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的外銷價是一艘兩千萬銀幣,六艘吉野總價值上億。
但有價無市,因為某新皇暫時根本沒打算對海外銷售。
不過鑑於歐戰的合作關係,某新皇送給了法國與荷蘭各一艘吉野,可以作為其皇室坐艦和艦隊旗艦。
本土這邊,只有北廷海軍和鄭氏艦隊擁有不少吉野。
甩鍋爹聽了四百萬兩一艘的報價,直接選擇了PASS……
法國海軍一直惦記著大明的三級鐵甲艦,也就是吉野。
柯爾貝打聽到在一六七零年之前,明帝國是不會對外出售該型鐵甲艦的。
那就是說,只要在此之後的某個時間,價格合適便可買到了。
儘管從明帝國手裡可以免費獲得一艘,但對志在全球海權的路易十四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在十年之後,明帝國才會轉讓該型鐵甲艦的建造技術。
於是柯爾貝便又很合時宜地來到明帝國,準備在第一時間採購該型鐵甲艦。
用七千萬銀幣採購四艘,價格不可謂不貴,但也不是沒有折中的辦法。
法國兵工廠已經掌握了銅炮和反艦飛彈的製造技術,電話的工藝也完全弄明白了。
故而法國海軍採購的鐵甲艦並不需要裝備武器,明帝國的船廠只需要負責建造船殼,並安裝動力系統和光學瞄準系統就行了。
等戰艦開回法國港口,再進行二次棲裝,這樣可以節省現金。
鑑於目前明法兩國的友好關係,以及在歐戰中,法軍的優異表現,某新皇也給了對方一個優惠價。
總額六千萬,對方只需要分六年,每年支付五百萬銀幣即可。
餘下的三千萬,可以用法國在英國和西班牙抓獲的俘虜來充抵。
數額不足的話,那就可以接著去非洲抓黑叔叔湊數。
柯爾貝認為這個價格和條件自己是可以接受的,為了避免引起明帝國皇帝的不滿,在詢問過同行的德埃斯特雷之後,也就決定直接簽約了。
如此一來,加上那艘免費得到的同級艦,法國海軍將會在十年內擁有五艘三級鐵甲艦,加上二十四艘一級鐵甲艦(其中八艘由法國引進技術自行建造)。
而荷蘭海軍卻通過套現南非,實現了對法國同行的反超。
特羅姆普的艦隊將會擁有七艘三級鐵甲艦和三十一艘一級鐵甲艦,成為全球第三大海軍力量。
截止到昊菁二十七年(1670),全球實力第一的艦隊仍然是鄭氏。
鐵甲艦隊(南海艦隊)包括即將入役的四艘定遠,以及八艘吉野、六艘來遠、五十艘致遠,總計六十八艘鐵甲艦。
北廷海軍兩大艦隊(渤海艦隊與黃海艦隊)包括四艘同期建造的定遠,另有十一艘吉野、十六艘來遠,二十艘致遠,列裝五十一艘鐵甲艦。
儘管數量上遜於鄭芝龍的艦隊,但由於大中型鐵甲艦較多,在單艦噸位上,是超過對方的。
但這絕對不是某新皇理想中的海軍艦隊構成模式,因為你不只能指望致遠這級別的戰艦長期執行遠洋任務,甚至參加未來的戰略決戰。
某新皇的打算就是以後近海防禦用致遠和來遠,遠洋艦隊一律裝備大中型作戰艦艇,吉野起步,上不封頂。
不過戰艦的噸位結構上大致是固定的,那就是經典的四四二!
也就是超級戰艦占兩成,大型戰艦與中型戰艦各占四成,這樣的配比最為合理。
原因很簡單,大艦多了,朝廷根本承受不起。
大艦少了,又會嚴重影響主力艦隊的作戰實力。
根據薄珏的反覆計算,預計第一艘萬噸級鐵甲艦的造價,將會攀升到近八百萬兩銀子。
雖然是包括武器在內的價格,而且考慮到了建造五年的通脹因素,但也絕對會讓朝臣們咋舌不已的。
採購一艘戰艦就高達八百萬兩銀子,雖說批量建造會降低成本,但單艦成本也不會低於七百萬。
揭暄早就看過鐵甲艦的研發路線了,故而對萬噸級鐵甲艦自然是求賢若渴。
最好一次採購四艘,這樣便於編為一個編隊,可以並肩作戰,發揮該型戰艦的最大戰力。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採購成本極高,四艘總價不會低於兩千八百萬兩銀子。
別說海軍經費,這艘戰艦便要占整個朝廷預算總額超過三分之一!
