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諸強攻略

  對於歐洲戰場,某新皇還是比較樂觀的,畢竟大明王師以及盟友部隊已經擁有技術兵器方面的絕對優勢。

  只要幹掉了英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那麼不列顛島就將淪為一座孤島,北面還有蘇格蘭人所組成的部隊南下支援聯軍的進攻。

  不過即使戰略上藐視,戰術上也仍舊要全力以赴。

  為此,某新皇已經讓戶部將賣地得來的兩千萬兩銀子用作遠征歐洲的專項資金。

  鄭成功那邊不用擔心,他爹鄭芝龍這些年沒少賺錢,家底早就攢得很厚實了。

  而且這次進攻西班牙就是去刮地皮的,搶不著錢就直接搶人,根本不會虧錢。

  在聯軍掌握兵力、火力、財力等多方面的優勢的情況下,預計戰爭將在一年以內結束。

  不論是克倫威爾還是復辟後的查理二世的部隊,聯軍都將一視同仁予以消滅。

  對於西班牙,某新皇並不怎麼擔心。

  因為等腓力四世死後,繼位的卡洛斯二世的能力與作為顯然不如對面的路易十四,甚至荷蘭的威廉二世。

  尤其是在唐斯海戰之後,西班牙海軍的實力跟這個帝國一樣,已經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

  揭暄率領大明遠征艦隊前後兩次滌盪美洲西海岸,又讓西班牙人少了至少五六百艘戰艦或武裝商船。

  時至今日,如果不聯合英國的話,西班牙艦隊幾乎無力抵擋擁有大量鐵甲艦的荷蘭或法國的任何一方艦隊的進攻了。

  荷蘭在簽署同盟協議之後,用東印度群島換購到了十二艘鐵甲艦和五百輛蒸汽坦克,有換購的六艘鐵甲艦將與贈送的三艘同期抵達。

  加上此前的採購數量,荷蘭已經擁有高達十九艘鐵甲艦,要是加上在荷蘭本土建造的四艘的話,那就是二十三艘之多。

  由於荷蘭還在消化鐵甲艦的相關技術,若是工期比較長的話,恐怕那四艘將趕不上進攻英國的戰鬥了。

  魯伊特此前表示,如果進攻英國的時間在一六六六年的話,這批由荷方建造的鐵甲艦是完全可以下水並參戰的。

  法國加上獲贈的三艘,已經擁有十六艘,本土建造四艘,加起來就是二十艘。

  從目前看來,只要第五批次的鐵甲艦開赴歐洲,法國與荷蘭的艦隊是完全有能力分別抵擋西班牙與英國艦隊的偷襲的。

  為了表示合作誠意,魯伊特提供了大量關於英國海軍的情報。

  在其離開歐洲之前,荷方搜集到的情報是,克倫威爾聽從布萊克的建議,將英國一分為三。

  布萊克親率主力艦隊,遊走於英國各個港口,時間完全由布萊克一人掌握,以避免被擁有鐵甲艦的荷蘭海軍堵死在家門口。

  蒙克上將率美洲分艦隊駐紮在英屬北美屬地沿岸,一方面可以聯手該地的西班牙艦隊,另一方面則可以威逼荷蘭的北美戰略重鎮新阿姆斯特丹。

  有意思的是,在歐洲與西班牙艦隊聯手的分艦隊的指揮官是查理二世的堂兄——魯伯特親王。

  不論是威廉二世或者特羅姆普,以及魯伊特本人均認為這是克倫威爾已經快要咽氣的明顯信號。

  海軍大臣也變成了約克公爵,說明牆頭草一般的議會已經知道他們的大腿快變成假肢了,於是找到了一條新大腿來抱。

  新大腿自然就是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議會認為小克倫威爾不如他爹那般有本事,那就可以直接忽略掉了。

  荷蘭方面安插在英國的間諜認為查理二世復辟只是時間問題了,啥時候克倫威爾徹底咽氣,查理二世就啥時候覆辟。

  與查理一世不同,這位準國王喜歡尋歡作樂,並不干涉正事,而且知人善用,將重要的事情都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故而很受議會的喜歡。

