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乘數效應

  癟著嘴,秦氏不滿地說道:「人家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你堂堂一個首輔,卻一分銀子不敢收。別人硬塞進來的銀子,別人送給我兒的銀子,你都要想法設法地送回去,說出去都是笑話。」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意思是做三年清廉的知府,也能隨便賺十萬兩銀子贓款。這裡的「清」不是清朝的意思,而是清廉的意思。這句話早在明朝的話本中就多有出現,在明末已經變成一句慣用的諺語。

  溫體仁皺了皺眉頭,說道:「我當初競爭入閣時候揭發錢謙益科舉作弊,得罪了東林一黨。如今朝野上下競為黨人。他們耳目眾多無孔不在,我便是秉公做事,也要被人參為奸臣打為閹黨,哪裡還敢收人銀子?」

  秦氏癟了癟嘴,啐道:「你當初又何必爭這入閣,惹來這麼一身麻煩。」

  溫體仁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大丈夫在世豈能甘於碌碌?如今我為首輔,可以壓制屑小提拔忠直,日復一日,也可使這千瘡百孔的社稷恢復血氣。雖然一時受氣,然而天子知道我的孤忠,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這句話從你入閣時候便說起,都說了四年了,到今天作了首輔,還不是夾著尾巴做人,時時提防別人的陷害,處處看天子的臉色行事?一天沒有天子的庇護,你就要被那些『君子』活活打死!」

  溫體仁聽到秦氏的話,愣了愣,才想起不知不覺自己已經當了四年閣臣了。嘆了口氣,溫體仁重複說道:「終有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說完這句話,夫婦二人都陷入了沉默,恐怕溫體仁自己,都並不十分相信自己這句話。

  半響,溫體仁才說道:「你叫他們幾個來吧,把這些布給他們!」

  秦氏把身子一轉,啐道:「你自己叫,我是沒臉和他們說!」

  見夫人不配合自己,溫體仁只有尷尬地咳嗽了一聲。想了想,溫體仁只有把僕人溫達叫來,讓他拿上李家精布去和其他的下人說。

  四月中旬,盛夏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這才上午巳時,太陽已經曬得戶外的人頭上冒細汗。李植單單穿著一身青色繭綢直輟,也能感覺到太陽帶來的熱浪。站在紡織工廠圍牆外面,李植和泥瓦匠頭目規劃著名新廠房。

  「李公子,這排水溝要挖起來,可得要不少人工。」

  「人工無妨,沒有排水溝下雨積水起來,可就不好了。」

  「圍牆依著原先的圍牆,可以省卻一面。再修一倍的屋子的話,算下來怕是要二百二十兩銀子。」

  「可以!還要修一個大會議室,做我和管理人員開會的地方。」

  李植和泥瓦匠頭目商量後,便拉起隊伍,把廠房的規模再擴大一倍。

  此前紗廠投產後,織坊用細紗織出李家精布,這種新布立即暢銷大江南北,甚至賣到了京師官宦人家裡。不過作為一個穿越者,李植的計劃極大,他要搶在韃子入關前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不敢怠慢。他要再次修建新的廠房添置新的織布機和紡紗機,把織坊和紗廠的規模擴大一倍。

  李植要把織機和紗機的規模,都增加到了八百台。

  有了八百台紡機和織機,李植的紡織工廠產量就要達到一個月三萬匹。雖然說太多的棉布產量會衝擊地方上的紡織小民,但是李植的紡織工廠如今規模還不是很大,市場還能承受。而且李植的銷售依託天津大棉商董家,而董家的銷售渠道遍及長江南北,銷售分散到大明各地,這樣一來,李植的三萬匹布這個數量就不顯得很大了。

  比如說,四月董家銷售到京師的李家精布大概是兩千匹,不足京師棉布需求的十五分之一。除非李植再把紡織工廠擴大幾倍,否則對單地紡紗織布的百姓來說影響不大。

  除了擴大織機紗機規模,李植還添置了一百七十台軋花機來給棉花脫籽。明代的軋花機是黃道婆從崖州黎族學來的,技術上領先於西方,效率頗高,李植一時間也不準備再設計更複雜的軋花機了,就直接在紡織工廠裝備了大明的軋花機。

  有了這些軋花機,李植就可以直接利用粗棉生產精棉布,可以不再買脫籽棉花而是直接從董家購進便宜的粗棉了,又省去了被董家賺取一層買賣差價的利潤。

  提高的紡織效率和節省的買賣價差都在為李植賺錢,李植預估了一下利潤:算下來,再次擴大後紡織工廠開工後,大概每個月能為李植賺取八千兩的利潤。這麼高的利潤,足夠李植髮展其他方面的事業了。

  五月上旬廠房蓋好後,李植就開始招募人手,要招募九百七十名工人。

  這樣規模的招募,放在天津衛都是大事了。如今「城東李家」的名聲是打出去了,天津衛的人都知道李家用人的福利十分優厚。報名面試的那一天,不但沒有差事的失業人員來了,一些有工作的低收入平民也來了,三、四千人擁到紡織工廠外面,把紡織工廠外面的十幾畝空地都站滿了。

  李植給這些人排好號碼登記入冊,讓他們分批來面試。

  李植已經不可能靠自己來面試這些人了,他把李興、鄭開成、李老四、鄭元、李道等管理人員叫上,在紡織工廠的會議室里擺出了十張面試桌。李植給這些面試官統一了要求,就是通過面試確定應聘者的素質,最後錄用那些老實本分的——只有老實本分的工人才能令人放心,守衛李植的產業和秘密。

  三天後,所有的面試完成,李植順利招募了近一千人。加上這一次新招募的人手,李植僱傭的工人和家丁已經達到近兩千人。

  到了五月中旬,新的織機和紗機也製造好了,擴大的產能就開始生產了。

  天津衛城裡商賈多產業少,並沒有南方那樣的大工廠,說起來李植已經是天津數一數二的大僱主了。

  李植僱傭的這些人,直接拉動了天津的經濟。

  李植給的月錢充足,又三餐有肉,一個月在每個職工身上花費的銀子要三兩五錢。算起來,李植一個月要花七千兩銀子在職工福利上。這些銀子到了職工手上又要消費出去,購買各種商品和服務,自然就會拉動當地的種種產業。

  天津雖然是個南北商業重鎮,但人口也只有十萬人不到。一下子多了兩千個高消費能力的工人,經濟自然會繁榮不少。那些賣米麵的糧食商人、賣肉的屠夫、賣布匹的布商、賣油賣菜的攤販、燒鐵做鍋的鐵匠、燒制陶器的陶工、裁製衣服的裁縫、酒樓賣酒的老闆、勾欄唱戲的優人、甚至妓院裡賣笑的娼妓,各行各業,生意都好做了不少。

  李植的職工們有錢了,其中不少人增加了子女教育的投資。就連那些私塾里教書的秀才,都新收到不少蒙童學生。

  這些人從李植的職工身上賺到銀子,再消費出去,又拉動了更多人的生意,產生了巨大的乘數效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