為了滿足愛將的需求,某新皇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其一,將總費用分攤到每年,分五年支付的話,每年不過五百六十萬兩,同時暫停採購來遠和致遠,只購買少量的吉野,這樣的話,朝廷還算吃得消。
其二,五級鐵甲艦(俾斯麥)走非正常渠道,也就是某新皇自掏腰包,為海軍購艦,然後海軍從海外刮地皮的收益里直接還錢,不走戶部的帳面就行了。
某新皇手裡的現銀也不多,但一次給海軍置辦四艘大艦,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的。
預計俾斯麥的試驗艦在開春之後便可開工建造了,五年之內將會下水試航,同時開工第一批量產型。
在此之前,鄭芝龍已經將昊菁皇帝為其換購南非的銀子送來了。
整整三千萬兩,一兩都不少!
本來並不需要這麼多,給個兩千五百萬兩就行了,但鄭芝龍執意如此。
南非下面埋著價值一百億兩銀子的黃金,加上其他礦藏,總額不下三百億兩。
用區區三千兩銀子就得到了價值三百億兩銀子的地盤,鄭芝龍做夢都能笑傻。
這等於獲得了一千倍的回報,比抽獎還要讓鄭芝龍心潮澎湃。
而且某新皇也勉勵鎮海公,上面的人和動物都是另算錢的。
故而鄭芝龍搶到手的地盤大,那大明和他都算是多賺了。
反之,以後便要白白便宜那些西夷了。
若是從南非挖出黃金的消息被西夷們得知,他們肯定會在周邊地區大張旗鼓地安營紮寨。
明搶是沒那個實力,但卡死你北進的路線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荷蘭人得到了巨大的好處之後,便在協議上承認剛果以南都屬於明帝國的勢力範圍。
但承認是一回事,實際運作是另外一回事。
某新皇提醒鄭芝龍,趁著協議剛簽訂,趕緊派兵過去占下。
鄭芝龍在老家還有五萬人,本來是給兒子鄭成功準備的。
沒想到歐戰結束的如此迅速,這些人自然就成了出兵非洲的不二力量。
用五萬人占據十個福建那麼大的地盤,困難自然非同凡響。
但此時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
大不了將老鄉們也武裝起來,男人只要超過十五歲,低於五十五歲,一律變成臨時珉兵。
前期先隨作戰部隊運過去十萬登陸,給盟友和其他國家造成一種類似於人山人海搶地盤的假象。
鄭芝龍還準備了一個激勵措施,百畝之內的土地,除自家用地之外,不論地段,誰搶到便是誰的。
凡是移珉非洲之人,鄭芝龍無償獎勵其五十畝土地,這部分是永久免稅的。
往上耕種更多的土地,才會收稅。
一家十口人,獲得的免費土地便是五百畝之巨!
所有者在上面耕作也好,放牧也罷,總之幹啥都行,就是不能荒廢掉,否則立即會被收回。
上面的一切動物,除河裡的河鮮之外,包括鳥窩,接歸土地所有者。
若是發現礦藏,所有者可得其中的兩成,這兩成是全額免稅的。
凡一家土地所有超過千畝者,鄭芝龍將免費獎勵其一輛拖拉機。
若是合股組成股份制農場,面積達到千畝,同樣獎勵一輛拖拉機。
這麼大的面積,只是用人力來耕作的話,那得被活活累死,必須引進機械化。
而且拖拉機的作用不止是農機,還能作為交通工具。
某新皇認為非洲南部地區,除了雨水充沛的莫三比克一帶可能適合種植水稻之外。
其他地方可能會發生乾旱,但在河流附近種小麥,在內陸地區種土豆和玉米應該沒啥問題。
某新皇也提醒鄭芝龍,不要急於收農稅,自己刮自己的地皮就等於飲鴆止渴。
同時認為鄭芝龍提出的前五年完全免稅,五年之後才收兩成農稅的計劃非常好。
因為鄭氏的錢從來就不是通過刮同鄉們的地皮得來的,控制貿易才能鄭氏之本。
以後凡是從大明本土進口的商品,不經過鄭氏的允許是不可能進入南非市場銷售的。
只要卡死商稅這一塊,移珉南非的百姓數量越多,鄭氏的錢便能賺得越多。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崇王。
位於堪察加半島南部的崇國可謂是鳥不拉屎的地方。
但是崇王通過硫磺和貿易,卻讓自己非常富裕,同時還讓子珉們豐衣足食,陸地能種糧,海里能捕魚,日子過得比本土百姓還好,很值得鄭芝龍來借鑑。
若是在遍地是動物、地下還有礦、周遭海域是漁場的南非,過得還不如崇國那邊,就得從自身找原因了……
某新皇相信即使鄭芝龍不懂這方面,自己的兩個門徒——鄭成功與鄭省英,也會幫助這位長輩的。
自己當初可是不光教授了軍事方面的知識,經濟、文化、地理等等,都有所涉獵。
要是這會兒都忘了,那就說明跟某些熊孩子一樣,壓根沒往心裡去,全都就飯吃了!