  對此,荷蘭方面倒是非常的警覺,因為如果查理二世真像這般放權的話,對荷蘭的威脅反而會大很多。

  布萊克、蒙克、潘恩爵士、魯伯特親王都不是蠢材,反而對海軍與艦隊以及荷蘭非常熟悉,而且從不輕敵大意。

  荷方對此非常重視,艦隊總司令特羅姆普的建立下,威廉二世同意將本土艦隊一分為二。

  主力艦隊駐紮在阿姆斯特丹,分艦隊駐紮在法國瑟堡,由奧布丹中將代管,魯伊特返回歐洲之後接手。

  北美屬地的艦隊由艾弗森中將指揮,只有三十艘規模,而且大部分都是戰鬥力較弱的武裝商船。

  主要原因就是北美不是荷蘭攻防的重點,不論新阿姆斯特丹是否被攻陷,只要英國投降,荷蘭得到英國的北美屬地,就能立刻連本帶利地討回來。

  法國的主力艦隊駐紮在瑟堡而非加萊,因為艦隊司令索迪認為如果法軍不登陸英國本土,艦隊駐防距離英國南部最近的港口加萊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駐防瑟堡的話,一方面可以隨時南下殺入比斯開灣,另一方面也可以隨時北上馳援荷蘭盟友。

  這個倔強的老頭跟已故首相黎塞留一樣,都是紅衣術士,而且頗得路易十四的尊敬,所以也就同意了索迪的要求。

  當然,加萊是通往英國的橋頭堡,索迪如此布置也不意味著加萊會變成一座完成不設防的港口。

  不但安排御用工程師沃邦過去將加萊的工事再次鞏固,使港口變得要塞化,並部署了大量火炮與反艦飛彈。

  而且還調派了一支數量不低於二十艘的武裝商船船隊駐防加萊,欺騙港口附近的英國間諜。

  所有武裝商船都提前做了改裝,就是要多開炮窗,多部署火炮,在火炮數量上跟法軍的主力艦別無二致。

  水手一律穿水兵服,見到上司必須敬禮,絕對不允許喝得酩酊大醉,任何散漫的行為都要扣錢……

  英國間諜是否會上當尚不得而知,但法方會努力布置現場,將戲碼做足。

  地中海跟北美一樣,都屬於次要戰場,不過路易十四還是下令將馬賽與土倫這兩個重要港口都要塞化處理。

  在與奧斯曼帝國握手言和之後,法國可以地中海的所有海上力量都用來盯防可惡的西班牙人。

  由於西班牙本土在戰後將直接併入法國,路易十四非常重視西班牙戰場,已經任命能征善戰的蒂雷納伯爵來負責。

  所有法國人都相信,在打完這一仗之後,蒂雷納將會被擢升到公爵,然後風風光光地退休。

  https://

  由於蒂雷納此前長時間在東方作戰,具有豐富的與明軍合作的經驗,故而派到西班牙戰場是比較合適的。

  蒂雷納也認識鄭成功,對蒸汽坦克以及步坦協同戰術也有一定的了解,相信會對消滅西班牙陸軍會有所幫助。

  孔代親王將會被派往北美,因為是王室,所以能代俵路易十四,待戰後跟新西班牙總督簽署停戰協定,然後接收其控制的大部分地盤。

  至於進攻英國這項重任,還是由老成持重的布德斯來負責,路易十四不想讓孔代指揮的原因就在於不希望法軍出現重大傷亡。

  蒂雷納在返回本土之後,將自己這些年在明帝國的見聞,尤其是戰場心得都寫下來上報路易十四。

  這位國王在看過之後,便摘取了部分內容,交給布德斯,希望按照這些內容來訓練法軍,使之能夠幫助法國稱霸歐洲。

  蒂雷納帶回來的部隊與本土的法軍的戰鬥力大相逕庭,綜合素質遠遠高於後者。

  一個連隊的步兵,從休息到轉入隊列狀態,只需要不到三分鐘的時間。

  在閱兵式上,正步走是整齊劃一的,這是其他法軍很難做到的事情。

  至於步坦協同、空地一體等戰術,本土的法軍還處於摸索階段。

  沒有明帝國皇帝的指點,布德斯得到了木製坦克與飛艇,以及陸續回來的法軍部隊,在沒有整套理論知識輔助的情況下,也只能自己慢慢研究。

  蒂雷納就不同了,所有相關的戰略戰術,在明帝國的時候都可以請教皇帝,某些戰術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將步坦協同戰術發揮到極致,是根本不怕敵軍騎兵集群發動的突擊的,這在對付韃靼騎兵的時候已經成功過很多次了。

