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大明寶鈔

  【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駕!」

  接到文書後,秦浩策馬疾馳趕回府邸,剛到門口,便瞧見出門的諸葛玄幾人。

  走到石階邊,翻身下馬將長鞭交給上前的侍衛,讓他領著馬去馬廄。

  隨後徑直朝府邸走去,一邊問道:「阿莫里姆的消息是否屬實。」

  信上雖然寫了,但還是多了一句嘴。

  諸葛玄遣散幾人,跟著秦浩走入內堂,沉聲道:「聖薩爾瓦多剛發來的消息,錯不了。」

  「好!」

  得了肯定,秦浩喜出望外,提議道:「不如現在就去瞧瞧。」

  他實在有些憋不住了,台島什麼都好,就是太安逸了些,要是以前的他還樂於此道,但現在鐵定待不住的。

  來了這裡,哪能不去見識一番大明!

  此時天空西面的火燒雲已然占據了大片,霞光紅暈,東面的的玄月也悄悄掛住,露出小半個黑夜,一左一右,涇渭分明。

  諸葛玄朝門外探了一眼,道:「現在天色已晚,還是明日再去吧。」

  「是我性急了,那便明日再去。」秦浩笑道,內心倒是沒了前幾日的焦躁。

  同諸葛玄進了內堂,兀然看到內堂上本該全是文書的案木桌上,放著四個箱子,三大一小。

  「怎麼有箱子放在桌上?」秦浩好奇的撇了一眼諸葛玄問道,能被諸葛玄放在公文上的東西可不多。

  驅步走近,拿起桌上的一個小的,感覺有些分量,便打算一探究竟。

  翻開木匣一瞧,裡面竟是一錠錠白銀,擺放的規規矩矩。

  秦浩拿起箱裡的白銀放在手上仔細端詳,來這麼久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白亮、規格,先前瞧見的一些銀子,不僅成色灰暗,且都是細碎零散的,完全沒有眼前這批來的美觀。

  「這銀子誰做的,怎得如此精緻。」秦浩沒有問這批銀子的用途,先問了這個。

  「大人還記得灤平嗎?」

  諸葛玄笑著提醒,一邊將案面上其餘三個箱子一一打開。

  「灤平,他不是在山上種田嗎!」

  秦浩狐疑,這人還是他親自任命的,問道:「他一個鐵匠,竟然會有這般技能。」

  「大人,我先前呈報了一份文書,就說的此事,山上那邊現在除了種田,還開了一個小鐵爐煉鐵,打造農具用於開墾。」

  「竟有這事,我怎麼不知道?」

  諸葛玄聞言,一臉鄙夷,我呈交的文書你基本不看,都留在案桌上吃灰呢,這麼知道。隨後從自己案桌上拿出一份呈文遞給秦浩。

  接過呈文,秦浩看到上面的日期是一個多月前的。

  那是他還在聖薩爾瓦多和山藩開戰,中途記得諸葛玄倒是送了不少書信,他大多沒看,都留在了會議室的抽屜里。

  「是我失職了,你做的好。」秦浩莞爾一笑,揭過此事。

  隨後便看向其他三個箱子,一個箱子和他手中的一樣,放著白銀,另外兩個箱子,一個放著小錠的黃金,一個滿滿裝著一盒銅錢。

  將銀子放回箱子,秦浩問道:「這是路費?」

  「嗯。」

  諸葛玄將四個箱子一一呈現在秦浩面前,開口道:「那兩個白銀的箱子各有100兩,黃金箱子也有100兩,至於那個裝銅錢的,有50貫。」

  「這些夠用嗎?」銀子這麼少,秦浩心中不免有些擔心。

  「白銀、銅錢的話倒是少了些,但也基本足用了。」諸葛玄說道。

  他也知道銀子是少了些,可就算是這些,也是牙縫裡一口口擠出來的。

  領地內流通的都是之前繳獲留下的,根本沒多少儲量,也沒收穫來源,奇缺很。倒是黃金礦有個可以開採,可又有什麼用呢,黃金這種貨幣,價值太高,平頭百姓連銀子都用的少,何論是金子了,民間基本不流通。

  現在大明主要流通的貨幣就是銀子,除此之外,估計還要加上一個曾經官方認定的寶鈔。

  自洪武八年明太祖「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以來,這種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的「大明通行寶鈔」就在不斷地貶值。

  按理來說,明朝時期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也有了紙鈔生長的土壤。

  至於為什麼大明寶鈔在明朝這麼不受士農工商的歡迎,原因除了寶鈔製作糜爛,民間假造盛行之外,最大地功勞還要歸結於朱元璋身上。

  他憑藉著自己的一己之力,幹掉了從宋朝開始的規範的印鈔制度。

  宋朝偏安一隅,倒是海運發達,商業思想盛行,對於銀鈔的理解很高。

  但老朱是個粗人根本不了解金融體系運轉機制,只知道寶鈔這東西好用,一有大戰,就開刷,左右不過些紙罷了,和其價值相比,不要太好,且皇家威嚴放在這裡,皇帝拿去和你買東西,你敢不給面子。

  在洪武一朝沈萬三的下場還是讓金陵城裡大大小小的商人膽顫心寒的。

  打元廷,沒錢,開刷;

  打草原諸部,錢不夠,繼續開刷;

  打贏了,將士的撫恤、賞賜沒了,老朱沒別的話,直接讓寶鈔司刷到錢夠用為止,把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也不是沒有懂行的人勸說朱元璋。

  洪武二十三年,時任戶部尚書趙勉就上疏曰「今聞兩浙市民有以鈔一貫折錢二百五十文者」,以此為由勸說朱元璋少發行寶鈔,增加其可行度。

  趙勉意思很清楚了,一兩寶鈔換不到250文了,你給我悠著點。

  但老朱嘗到了甜頭那裡會停下,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時,「兩浙之民重錢輕鈔,多行折使,至有以錢百六十文折鈔一貫者。福建、兩廣、江西諸處大率皆然,由是物價涌貴,而鈔法益不行。」

  民間寶鈔已經完全失去了可行度,可以算是廢紙一張。

  朱元璋印的太多,用的也太多,一年就印出來了價值515萬錠的紙鈔,除了日常用的,還有給來華的大使團賞賜的,還有獎勵給大臣的,後來覺得這麼印不爽,直接大面額的上場。

  燕王朱棣就被賞賜過最大一張面額的:四萬兩。

  要知道先前最大面額的不過一貫而已。

  且朝廷還不回收,稅收要的都是真金白銀,糧食一類,這種轉嫁傷害讓普通商戶、百姓根本受不了,寧願攜帶沉重的銅錢也不收便捷的寶鈔。

  史載初行寶鈔時,鈔一貫可買米一石;永樂五年,一石米價值寶鈔三十貫;宣德初年,一石米價值寶鈔五十貫;正統九年,一石米已價值寶鈔一百貫。

  其結果也可想而知,洪武一朝寶鈔的價值都能貶值四分之三,到了大明其他盛名的君主,寶鈔這種錢鈔自然不可能長久,朱元璋死後二三十年後便逐漸退出市場,孝宗弘治時期徹底崩潰。

  市場是趨利逐害的,封建社會也不能例外。

  當然不能說紙鈔這種形式不利於市場,只能說朱元璋不太懂行罷了,寶鈔雖然亡了,但寶鈔的形式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民間私人錢莊發行的簽票就代替了寶鈔的一部分功能,相當於後世的支票一樣,大的錢莊可以在全國各省兌換銀錢,口碑不錯。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