某新皇認為前期出兵五萬,加上十萬珉兵,應該是夠用了。
不論是法國還是其他國家,敢惦記這塊地盤,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
鄭芝龍算是自己的小弟,欺負他就是等於是欺負自己,那就必須海陸空三軍一起出動了!
在海上,三大艦隊合體的話,擁有上百艘鐵甲艦,不算木製戰艦,總噸位高居全球第一。
某新皇不相信還有人敢派木頭艦隊去南非水域作死,否則被擊沉之後,艦員全都得餵大白鯊!
即使自己不出兵,鄭芝龍光靠自己的艦隊,便可封鎖南非東西兩邊的海岸線,敵人只能從更北的地方先行登陸,然後向南進攻。
為了提高本來不那麼給力的鄭芝龍的陸軍的戰鬥力,某新皇還以友情價處理了一批北廷陸軍使用過的二手蒸汽坦克。
價錢非常低,基本上就是拖拉機的價格。
但由於保養得當,只要不投入高強度的戰爭,還能用很多年,故而性價比非常高。
數量高達兩千輛,十五萬鄭軍平均一個連左右就能擁有兩輛坦克。
有了大量的「陸地神獸」,加上天上的飛艇,鄭軍在南非草原可謂所向無敵!
沒有敵人的話,用這些坦克打打獅子與鬣狗也是很給力的……
為了以防萬一,某新皇還同意了鄭芝龍希望派兵駐防附近的請求。
主要是在馬達加斯加或周邊島嶼建設一座海軍基地,用來駐紮一支分艦隊和一個陸戰旅。
一旦真有某個二貨膽敢進攻鄭芝龍的南非,當地駐軍可以先斬後奏,立即投入戰鬥。
由於軍費問題,能夠長期駐紮的最多也就是一個旅的規模,加上幾艘鐵甲艦,僅此而已。
僅僅是作為威懾手段,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你真敢打我,那就是與大明帝國開戰了!
別說五級鐵甲艦俾斯麥,就算是四級鐵甲艦定遠,四艘開過去都能擊沉對面幾十艘木頭主力艦。
等第七批次(1670-1675)造價計劃結束,某新皇與鄭芝龍的艦隊將各擁有八艘定遠,加起來高達十六艘,根本無懼敵人從海上入侵南非。
某新皇認為近期能夠威脅南非安全的敵人應該不存在,因為英國與西班牙都被三家聯合起來實錘的快滅火了。
兩個新老海權國家,法國與荷蘭均與明帝國締結了軍事同盟,而且是三國同盟。
在短期內是不會翻臉的,因為翻臉的代價,明帝國承受得起,另外那兩家則不然。
只要明帝國打算維繫這種合作關係,那兩家看在巨大利益的份上,也會亦步亦趨地跟著的。
在歐陸戰事結束之後,法國忙著消化新到手的英格蘭南部、那不勒斯,以及整個西班牙和北美的新法蘭西。
荷蘭則要經營英格蘭東部和北美的新尼德蘭,人口本來就遠遜於法國,眼下都無力繼續擴張了,不然也不會用南非來套現了。
此時,大明人多的優勢便體現出了。
二十多年前,當時大明在冊的人口便有六七千萬。
某新皇估計實際情況得翻一倍不止,因為豪紳與藩王麾下的丁口是無法進行核實的。
如今經過普查,在大規模移藩海外之後,大明本土的人口仍舊高達一億七千萬。
也就是說,用了二十年時間,又生出來大約四千萬人。
如若以後三十年大明本土不發被戰火殃及,且不發生長期天災的話,估計總人口鐵定會達到兩億五千萬!
到一八零零年,不算南非、北美等地,大明本土(包括澳洲、南洋和鮮卑利亞)的人口或可超過五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