  蒂雷納認為戰術雖然看似簡單,但想讓所有法軍步兵與裝甲兵部隊都熟練掌握,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特別是將領層面要接受並學習,比起東方戰場的規模與戰術,歐陸這邊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唯一的遺憾是法國海軍並未派出將領去明帝國學習,使得目前法國海軍還只能運用最簡單的戰列線戰術。

  反艦飛彈倒是會用了,可法國海軍還無法接受改裝戰艦,特別是用犧牲航速的代價來換取火力優勢的方法。

  與之對應的,反倒是荷蘭,由於魯伊特與普特曼斯在回國之後的反覆遊說。

  已經有不少於五十艘戰艦進行了改裝,以便發射反艦飛彈。

  蒂雷納並非海軍將領,但也看到了海戰的未來發展方向。

  然而索迪的頑固,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法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

  鐵甲艦是這位老頭可以接受的事務,可改裝木製戰艦就不行了。

  索迪也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本來鐵甲艦的航速就超過木製戰艦。

  如果木製戰艦再砍掉一根桅杆,航速勢必會更慢,導致艦隊前後脫節。

  荷蘭海軍的戰術是所有鐵甲艦在戰時自成一隊,全部木製戰艦為另一隊。

  法國海軍則剛好相反,索迪的理由是如果鐵甲艦不能保護木製戰艦,就等於跟對方在進行等量代換。

  尤其是英國人特別擅長使用縱火船,在意識到法荷兩軍艦隊都裝備了反艦飛彈之後。

  現在每艘英國戰艦都裝備了小船,以便向己方放火,這是必須防備的情況。

  與索迪年紀相仿的荷蘭同行特羅姆普認為,只要己方能夠取勝,同時重創英軍艦隊,犧牲掉木製戰艦也在所不惜。

  但法國海軍與荷蘭海軍的情況略有不同,法軍戰艦普遍噸位較大,走的路線近似於西班牙,而荷蘭戰艦則跟英國差不多。

  除去鐵甲艦,法國擁有二十四艘千噸級木製主力艦,荷蘭海軍則一艘同噸位戰艦都沒有。

  特羅姆普此前的旗艦「阿米莉亞」號也只有六百噸而已,可想而知其他荷蘭主力艦的噸位了。

  荷蘭主力艦的特點就是速度快、吃水淺、轉向靈活,可以進入歐洲任何一個主要港口停泊或作戰。

  而在戰艦服役年限方面,荷蘭海軍的戰艦則是最短的,「阿米莉亞」號的服役期也只有十五年而已。

  受益於荷蘭強大的造船能力,荷蘭戰艦普遍艦齡都很低,使得在與質量相關的作戰性能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

  特羅姆普在任期間,荷蘭戰艦每十五到二十年就換一批新的,用賣舊船的錢,加一部分議會撥款,便可以採購新艦了。

  在戰略戰術以及造船工業方面,法國自然沒法跟荷蘭比。

  索迪無法接受一次損失大量造價昂貴的大型木製戰艦,即便路易十四可以寬恕這種有些肉疼的「浪費行為」。

  雖然法國海軍已經分批採購了不少鐵甲艦,但對於新技術的敬畏以及謹防萬一的心理,還是在長期建造大型木製戰艦。

  為此,索迪與路易十四商量過多次之後,最終採用了一個這種方案,那就是用噸位小的戰艦來搭載反艦飛彈。

  這樣既可以保住主力艦的航速,又能讓艦隊具有強大的反艦能力。

  路易十四也就同意了這個看似非常經濟實惠的方案,至少能讓己方艦隊的戰鬥力翻倍。

  其實走的就是鄭芝龍艦隊的路線,鄭軍的戰艦也不是每艘都安裝了反艦飛彈。

  即使鄭芝龍財大氣粗,也捨不得讓犧牲全部造價高昂的夾板船。

  荷蘭艦隊則不然,幾乎每艘主力艦都搭載了反艦飛彈。

  特羅姆普憑此改裝方法以及鐵甲艦的優勢,打得布萊克根本不敢還手。

  布萊克不是不能還手,只要兩軍主力艦隊決戰,英軍必然遭到毀滅性打擊。

  荷蘭艦隊已經具備了在短時間內,譬如半小時左右,摧毀五十艘英軍戰艦的能力。

  更何況荷蘭海軍的戰艦造價很低,打光就能立刻再換一茬。

  戰艦不夠也可以用噸位相當的武裝商船來湊,其他任何歐洲國家的艦隊都做不到這點。

  鄭芝龍的艦隊倒是也有這個能耐,所以荷蘭在東番吃虧之後,就再也不跟這個同行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