錢。
「不過我們看到只是一部分而已,未來還會更強大!」
一同前來的魯伊特的言語之中有羨慕和嫉妒,也有一絲的無奈。
「你想說什麼?」
「他們的軍事工業水平比我們和法國加起來都要高得多,而且還有多座巨型金礦作為軍費支撐。根據以往的慣例,不出意外的話,五六年之後,還會有八艘,甚至十六艘這種巨型戰艦下水。相信他們正在秘密建造排水量更大的鐵甲艦,如果我們在五六年之後再次來到明帝國,就應該可以看到那些巨艦的下水盛況了!」
魯伊特已經基本摸清明帝國的造船脈絡,但想不出任何辦法來遏制。
「……五六年之後,我們的造船廠能造出三級鐵甲艦,那就算是萬幸了!」
特羅姆普想到本國造船廠的實力,就有些鬱悶。
造木製戰艦倒是很容易,造鐵甲艦就等於從頭開始了。
「樂觀地說,我們只要不與盟友開戰,三級鐵甲艦就足夠用了,而且並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軍費。哪怕現在明帝國的皇帝答應賣給我們一艘四級鐵甲艦,議會能一次拿出五六千萬,甚至更多銀幣麼?」
由於荷蘭人口太少,只能通過進出口貿易來賺錢,跟明帝國所採用的貿易加生產的模式完全無法相比。
如果算上挖礦的話,明帝國的稅收就有三個渠道,哪怕算作兩個渠道,也是荷蘭無法比擬的。
魯伊特已經明白了,沒錢是原罪,人少也是原罪,國土沒縱深還是原罪。
這麼算起來,要不是有北美的一塊地皮,荷蘭本土還真會被法國給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