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當秦浩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回來的時候,左國柱一時間怔住。起初他只以為秦浩是海上一個小小的走私商罷了,也就小船一兩艘,今日一見,竟會是大船四五艘,且都是巨艦,還配上了火炮。
實在是奢華到了極點!
等到上船看到船倉里堆放的滿倉那麼多精鹽,更是整條舌頭都快要掉了出來。
「這是,這是海鹽?還都是你們煮出來的。」左國柱抓起一把就往嘴裡塞。
即刻就湧現出來食鹽的鹹味,其中還略帶海鮮的氣息。
在他的印象中,海水曬出的鹽都是苦澀的,味道遠遠不及煎煮出來的。不僅僅是味道不及,海水曬出的食鹽,雜質還多。可是眼前的這些鹽,從品相上看,如同雪花般晶瑩,從味道上,幾乎和山西的解池鹽、西北花馬池等處出產的青鹽一般無二。
都是絕佳的好鹽!
「自然是我們做的,我們在海外有這樣的技術,至於其他的,左兄我就」
「我知道,不該問的不問。」
這是人家的核心技術,左國柱自然不會沒眼力勁,討沒趣的。
當秦浩得意的告訴他,每個月可以向內地傾銷至少三萬石的精鹽之後,左國柱立刻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之中。隨即說了一句話,讓秦浩對他刮目相看。
「這樣的鹽,賣四五十文,有些過於便宜了。反而不好銷售。如果,每斤八十文,在江南江北各地,倒是容易出手些。青鹽在市面上的價格大約是一百六十文以上,如今,道路不靖,青鹽來路不穩,正是精鹽大顯身手之機。」
「每條船裝載八百噸精鹽,合計四千噸,便是八百萬斤,每斤鹽照著八十文一斤出售,八八六十四,如今銀子和銅錢的市價是一兩銀子換一千文,我的乖乖!跑這一趟便是六十四萬銀子!」左國柱報出了令他十分吃驚的一個數字。
即便是路途上有些損耗,但是即便這樣,刨去海運的成本和耗費,同陸路運輸以及河運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扣除成本和損耗,他估計,這一趟至少有五十萬銀子的入帳。
而秦浩與自己丈翁是四六分成,就這麼單單一次航運,他家就能白得三十萬兩雪花銀。
「太多了,簡直多到不可思議了。」就算平日裡左國柱對於銀錢滿不在乎,但算了這麼一筆帳,還是大驚了一次。
「左兄,如此一來,是否可以給東林黨、鹽商們一個小小的懲戒?」秦浩臉帶微笑。
左國柱一聽,打趣道:「這豈是一個小小的懲戒,這算是斷了他們的命根子了。」
「哈哈哈!」兩人相視一笑。
接著秦浩繼續介紹:「每一條船滿載航速為十一節,這裡到廣西北海洋面,不過一百四十餘海里,船隊一晝夜便可到達,從北海到松江府上海縣,四千餘里,折算成海里,不過一千一百餘海里。算起來,最慢十日之內,便到達長江。開始我們的精鹽銷售大計。」
「公子,您似乎忘記了,這夜航?」站在一旁的諸葛玄小心翼翼的提醒秦浩。
「哦,對了,我們的船還能夜航,如此一來,貨運量還能再提高一半。」秦浩笑道。
左國柱此時臉上已然沒了之前的那般震驚,這一天秦浩給他的喜訊實在是太多,實在是有些受不住了,只是心中還是生出好奇,便問道:「這夜裡航行可有什麼秘訣不成,似乎我朝之前並未聽說過。」
明朝早期雖然航運發達,船隻甚多,更是無意中解決了困擾西方多年的壞血病,但是到了禁海之後,技術便大有落後的趨勢,現在和西洋諸國相比,已然是相去甚遠。
秦浩深知此技術和食鹽不同,終究會引人注目,再者技術也不高,橫豎不過一座塔而已,於是指著港口外施工的勞工。
「這夜裡航行最重要的不是海上的那一段,而是靠近陸地那一段,夜晚海上依靠航行圖對準一個方向直行便可,但路上這一段就行不住了,海岸線多礁石,一個不小心便有可能擱淺,所以大部分船都在白日靠港。」
「所以你造的那東西便是為了夜裡船隻靠港用的。」左國柱本身就聰慧,被秦浩這麼一點,自然看出了道理。
「左胸高見,那便修建的正是一處燈塔。」
「燈塔?!」
「不錯,這燈塔乃是西洋玩意,本朝自然不多見,我也是在海上和西夷人的船長交流的時候得知的。他們的陸地上就會有這麼一座燈塔,夜裡用火盆發著光給艦船指明進出的航線。」
聽到秦浩如此一說,左國柱倒是開了眼,當即跑到燈塔那邊去瞧瞧這麼神奇的東西。
看著那好奇心十足的身影,秦浩直搖頭,現在還沒建好,什麼也看不到,就算建好了,也要安排人員上去駐守。
對於燈塔,他還是有所隱瞞,一聚火盆如何能發出那麼大的光芒,其實裡面還有李春負責的黑科技手段。
電石燈,電燈的前身,我國五六十年代最為重要的探明手段之一,用石頭和碳酸銨發生反應,發出白光。
即使是在白天,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了光線的耀眼和奪目。
而這燈塔就是大號的電石燈,夜裡燃燒石頭,等它發出白光,再用一面鏡子將光線轉移到海上,為航行的艦船指導方位,接引入港。
對此,秦浩還打算多修建幾座,更加保險。
左國柱用手中摺扇輕輕的敲擊著自己的額頭,「如此說來,幾天後,我們的貨物,便會以排山倒海之勢,突然出現在江南腹地。」
八百萬斤上好的精鹽突然之間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沖入市場,會給鹽商們的食鹽銷售帶來什麼樣的惡劣影響,他用手指頭都能想到;
而且,吃慣了精鹽的人們,再去看那些鹽商們賣的鹽,頓時會大倒胃口。這對於鹽商以後的生意也是極其巨大的影響。
更何況,秦浩說了,以後至少每個月有三萬石的精鹽銷往內地。
嗯,按照他說的標準度量衡,每一石合一百五十斤,三萬石,便是四百五十萬斤。
照一個鹽引,三百斤算,相當於又多了一個銷量在一萬五千鹽本的鹽商。
如此巨大的鹽本的鹽商,整個揚州,不,整個江南都是首屈一指。
若是日後加大運量,便可以吞下整個江南腹地,當上大明第一的鹽販子。
該死的鹽耗子們!你們靠鹽發財,依託走私、偷漏稅款發了橫財,秦兄弟這批上好的青鹽來了,你們怕是要斷了財路,以後揚州瘦馬喝花酒的日子鐵定是不存了。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